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文明内涵与文明形态的显著呈现。中华文明标识的核心内涵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等五个突出特性密切相关。顺天应时、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民胞物与、和合共荣的情怀理念,守正开新、刚健坚韧的文明实践理念,构成中华文明标识的核心内涵。中华文明标识是民族心理、民族信仰、民族伦理观念、民族审美等的生动呈现,是民族情感与民族认同的象征表达,是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它主要有物质文明标识、社会文明标识和精神文明标识三大层级。中华文明标识的形成经历了历史时间的淘洗与艺术审美的融铸,是文化设计与艺术表达的结合。真正的中华文明标识符号,还需要文明持有者的确认与传承。
【关 键 词】 中华文明标识 文明内涵 文化设计 艺术呈现
文明,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创造。东西方文化中,文明均被用以表示社会发展的状态与进步的水平。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累积而形成的文明体系,她具有与西方文明显著不同的文明内涵与文明形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分,强调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文明内涵与文明形态的显著呈现,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中华文明形象的系统构建。
一、中华文明标识的核心内涵
我们在讨论研究中华文明标识构建问题时,首先要从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出发,充分研究提炼中华文明理念中的核心内涵。我们拥有传承数千年、系统而深刻的原创的中华文明理念,这些文明理念具有巨大的文化涵盖力与文化影响力,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今天与未来。在讨论中华文明内涵时,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经典文明,从《周易》《尚书》《礼记》《道德经》《论语》《孟子》《春秋》《诗经》《管子》《墨子》《荀子》等文化原典,以及朱熹、王阳明、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人的思想中提炼核心文明内涵;同时要充分关注人民大众生活传承的文明理念,这些文明理念存在于民俗信仰、口头传统、艺术表演、节庆礼仪与生活日用之中。如果我们将中华经典文明与生活文明系统综合考虑,中华文明标识应该具有以下文明理念及核心内涵。
一是顺天应时、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上古先民选择了农耕生计方式,也就选择了“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的生存理念。“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这种礼乐文明理念凸显出中国人持守的顺天应时、节制使用物力、礼天敬地的优良传统。中华文明传统支持与保障我们中国人世代在自己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同时,这种顺天应时、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也契合当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中国传统文明走入现代的重要精神与实践内涵。
……
*本文系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研究”(项目批准号:24VWB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萧放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6期(总第117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