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根本性精神问题与艺术的先天质量(洪兆惠)

    叙事作品对人的根本性精神问题的触及,决定了作品的生命感,决定了作品的品质。叙事作品中人物的生命能否有大格局、大气象,取决于人物遇到的精神问题是不是根本性的,取决于人物在面对精神问题时内在挣扎的经历和程度。

    2018-09-03详情
  • “草根文学评论”的类型和走向(廖令鹏)

    当前草根文学评论主要形成了“剜烂苹果”式、“站在低处说话”式和“跟踪引导”式三种评论,已经拥有一些积极实践者和推动者,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文学评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对中国文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8-09-03详情
  • 新时代语境中的网络文艺创作与批评新范式(彭文祥 黄松毅)

    就艺术研究来说,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交汇、冲突、过渡中,分析和总结网络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新实践与新美学,不仅具有个案上的典型意义,还具有文艺美学乃至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上的普适价值。

    2018-09-02详情
  • 批评的敬畏与诚意(汪涌豪)

    只有基于对真理无条件的服从,以及对自己视为志业的评论事业的神圣信仰,才能使批评避免寄生的冗余,真正成为艺术强有力的护法。而要做到这一点,评论家能否知所敬畏、常怀诚意就显得非常重要。

    2018-09-02详情
  • 文学批评史视野中的当代批评(林岗)

    批评要达到与写作的甘苦有感同身受的境界,达到对作家的能事洞识入微的程度,才对创作有正面的推动作用。

    2018-09-02详情
  • 论中日当代文学作品对“记忆”的艺术表达(张文颖)

    文学与记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既是人类记忆的产物,也是人类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当代作家也都不约而同地关注着记忆,并通过各自的艺术表达向世人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虽然这些作家们国籍不同但对记忆的表达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这些关于文学与记忆的艺术探索势必会推动文学不断深入发展。

    2018-08-10详情
  • 习近平关于文艺经典理论的美学诠解(张晶)

    习近平关于文艺经典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是习近平同志对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三个基本要素的揭示。笔者认为,这种对于文艺经典的理论建构,是以往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都未尝有过的,但它又是植根于深厚的中华哲学传统之中。而从另一方面看,习近平关于文艺经典的这种理论建构,又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现实指向,对于当下的文艺创作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质。

    2018-08-09详情
  • 自塑:中国当代油画的更新与重造(陈明)

    中国当代油画的自塑过程是一个自我更新与重造的过程,也是20世纪以来油画民族化与本土化观念的延续与提升,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偶然性,其旨归仍是油画的中国化。

    2018-08-08详情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确立(周晓风)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9月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2018-08-08详情
  • 当代文艺本体论思潮解析(陆贵山)

    文艺本体论问题,关涉到文艺的性质和功能、价值和作用。文艺本体是一个具有不同层级的系统结构,有广义的宏观大本体和狭义的微观小本体。

    2018-08-06详情
  • 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李屹)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更应自觉加强人格修养和艺术修为,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守正律己、遵纪守法,坚决抵制涉黄涉毒、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真正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的追求。

    2018-08-05详情
  • 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得失之辩:以《创业史》为例(倪万军)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成为很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却并没有留下很多值得关注的经典。本文试图通过对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状况的梳理,尤其以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为例,对当时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思想理论资源和问题进行辨析,寻找十七年时期为什么没有出现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作品的原因。

    2018-06-30详情
  • 谈厉彦林乡情散文的艺术特色(王万森)

    厉彦林的乡情散文从赤脚和布鞋的文学意象出发,以写实的真情感动着读者,富有新时代的气息,他的散文“赤脚走在大地上”,“赤脚”成为他的散文的艺术出发地,也成为他的艺术散文的鲜明特质。

    2018-06-30详情
  • “都市水墨”的概念辨析及其现代品格(樊波)

    本文论述了“水墨”和“中国画”这两个概念的缘起由来,进而指出了“都市水墨”这一提法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揭示了中国当代都市文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是“都市水墨”创作的现实根源,评析了“风景这边独好——都市水墨展”的艺术成就。

    2018-06-28详情
  • 荀风长烈 毓骨峥嵘——评孙毓敏对荀派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齐致翔)

    荀派艺术融青衣、花旦于一炉,唱做俱佳,会戏无数,坚持写意,重视生活。其传承者孙毓敏不仅忠实继承,更大胆创新,不仅戏演得好,且人教得好,为再传弟子及后来者面对新世纪的再起航留下极为可贵的可资效法与再创造的蓝本与教材。本文重点剖析了孙毓敏及其再传弟子演出的《红娘》《勘玉钏》《金玉奴》《杜十娘》《痴梦》《马前泼水》《陈三两》等荀派优秀剧目,进一步分析探讨荀派艺术的风神与魅力。

    2018-06-28详情
  • 罪案题材网络剧如何拥有现实主义品格?(付李琢)

    近年网络剧发展迅速,尤具特色的当属悬疑、推理、罪案题材。罪案剧是网络时代文化语境中的新故事。在人物塑造方面,罪案剧主人公的精神气质则更接近于“游侠”,“疏离”是其话语策略;价值取向方面,罪案剧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体现出批判性,罪案成为社会隐喻。从某种意义上看,罪案剧拥有了当下影视作品少见的现实主义品格。对于包括罪案剧在内的网络文艺来说,现实主义是对社会文化状况的深刻体察,是审美主体的真实表达,是一种主动性的、交互性的审美实践。

    2018-06-26详情
  • 如何将生活真实转换为动人戏曲?(颜全毅)

    现实题材是当下戏曲创作不可回避的选题主要来源,不少作品却因其照搬生活、缺乏戏剧性而被诟病。一些现实生活中感人至深的真实事件和人物被搬上舞台后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需要创作者注意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差异,同时,更要尊重戏曲创作规律,并积极向传统借鉴学习,丰富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手段和表现力。

    2018-06-26详情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艺思想 潜心创作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李屹)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艺思想为统领,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锐意进取,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作出新的贡献。

    2018-06-25详情
  • 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迎接“新时代”?(张国涛)

    “新时代”是一个大时代,电视剧创作的“富矿”深蕴其中。电视剧只有充分挖掘其中丰富的生活、鲜活的人物、时代的精神进入创作视域,才能为“新时代”留下发展的注脚,为后代留下时代的记忆,电视剧也才能实现自己的艺术责任与时代担当。其中,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任重道远。繁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理性而为,就要充分考量社会心理、时代精神、艺术创新等因素,切实推进电视剧的题材拓展、形象塑造、情节创新、现实主义精神注入等,从而实现多点突破。

    2018-06-25详情
  • 网络文学的民族性与大众化(桫椤)

    网络文学改变了当代文学的格局,也影响了民族文学的发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国族性”和“民族性”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以有较高点击率并获纸质出版的网络小说《苗疆蛊事》为例,从叙事策略上分析网络文学在促进民族性大众化过程中的优势,并概括了当前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这一新型民族文学样态的发展前景。

    2018-05-31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