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理论探索
  • 世界民族音乐研究的中国表述——从陈自明的学术道路说起(张大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世界民族音乐研究在不断地摸索过程中艰难前行。作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陈自明教授接过前人的“接力棒”,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脉传承和中国表述,为世界民族音乐的中国话语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走访36个国家与地区,以“局内人”“局外人”双重视角对世界民族音乐进行交互性考察与研究,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陈自明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对世界民族音乐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建立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2021-03-12详情
  • 柳青文学的写作境域与典型文体结构(刘磊)

    柳青小说的叙事形式几经变迁,努力在历史任务和审美品格中保持平衡,在叙述视点、情节安排、语言方式和人物设计等多方面实践了小说内容与形式的理想结合,展现了作家的主体创造性,为“共同文体”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从柳青创作的文体结构与时代语境的互动角度反思柳青小说文体结构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种反观和复杂化我们关于小说形式固定性理解的尝试,不仅有助于厘清众说纷纭的文学价值问题,而且有助于明确作家的社会责任,为文学的时代性研究提供富有启发意义的历史借鉴。

    2021-03-08详情
  • 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体系的重构(尹鸿 陶盎然)

    文艺评论是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改变了文艺评论生态,评论与创作、专业与业余、评论者与读者的边界被打破,评论影响的深度、广度、方式、效果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评论场域随之形成。与此同时,唯点击率、利益交换、圈层部落化等现象影响了文艺评论的生态健康。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专业理性和网络修辞,是新生态下新批评所应该形成的共识。

    2021-03-08详情
  • “意境”范畴的现代阐释尝试——从20世纪中叶的系列论争谈起(简圣宇)

    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意境”范畴的现代阐释问题引发了学者们的系列论争。论争各方观点不同,但都聚焦于如何在当代语境中赋予传统范畴有效性的问题。推动“意境”范畴的现代阐释和现代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中国传统理论自我革新的内在需要,也是外部环境变化之后的时代需要。作为推动古典审美范畴现代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它启示学界在阐释古典美学和构建当代美学时,既须正视传统美学本身存在的前现代缺陷,同时也须避免出现脱离本土传统深厚的思想脉络的“无根”创新。

    2021-02-09详情
  • 笔法与功法——梅兰芳绘画之“笔法”和表演之“功法”的融通(顾春芳)

    戏曲表演的“功法”和中国绘画的“笔法”是非常重要的美学问题。本文从中国美学的角度,以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为对象,着重探讨戏曲表演的“功法”和中国书画的“笔法”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中是如何融通的。论文从“戏曲和绘画的相通”“由技入道的艺术境界”“意在笔先与传神写照”以及“文戏武唱和武戏文唱”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戏曲和绘画的相通,由技入道的艺术境界,融通、传承与创化的问题,以及包含在“功法”和“笔法”的形式之下的意义结构等中国艺术的根本问题。

    2021-02-09详情
  • 从战地文艺到人民文艺——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林岗)

    人民战争催生了战地文艺,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战地文艺实践原理的归纳总结,是战地文艺传统的理论结晶。这个文艺传统是伴随着残酷的战火考验而生长壮大的,它从一开始就区别于从前时代的文艺,并且改变了从前时代关于文艺的命题、对象和方式,战地文艺一切以战争中的人为中心,一切艺术形式与修辞都围绕着参与战争中的士兵与民众进行,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以他们当下的需求激发创作。战地文艺的传统经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总结提升进而成为“人民文艺”。时至今日,战地文艺的传统有的部分逐渐远去,而有的部分则依然沉淀在我们当下的精神生活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1-01-29详情
  • 近年来国产影片中历史记忆的伦理表达(陈晓云)

    近年来国产电影对于当代中国历史文化记忆的表达,部分呈现出伦理化叙事的特征。这些影片从一个日常生活的微小视角切入,通过展现小人物的身世与命运,实现对宏大历史记忆的表达,这正是以伦理叙事面对历史记忆的一种创作选择。另外一些影片则努力呈现“革命年代”的“私人情感”,将真实历史中被普遍屏蔽的个体情感浮现为影像中的历史记忆。其中,历史的困苦常会在艺术创作中获得相应的表达与偿还,这成为通过影像手段疗愈创伤记忆的文化实践之一。作为一种叙事传统,伦理叙事不但可以追溯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也可以追溯至更为久远的中国古代的叙事历史。于当下,它也表现于其他类型的电影之中,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味的“中国叙事”的创作实践。

