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搭建高规格、专业化、机制性的展示平台,在文艺界营造“大练兵、大比武”的良好氛围,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相关全国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艺苑撷英——2025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于10月25日至11月27日在二七剧场、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梅兰芳大剧院、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陆续展开,涵盖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五个艺术门类,共演出13场,重点推介戏曲武戏、丑戏青年演员,民族管乐青年演奏员,舞蹈新人,相声小品评书等青年曲艺演员,杂技魔术滑稽青年演员共100余人。为进一步推进演评结合,推动“做人的工作”与“引导创作评论”相融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继2022-2024连续三年组织“艺苑撷英”专题评论之后,今年继续组织专家观摩展演并撰写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技艺相生,形神共舞
——一场杂技美学的深度对话
赵双午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副主席
杂技,这门源自民间“百戏”的古老艺术,历经千年淬炼,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它早已超越单纯的身体技艺展示,演变为一种深度融合叙事表达、美学追求与文化内涵的综合性艺术形态。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杂技人才展演在北京二七剧场举行,演出集结了25位优秀青年杂技艺术家同台献艺,为观众展示了中国杂技从“技”到“艺”、从“形”到“神”的本体性升华,呈现出守正创新、技艺相生的美学境界。
当代中国杂技的艺术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精进,更在于其艺术本体的自觉与重构。这种转变使得杂技从过去的“奇观化”展示,升华为具有独立美学品格和深刻文化内涵的舞台艺术表达,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起独特的东方身体表达体系。
一、技艺为本,身体语言的哲学升华
当代杂技在延续传统身体技艺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身体表达的深度与广度。技艺的创新已从单纯追求难度系数,转向对身体可能性的哲学思考。在高空表演中,艺术家们通过极具张力的肢体控制,创造出既挑战生理极限又富有诗意的空间构图;在平衡类节目中,静止与运动间的微妙转换被赋予禅意般的哲学内涵。
这种技艺观的转变,使得当代杂技创作者更侧重于技巧创新与意境营造的有机统一。如《送别——倒立技巧》中,演员在单杆顶部方寸之间完成“单手倒立”“对手胯上倒立”“摇摆挑旗”“对手脖支倒立”等一系列高难技巧动作,极简空间内的身体控制被升华为情感表达的媒介,每一个肌肉的颤动都承载着丰富的情绪张力;在《山之神——立绳》节目中,不多见的单绳高空表演极为惊艳,演员用强大的身体控制力和极致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楚风、楚韵、楚魂”的意境空间。这种将身体技艺从“像什么”转化到“是什么”的创作理念,达到技术与艺术、情与景的双融合。
杂技节目《山之神——立绳》
更重要的是,当代杂技对“身体性”有了重新定义,身体不再仅仅是技巧的载体,而是成为了意义生产的场所。例如《镜·悟》选取《西游记》中取经路上的师徒为人物形象,以“扛杆”中的“惊、险、奇、绝”为亮点,用“镜像”手段讲述真假师徒“本我”与“心魔”的博弈,将哲学思考外化为颇具冲击力的舞台形象。作品突破了以往的杂技创作常规范式,尝试用技艺之形,叩问存在之思,为感官的惊叹注入思想的重量,在观众心中留下悠长的回响。
二、文化为魂,传统的创造性转译
当代杂技的创新发展,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基础上。创作者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将文化基因注入杂技艺术的肌理之中,实现了从形式借鉴到精神内化的质的飞跃。
杂技节目《祥狮跃九州》
在刚刚获得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奖的《祥狮跃九州》表演中,青年杂技演员以“人”的肢体演绎“狮”的神形,将高超的技艺表演升华为“古”与“今”的对话。他们以“雄狮”为载体,隐喻着我们这个时代不畏艰险、团结进取的集体群像。
在《弈中乾坤——扯铃》节目中,演员则将传统项目抖空竹的技艺与围棋的黑白对弈、落子无悔的文化意蕴相互贯通,这不只是一场人铃合一的表演,更是一场对东方美学的巡礼。这种创作方式不是简单的题材借用,而是将文化精神内化为身体语言的深层结构,使技巧展示升华为文化叙事。
《荷塘月色——蹬伞》则通过细腻的身体控制,将东方美学中的虚实相生、意境悠远转化为可视的动态意象。表演者以足尖为笔,完成“双伞卷毛顶”“对手飞伞”“转伞”及“七人四节转12把伞”等一系列高难动作,勾勒出写意的水墨长卷,使传统的蹬伞技巧获得了全新的美学意境。这种创作路径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在当代杂技中的活化与再生。
