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艺苑百花青春篇|李艾春:把“大武生”的精气神立在舞台上

2025-08-1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作者:邱振刚 收藏

把“大武生”的精气神立在舞台上

——专访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员李艾春

人物简介

李艾春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武生演员

2003年保送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就读,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荣誉称号获得者,天津市委宣传部文化宣传系统“五个一批”优秀人才。师承武生名家苏德贵。曾得到李铭、杨少春、张幼麟、白云明、石庆福、马玉璋、杨长秀、曲咏春、卢松等京剧名家亲授。擅演剧目《杀四门》《雅观楼》《赚历城》《战马超》《小商河》《挑滑车》《铁笼山》《长坂坡·汉津口》《林冲夜奔》《三岔口》等。曾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展演金奖、第七届全国青年演员京剧电视大赛银奖、京津冀青年京剧人才展示青年演员最佳表演奖、京津冀地区武功武戏培训成果展演金奖等。

他是《杀四门》中英姿飒爽的秦怀玉、是《挑滑车》中勇猛无畏的高宠、是《小商河》中智勇双全的杨再兴、是《长坂坡·汉津口》中忠心耿耿的赵子龙……他就是青年京剧演员李艾春。他专攻武生戏,不但凭借沉稳扎实的武打功底和火爆利落的表演风格深受戏迷喜爱,还擅长通过身段、眼神和唱念表演,在舞台上塑造不同的人物。正因如此,他也被众多戏迷认为是一位有着较为全面表演能力的武生演员。

台上漂亮的功架、利落的动作,来自多年的勤学苦练。这位不过30多岁的青年演员,已有30年的学艺经历。他出生于戏曲世家,爷爷是天津艺术学校前身天津戏曲学校的教师,父亲也毕业于此。他年仅4岁时,就在家中跟随自己的爷爷、戏曲教育家李树元练功学戏。后来,他于1995年考入了天津市艺术学校,在这里读了8年的中专。起初,他在学校里学习老生,每到假期、周末,他还继续跟爷爷学习武生。武生、老生兼习了几年后,他到了变声的年龄。这时,他从自己的身体条件、兴趣出发,再加上前辈、师长的建议,放下老生的学习,开始专攻武生。艺术学校里的专业化学习是格外艰苦的,李艾春开始也不适应,在爷爷和其他老师的鼓励鞭策下,他一直努力坚持着,练出了扎实的基本功。有了基本功,他开始学习真正的武生剧目。“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现在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李铭老师,《乾元山》《杀四门》《战马超》《白水滩》等戏都是李铭老师传授给我的。”中专毕业后,他被保送到中国戏曲学院读本科,大学期间又遇到多位京剧名家,并从刘福生、马玉璋、杨长秀、曲咏春等老师那里学习了很多武生剧目。2007年本科毕业后,他来到现在的工作单位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在这个荟萃了众多优秀专业京剧演员的团体里,他更是如鱼得水,在和前辈、同事的交流中,表演水平稳步提升,还进入中国戏曲学院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习深造。多年来,他又因为不同的机缘,先后向北京京剧院武生名家杨少春、山东京剧院武生名家白云明、天津京剧院武生名家张幼麟等多位前辈学习,还遇到了他现在的授业恩师——天津京剧院武生名家、京剧教育家苏德贵。“学戏多年,我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这么多名家名师,在他们的教诲之下,才有了今天的李艾春。”

武生的表演,给人以英姿飒爽、英气勃勃的感觉,但对于熟悉李艾春的人来说,武生行当的特点其实和他本人的性格并不完全相符。“我稍微有一点儿内向腼腆,按照现在的话说叫‘社恐’。但武生戏的特点是特别阳刚,特别以武功见长。所以,我的性格和武生的特点有一些不符,但是这里边又有微妙的相似。”李艾春说,“有人觉得武生有武打功夫就行,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武生宗师杨小楼先生和天津武生表演艺术家厉慧良先生,对武生的特点各自用一个口诀来概括,杨小楼先生的口诀是‘武戏文唱’,而厉慧良先生讲究的是‘文心武形’。这两个口诀有相通之处,但是也不完全一样,都是对武生在武戏之外,在综合表演能力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好的武生演员经常被叫作‘大武生’,这里对武生的要求,其实是要求演员要通过内心戏去充分塑造人物。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个性和武生这个行当的特点又有近似的地方。武生真的是比较难的一个行当,因为演员既要有武功、有技术,还要把唱、念结合起来,把手、眼、身、法、步糅到行当里。对武生来说,做到‘武戏文唱’‘文心武形’尤为重要。”

