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物掰开了、揉碎了碾进每一寸肌理
——专访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王智滢
人物简介
王智滢 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
曾获中国舞协“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2022-2023双年度顶尖舞者荣誉,参演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作品《井冈·井冈》,作品《如梦》获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专业技能赛中职级中国舞表演一等奖等。代表作有《浅云间》《出尘》《人生若只如初见》《粉墨》《唱支山歌给党听》《百年正阳门》《黄蝴蝶》《子夜歌》等。
她时而是《出尘》中“飘飘如仙、皎皎如月”的少女,时而是《子夜歌》里柔美哀伤、凭栏盼归的妻子,时而又将武术融于舞蹈、在《浅云间》中尽显古典舞的刚柔并济和气定神闲。舞台上的王智滢是丰富的,她以灵动而唯美的舞姿,诠释着舞者对生命与心灵、古典与现代的思考。
回顾舞蹈艺术之路,王智滢表示,她五岁时听到音乐就会不自觉地“舞之蹈之”,由此对舞蹈有了初步的感知。但真正接触舞蹈之后,她发现舞(蹈并不是简单的动作组合,而是肢体语言的表达,更是对意志力和专注力的磨砺。11岁之前,王智滢一直将舞蹈当作兴趣爱好培养,直到启蒙老师建议她去专业院校学习,于是2008年她考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开始了6年的专业舞蹈学习。这期间,她的作品《如梦》获得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专业技能赛中职级中国舞表演一等奖。谈到《如梦》,王智滢告诉记者,这是她的第一部作品,刻画了诗人李清照前半生的生活片段,也是她表演和诠释古代女子内心世界的开端。“这部作品可能未必那么完美,但是它陪伴我参加了许多比赛,使我迅速成长。”王智滢说。
“我偏爱古典舞的柔美气质,观看舞蹈学习视频的时候,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一级演员王亚彬的作品最能感染我,所以考大学前,面临专业选择,我坚定地选择了古典舞方向。”2014年,王智滢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2018年毕业后留校成为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一名演员。王智滢表示,大学时期就一直以进入青年舞团为目标,入团以来,她深刻地感受到前辈舞者们的言传身教,被他们对自己、对舞蹈的极高要求深深感动,于是在前辈和榜样们的激励下努力跟上节奏、打磨作品,为实现更多突破而积蓄着能量。
创作之初,王智滢曾有过困惑。比如大学时期排演古典舞《子夜歌》时,她还不能完全理解女主角的内心,无法完全融入这样的场景:一个古代女子一直思念丈夫,有一天突然醒来,仿佛看见丈夫归来,眼前浮现他们成婚的那一天。当时她还不能理解这种深刻的爱情,在表演中更多呈现出肢体而不是情感的表达,关注的点也是腿是否踢得足够高、衣服是不是整齐好看等。“当时我还是太稚嫩了,对情感的理解不够,塑造人物时也缺少更多层面的表达。”王智滢说。
刚开始排练由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副主任、一级演员汪子涵编排的古典舞《浅云间》时,王智滢也曾陷入迷茫。她被导演编排的看似简单却充满韵味的舞蹈动作吸引,却不知道该如何表现。于是汪子涵不断地引导她,不仅要关注动作,更要体会动作背后传统文化的支撑和表达,要与自己的身体对话、用自己的肢体思考。于是王智滢更加用心地去感受作品的文化内核,深刻领悟古典文化中“云”意象的魅力,体会那种“云卷云舒之间,动则一去千里,静则缥缈如烟”的意境,再加上导演对动作细心的纠正,她终于成功演绎了这部作品。“《浅云间》让我突破和转变了以往的跳舞方式和发力方式。我开始更多地感受自己的内心和身体,不为了舞蹈而舞蹈,也不再纠结于定格的造型是否好看,而是全身心地感受自己的气息,在一动一静之间,遇见自己、遇见众生、遇见天地。”王智滢说。
可以说,直到《浅云间》和《出尘》,王智滢终于打通了舞蹈的“任督二脉”。这两部古典舞作品均由汪子涵编导,在与他的合作中,王智滢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汪子涵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方式并始终如一,不断探索突破,即使年龄不断增长,仍能在舞台上不断创造精彩。观察他的表演时,王智滢发现他的许多动作看起来不难,但是难以掌握,往往在很微小的发力方式上有非常细腻的变化,这给她很大的启发。
在《青山远黛》《楚腰》等作品中,王智滢也将自己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全身心地体验和诠释着角色。如《青山远黛》从古代女子对镜描眉的体态和神态中,寻找肢体造型和动律,一方面营造出平静悠远的意境,另一方面表达中国传统女性柔情且坚毅的精神品格。在这部作品中,王智滢的表演展现的不是“盼而不得”的“闺怨”,而是在水墨氤氲中用肢体呈现山水形象的独特表达,实现了人与景交相辉映的境界提升。
2023年,王智滢获中国舞协“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2022-2023双年度顶尖舞者荣誉。谈到这份荣誉,王智滢表示,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向人民传达的不应仅仅是艺术本体,更应是它的内在精神与力量。她谨记老师和前辈教诲的“学艺先做人”,想要做出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先有好的品格和本性;同时她深知,“顶尖舞者”并不只是一份荣誉,它要求对待舞台有敬畏之心,对待职业有执着的态度,对待作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正如王智滢所说,“舞者要把人物的哭与歌、泪与笑掰开了、揉碎了,碾进每一寸肌理,才能拥有力量”。
王智滢将“把人物掰开了、揉碎了”的创作理念贯穿于参演的每部作品尤其是舞剧作品中,如她参演的讲述西藏民主改革背景下藏族人民生活的民族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等。2025年,《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全国多地巡演,感动和温暖了无数观众,收获好评。为扮演好剧中收养藏族孤儿的汉族母亲这一角色,王智滢充分研读和感受角色的故事,还认真写下了人物小传。“这部作品展现了藏族同胞走向幸福生活的过程,体现了藏族人民对党的深情讴歌。幸运的是,我们能够以舞蹈的方式呈现这段故事,这也是舞剧带给我的感动。”王智滢说。
分享舞剧创作心得时,王智滢表示,舞蹈的本质是表达,只有热烈真挚的情感才能搭建起舞者与观众间共情的桥梁,在诠释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时,最重要的是通过与一个个人物之间的内在对话,从具体的、微观的角度切入宏大的历史空间,体验革命岁月中的浮沉人生。正如王智滢所说,“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也是激励我在舞蹈事业上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