《佣·顶碗》则通过身体技艺与文物的跨时空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转译。演员们通过动态的身体语言赋予千年文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开辟出新的意义空间。滑稽魔术《唐宫·鱼韵》将一个个出其不意的魔法隐藏在唐宫仕女丰腴多姿的身体里、诙谐俏皮的表演中,将盛唐气象凝于方寸舞台。
三、跨界融合,艺术边界的美学重构
当代杂技的创新发展,得益于对姊妹艺术的广泛吸收与创造性融合。这种跨界不是简单的艺术元素叠加,而是在深度融合中实现美学品质的全面提升。
在《炽爱情舞——双人转毯》中,创作者巧妙地将双人转毯表演,与时尚动感的探戈舞蹈组合成新的视觉空间,情感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融汇于肢体技巧中,为浪漫爱情添加新的注解。这种融合使得身体技巧成为情感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了“力与美、技与情”的完美平衡。
魔术与音乐、舞蹈以及视觉艺术、抽象艺术的融合也展现出新的可能性。《羽》打破了艺术形式的界限,通过身体技巧与魔术原理的创造性结合,从单一的羽毛变幻出展翅的鸽子,构建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音乐少女》则通过剧情引领技巧,以练琴少女与音符精灵的对话,将魔术的奇幻与音乐的奇妙融合升华为完整的艺术体验,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奇迹定格于观众屏息瞬间,台上台下便完成了一场神奇之旅。
魔术节目《音乐少女》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杂技的艺术边界,更重塑了其美学格调。通过多媒体技术、沉浸式体验等现代舞台手段的运用,杂技艺术正在从传统的表演艺术向综合性剧场艺术转变,展现出更加开放、多元的发展态势。
四、青年力量,艺术未来的创新担当
青年艺术家是推动杂技艺术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既承载着深厚的技艺传承,又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鲜明的时代意识,在守正创新中展现出蓬勃的艺术创造力。25位优秀青年艺术家的精彩亮相,代表着中国杂技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重新定义着杂技的当代面貌。这些青年艺术家不仅技艺精湛,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杂技艺术如何与时代交融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从技术技巧层面看,青年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他们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将技艺提升到新的高度;通过细腻的身体控制,赋予传统技巧以新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注重将个人艺术特色与时代审美需求相结合,在技艺展示中融入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从艺术创作层面看,青年一代展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积极尝试新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将当代社会的思考和个人生命的体验融入作品之中,勇于表达,使杂技艺术呈现出更加年轻、多元的发展趋势。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期待他们在丰富艺术体验、提升艺术修养中找到杂技创新的密钥。
“艺苑撷英”杂技展演,为青年人才提供了艺术展示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反映出中国杂技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来自五湖四海的杂技青年艺术家同台竞技、同台献艺,展现出杂技艺术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语:在守正创新中开辟未来
当代中国杂技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它既坚守着身体技艺的本体特征,又不断拓展着艺术的边界与深度;既传承着千年文化的基因密码,又回应着时代的精神诉求。在守正中锤炼技艺,在创新中营造意境,这一艺术追求体现了中国杂技在守正创新中的文化自强。
技艺相生,形神共舞。在青年一代的接续探索中,杂技艺术必将以其独有的身体语汇,助力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的活力,相信中国杂技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艺术品格,为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杂技力量!
欢迎广大网友进入微信篇目(点击查看)在文末留言,留言点赞数高者将有机会获得“艺苑撷英”系列展演现场观摩票1张哦。机会难得,还等什么,赶快动动手指吧!
*文中视频、图片由中国杂技家协会提供。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责编:王筱淇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