京剧中的高宠、秦怀玉、赵云、马超等艺术形象都是武生,但这些人物又有各自的特点,对于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如何把握他们之间的差异,李艾春表示每个人物有不同的性格,这就需要不同的表演手段。要做到一人千面,而不是千人一面。角色不同的性格,要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表演,要把高宠演好,不是耍大枪耍得风雨不透就圆满精彩。《挑滑车》整出戏里其实有很多地方,要通过身段、眼神和唱念表现出高宠心情的变化。“我们青年演员尤其不能以为武生仅会武戏就行,一定要重视文戏表演,把每个人物的情绪、性格展现出来。”李艾春说。

从艺以来,参加2012年的中央电视台第七届全国青年演员京剧电视大赛是令李艾春始终记忆犹新的一段经历。在这次比赛中,他收获了银奖,但对他的整个艺术道路来说,这次参赛的意义却远远不是获得了一个奖项这么简单。在他的回忆里,比赛的竞争非常激烈,他为此进行的备战更是比日常的排练更加艰苦,但是,如今回过头来看,艰苦的排练、紧张的赛事对于自己这样一名青年演员的成长其实益处很大。李艾春说:“从备战参赛到最后的决赛,我整整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其中,决赛这个阶段的排练就有两个月。为了更好地备战,我所在单位的领导把北京京剧院的杨少春老师请来辅导我。当时是夏天,杨老师哪怕是在最热的三伏天,也是每天手把手地对我进行辅导。我的参赛作品《挑滑车》中的技巧又多。在杨老师的督促下,我扎着大靠、拿着大枪一遍遍地练基本功,很快身上的汗就把衣服湿透了。练完基本功,我本来以为可以歇一会儿,老师又说要拉戏。所谓‘拉戏’,就是把高宠从出场到最后挑车‘摔僵尸’这20分钟的戏连着演一遍。每次拉戏要连拉3遍。拉完戏,我问杨老师能把大靠卸了吗?老师说,先别卸,又要我把所有的技巧再来一遍。青年演员必须以基本功为主,老师这是为了让我把基本功打得更扎实,精益求精,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让文戏和武戏相得益彰。决赛由电视台现场直播,我们演得怎么样,全世界热爱京剧的观众都能看见。正是有了前面刻苦排练打下的基础,到了决赛那天,我才发挥得比较出色、稳定,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了观众。老师也说我有点儿超水平发挥。”这次比赛让李艾春明白,武生必须以基本功为主。基本功都立不住,其他的表演都谈不上。基本功一定要扎实,这样才不用担心所谓的繁难危险的技巧,才能更好地表演出老师传授的脸上、身段上的程式。他说,如果没有杨老师这一阶段对自己的鞭策,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天津历来是中国戏曲艺术重镇,古往今来涌现出很多戏曲名家。天津深厚悠久的戏曲艺术传统也对李艾春的表演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李艾春说,天津有两大武生名家,一个是厉慧良先生,另一个是张世麟先生。天津所有的武生,包括教授过李艾春的多位前辈老师,都受到这两大派的影响。“我上中专时,天津的中国大戏院举办过一次武生大会,通过这次武生大会,我大开眼界,当时就对其中一出戏《杀四门》印象特别深。当时表演这个作品的是北京京剧院的李师友老师,那次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这出戏,后来就向李铭老师学习了这出戏。现在我正向我的授业恩师苏德贵老师学习厉派。2023年是厉先生100周年诞辰,天津举办了很多大型活动。我参加了厉派武生代表剧目研习班,向苏德贵老师学习了《雅观楼》这出剧目。通过在研习班上向苏老师学习厉派,我的表演、我的艺术观又受到了很大的启迪。他提到很多厉派武生的要素,告诉我表演一定要生动、活泼、准确,这3点对厉派武生尤其重要。我不仅仅学习了厉派程式化的动作,老师给我的更大帮助,是让我能够把‘大武生’,尤其是厉派武生展现在舞台上。”

近年来,戏曲艺术进社区、进校园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兴起。李艾春也是其中一个热情的参与者。他说,京剧作为国粹,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中有着特殊意义。自己所在的青年京剧团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京剧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几乎每个月都有,自己一直尽己所能参与其中。他说,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自己都去过,“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演员和观众的确是鱼和水的关系。作为青年演员,要担负起服务人民群众、传承传统文化的职责。”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艺苑百花青春篇|方佳欢:京剧要既老得有味道,又新得有温度

艺苑百花青春篇|罗捷:非常庆幸扎根在基层

艺苑百花青春篇|沈徐斌:在“传承与奔流”中砥砺前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