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中华文明标识构建及其艺术呈现的价值生成(田川流)

2025-08-0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田川流 收藏

【内容摘要】 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表征符号,其体系构成显示出独立于世界之林的历史风貌和宏大格局。文明标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指性,其形成是一个渐变和传承的过程。文明标识通常呈现为一种精神形态或者物象,对其认定具有共同认知和辨识的标准。中华文明标识呈现为不同的层次,是全民族成员共同创造的结晶。中华文明标识的艺术呈现,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助力于该标识精髓的提炼和体系构建,体现了历代人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承担着文化过滤与优化筛选功能,推进着该标识内涵的辐射与传扬。中华文明标识的艺术呈现彰显了中国特色的时代品质,如民族精神与国家风范的凸显,守正理念与创新意识的协同,经典意识与大众范式的相映,科技元素与审美内涵的渗融,门类艺术与多样文化的互动等。中华文明标识构建与艺术呈现的现代价值需要提升,包括历史文明的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嬗进,审美共情的营造,国际影响力和地位的提升等。

【关 键 词】 中华文明标识 体系构建 艺术呈现 现代价值

在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及展开相关艺术呈现的研究,既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实践命题;既富含历史价值,更拥有当代意义。在理论层面,中华文明标识的构建及其艺术呈现涉及广阔的领域,横跨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传播学等学科,呈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特色。深入梳理和厘清其理论逻辑,对认知和解析这一课题内涵及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层面,艺术作为提炼中华文明标识的重要方式和展示中华文明标识的关键媒介,在构建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鲜明体现。

一、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的一般逻辑

一个民族文明标识的构建需要经历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其体系的形成更是需要历代仁人志士和人民大众的艰辛努力。中华民族文明标识的构建及其体系的形成正是基于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一步步得以彰显,呈示出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色。作为这一伟大民族典范性的表征符号及其体系构成,显示出独立于世界之林的历史风貌和宏大格局。因其核心主要凝聚于文明标识的精神层面,因此也可以从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视角加以研究。

文明标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指性。首先,它有别于文明标志、文化标识或文化标志。文明标识具有更广阔的包容性和正面的指向性,既包括精神文化,也涵括大量物质文化的成果;既侧重于抽象的和精神性物象,又指向宏观的、自然形态和人工创造的物质性物象。文明标志则主要与较为具体的物象相联系。而与文化标识或文化标志相比较,文化标识或文化标志多与精神性文化成果相关联,其中文化标识偏于宏观和抽象,文化标志更多显现为物象或形态的具象性特点,同时二者也不排除中性的、甚至负面的内容,文明标识则更具有正向的、积极的价值指向。其次,文明标识有别于一般文明符号和文化符号。文明标识同样也以符号的形态加以呈现,但其通常应在符号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和展扩,超越一般符号的层次和地位,具有历史和民族的典型性,其文化内涵的丰厚性、影响力、综合效应等均重于一般文明符号和文化符号。

……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艺术呈现与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23ZD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田川流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理论与管理研究中心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6期(总第117期)

责任编辑:薛迎辉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2025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重点选题参考

2025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来稿须知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6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