    2021-01-15详情
  • 民族复兴之志的艺术表达——从新中国美术之路谈起(吕品田)

    民族复兴是新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价值诉求。新中国七十余年社会实践,以切合各历史阶段形势大局和现实需要的不同主题侧重,历史地赋予民族复兴以笃实的价值阐释和现实形态。新中国美术因应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主题,整体地介入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追求,其呈现于美术交流、美术创作、美术研究和大众教育等主要实践领域的形态面貌、价值取向及阶段特征,都透着追求民族复兴目标的动态整体性,可谓民族复兴之志的艺术表达。

    2021-01-13详情
  • 意象经营意境生(胡经之)

    笔者以中国诗画为例,集中探讨艺术意境的特征、艺术意境创构以及艺术意境论的当代价值等三个问题。艺术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意与境浑,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生活酝酿乃是艺术创作的前提,进而作“意匠经营”“意象经营”,实现艺术意境的创构。中国的艺术意境论,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中,以天、地、人三才说作为哲学基础。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呼唤中华美学精神的回归和对天、地、人三位一体价值理念的继承,踵事增华,发扬光大。

    2021-01-12详情
  • 柏拉图“剧场政制”论与诸艺术的统一性——基于艺术学科视角的历史考察(孙晓霞)

    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及戏剧等基础门类间的统一性问题构成艺术学的学科基石。处在西方艺术学科史的早期,柏拉图关于艺术的论说覆盖了几乎所有现代的“美的艺术”门类,而在“剧场政制”语境下,柏拉图将各门艺术集结在由戏剧所承载的制度理想中,提出了政治、哲学和知识承载等原则,贯穿在其关于诸门艺术的论断中。柏拉图的多样原则虽未直接形成艺术体系或现代“美的艺术”概念,但它们以严密的逻辑勾联、支持并凸显了诸门艺术的内在统一性和理论化特性,为后世西方艺术理论的体系化、学科化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石。

    2020-12-16详情
  • 匠作之喻与中国诗学批评(潘天波)

    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匠作之喻已然成为中国诗学批评的普遍经验。从工匠范式向诗学批评的理论跨越,匠作之喻创生了镜像、参照、模范、介导等工作模式,将工匠范式转换为普遍的诗学批评理论。工匠范式在诗学批评中既能承担发现理论与经验转换的概念角色,又能形成彼此沟通与譬喻的阐释机制。匠作之喻不仅能对诗学批评的理论范式做出自我筛选,还具有分解与切换诗学批评话语的书写方式,彰显出中国诗学批评话语体系的本土化与生活化特色,或成为古代诗学批评的基本工作路径。澄明此论,有益于当代中国特色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构。

    2020-12-09详情
  • 从“遗形之物”到“非遗宠儿”——“传统戏”价值的时代重构(梁晓萍)

    在中国戏剧界,“传统戏”是一个外延丰富且具有历史差异化显现的关键词;作为一个特定的名称,“传统戏”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特指与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共存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留下的各传统剧种的保留剧目。近代以来,“传统戏”在审美接受上经历过从被批判、价值重估到理性认知的复杂演进过程。写意性、歌舞性和程式化是“传统戏”在戏剧整体观念和戏剧表现上分别呈现出来的主要审美特征,无论是写意性的整体性审美追求,还是歌舞性、程式化的具体审美依凭,均因其能够在“隔”的艺术表现中抵达“不隔”的境界,从而让观众领略到特殊的艺术魅力;并因其丰厚的精神蕴藏和审美积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2020-11-24详情
  • 论中国油画的审美品格与当代性特征——从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谈起(冯民生)

    中国油画在发展中不断注入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始终与社会现实同频共振,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视觉展现,不但形成了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的多样化风格面貌,而且在表现中始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和绘画性的拓展,并在中国化的审美品格和风格实践中,从民族艺术和西方优秀艺术中兼收并蓄,不断拓展油画的本体语言,体现出当代性特征。

    2020-11-24详情
  • 街舞理论在中国(邓佑玲 于港)

    街舞正逐渐从20世纪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流行文化,走向今日中国的流行舞蹈样式。在舞蹈界广泛使用的“街舞”概念实为中国创造,在“街舞”概念之下涵盖了Popping、 Locking、breaking、wacking、hip-hop、house、Jazz、urban dance 等不同舞蹈样式。街舞现行研究存在着概念使用混乱,现象描述多,深层原因剖析不足;散论较多,系统研究不足;宏观与微观研究不平衡,交叉学科融合不足,舞蹈理论研究滞后于街舞实践等问题。未来的街舞研究应厘清概念,并将街舞研究纳入中国舞蹈学学科理论体系中,注重对街舞现象的规律性研究,关注街舞群体及街舞产业化与街舞的中国化发展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街舞理论体系。

    2020-10-12详情
  • 夕阳黄昏里的陈寅恪(傅道彬)

    陈寅恪是学者,也是诗人。夕阳黄昏是陈寅恪诗中的经典意象,《陈寅恪诗集》收录陈寅恪诗作三百六十多首,其中有六十多首写到黄昏日落。意象常常是诗人心态的典型反映,夕阳黄昏表现了陈寅恪故国山河之思、家世沉浮之感、个人遭际之悲和文化沉沦之叹。夕阳黄昏里的陈寅恪很少开怀地大笑,而有一种沉重的心灵忧伤。夕阳黄昏辉映着陈寅恪孤高耿介的人格精神,展现着他落寞无依的精神世界和敏感细腻的审美感受。

    2020-10-12详情
  • 论音乐中的模仿(王次炤)

    模仿论认为模仿不只是对自然外表的形态模仿,还包括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以及人的行为、性格和情感等活生生的现象进行模仿;此外,模仿应该赋予模仿对象以新的意蕴,包括被模仿对象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深层的意义。音乐的模仿可以分为对声音形态、声音属性以及声音的进行过程的模仿,对人的情感状态和情感内容的模仿,以及对模仿对象的意蕴和逻辑关系的寓意的模仿。从形态层面上看,音乐通过声音属性的模拟,来达到模仿的目的;从情感层面上看,音乐通过音结构的变化模仿各种不同的有关情感的心理形态;从逻辑层面上来看,音乐可以直接通过音与音之间的关系模仿各种逻辑样式并展示出音乐美的本质。

    2020-10-12详情
  • 身体立象表意:戏曲表演的审美要义(黄暾炜)

    作为传统舞台艺术代表的戏曲深受意象理论的影响。戏曲舞台意象丰富而繁杂,但以身体拟象、以身体立象来表情达意的表演是戏曲艺术的审美要义。戏曲以身体为基础的技巧表演不是简单的炫技和无意义的展示,它通过虚拟、象征、高度凝练的程式性动作来呈现美。在戏曲表演中,剧情故事、人物性格情感,甚至舞台环境等都通过身体的立象表意来完成。戏曲以身体表演为中心,身体表演又以立象表意为极高境界。京剧表演艺术家们都是以身造象、以象表意的集大成者,其表演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对身体意象的继承与创造。

    2020-09-01详情
  • 《红楼梦》艺术美学中的佛道文化(杨欢)

    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融入佛家色空观与道家逍遥境,别开生面地创造了“情僧”真言、正邪二赋“合气说”,形成了亦幻亦真、亦奇亦正的艺术风格,表达了抱朴守真、心灵自由的美学追求,塑造了梦醒时分、石归大荒的悲剧结局,开拓了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意蕴。

    2020-09-01详情
  • “电影工业美学”争鸣的理论价值(陈旭光 李立)

    “电影工业美学”争鸣是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中的重要内容,凝聚了中国电影学人的集体智慧。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在方法上,从宏大理论转向更为实证的“中间层面”;在范式上,呼应了西方学界从理论到“后理论”的转向;在知识生产上,实现了从电影研究向跨学科研究的衍进。“电影工业美学”争鸣是中国电影学界一次认真的学理性讨论,是学界与业界之间的一次难得的有效沟通。这种真诚的反思、批评与回应凸显了当代中国电影学人务实的学术品格,展示了学术共同体良好的学风以及较为开阔的“知识再生产”意向,也为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例证。

    2020-08-05详情
  • 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结构类型及演变逻辑(刘霞云)

    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结构形态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致呈现出由简单到繁杂、平面到立体、平行到交错、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宏观归纳与微观分析的方法,以社会文化学及文体学视角考察结构类型的发展及变化流脉,为长篇小说的文体研究及当代作家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参照。

    2020-08-05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