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艺苑百花青春篇|方佳欢:京剧要既老得有味道,又新得有温度

2025-08-0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作者:蒲波 收藏

京剧要既老得有味道,又新得有温度

——专访武汉京剧院青年演员方佳欢

人物简介

方佳欢 武汉京剧院青年演员

上海戏剧学院本科毕业,现为武汉京剧院青年演员,工刀马旦,师从屠巧丽、李秋萍、刘子微、邢美珠、王玉珍、谷好好、李亚莉、宋丹菊等。擅演传统剧目有《铁弓缘》《女杀四门》《昭君出塞》《谢瑶环》《彩楼配》,新编剧目《东方氏》《一丈青》《三寸金莲》《光之谷》等,其主演的《三战张月娥》入选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名单。荣获湖北省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湖北省中青年艺术表演人才大赛暨新人新作展演表演奖(戏曲类)一等奖(榜首)、第十二届湖北戏剧“牡丹花奖”等;入选“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武戏、丑戏)展演”、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

8岁的方佳欢个子小巧,又喜欢练功,在老师眼里是个武旦“好苗子”。于是,在武汉艺术学校京剧班学习期间,她被分到武旦组学习,其后又学习了花旦表演。2010年,方佳欢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上海戏剧学院。在校时,她学习勤奋,不自我设限,忙不迭地听讲座,去名师课堂,学习与戏曲相关的导演课程。“我喜欢思考,是典型的‘问题女孩’,会问老师很多问题。”她笑着说。

“问题女孩”就这样一路带着问题成长。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方佳欢回到武汉京剧院工作,院领导、老师对青年一代倾尽全力提携培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入选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黑龙江省京剧院主办的‘关(肃霜)派艺术人才培训班’,培训班上邢美珠老师亲授关派名剧《谢瑶环》。当时的我又惊又喜,成天舞刀弄枪的我也开始每天坐唱了!我时常跟老师表达,我是第一次学这么大一出‘文戏’。邢老师很耐心地教我唱,教我文戏身段应该如何体现美感。培训结束后,我们在黑龙江省京剧院作汇报演出。这次学习,无形中为我拓宽了一条戏路。”

学会了《谢瑶环》,方佳欢又惦记上了关派经典剧目《铁弓缘》——“后来在刘子微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在武汉京剧院演出了关派名剧《铁弓缘》,我还记得那是2018年5月”。随着学习的深入,方佳欢越演出越觉得自己积累的剧目不够,她又向昆曲名家谷好好学习昆曲《昭君出塞》。每次演唱到王昭君出场那句“回望长安已千里,从此家乡魂绕梦系”,她都会情不自禁落泪。“通过这出戏的学习,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她是一个看似柔弱、内心却坚毅的女性角色,心中充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痛、为国和亲的大义隐忍以及对未来的忧虑与彷徨,每次演出我都会被王昭君感动。”

在学习的道路上,方佳欢研习各个流派,提升表演造诣。“流派实际上是其创始人对艺术的一种独特诠释。艺术是百花齐放的,我们要延续传承的是流派创始人的精气神。”她跟刘子微学习黄派《女起解》《彩楼配》等很重唱的人物剧目。“黄派对嗓音条件要求极高,以甜润清脆为基调,兼具圆润醇厚的质感,嗓音明亮而不刺耳,柔美中透着韧性,形成了独特的‘黄派甜音’风格。刘子微老师经常跟我说唱戏要有韵味,要去体会如何唱出流派的韵味、节奏和风格等。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流派剧目风格比较个性化。传承流派要追根溯源,要理解‘一颦一笑’为何有不一样的风格,从而在体悟中增强自身的舞台感染力。”

2022年,方佳欢做了一件很大胆的事,她把自己喜欢的传统京剧《扈家庄》改编成沉浸式小剧场京剧《一丈青》。“《一丈青》前半场是武戏,后半场是文戏,不仅展现了武戏的传统技艺,还融入了在当代背景下对传统女性的思考。演出环境有点类似‘水泊梁山’,蛮有挑战的。为了丰富扈三娘这个人物,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让《水浒传》里轻描淡写的人物更加丰满、立体;同步创作的《一丈青》主题曲MV,也深受网友喜欢。”

创排过程中的诸多不易,让主创经历了一次难忘的磨砺。“我们不断修改,希望在尊重传统程式的基础上让角色更丰满。唱腔上我有意识地做了融合,在原来的昆曲曲牌基础上增加了西皮原板,吟唱时转二黄,念白上还做了一些独白处理。这部戏,每演出一场都有不一样的心境。第四场演出那天,当我唱道‘荒草长,褐灰描鬓,寒鸦啼玄青画裙,刀出鞘,凌厉却飘逸……’,我竟然流泪了,很多观众也流泪了。我想这就是剧场艺术的魅力,每一场看似一样的走位、剧情,观演心境都不一样。小剧场要有先锋性、互动感,演员是剧中人又不是剧中人。这个过程让我们得到历练,受益无穷。有赖团队同事们的认真仔细,每天的演出都很顺利,上座率也很高。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会等我们,跟我们聊,还有观众会私信我,问扈三娘最后将何去何从。观众应该是在老戏新演中找到了一种共鸣,从观看者变成参与者,所以会有如此多的关注。”方佳欢说。

2022年,武汉京剧院创排新编历史京剧《新虹霓关》,方佳欢所饰演的角色“东方月”,既需要有大段唱念,又需要打得大汗淋漓,所涉行当丰富,人物饱满。“这出戏真可谓展现半生所学了,一排新编戏感觉自己‘就地现形’。塑造好一个全新的人物,真的很难。记得当时导演林为林老师对我的评价是‘你怎么连站哪里都不知道’。排新编戏是一个推翻自我、重塑自我、找到自我的过程,所有的主创都是通过人物、剧情,去感知人物情感,然后呈现出来。戏中有一段反二黄大段唱腔,需要表现东方月思绪万千、内心纠结,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是要命了!非常感谢武汉京剧院的领导、老师、同事们对我的托举,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这部戏成功首演。这部戏也让我更加爱上了‘挑战自己’。”

新编历史京剧《新虹霓关》,后来改名为《东方氏》,成为方佳欢演出的重要剧目之一。“《东方氏》和《一丈青》,难点不一样。剧目制作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传播经典,让经典变得有生命力,我们需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不为流量妥协,可以坚持唱自己的戏。”方佳欢说,在《东方氏》中保留了京剧古老的传统,这些老的传统很有味道,有时代的温度和印记。这部戏让她从一个专注于行当技巧的演员,真正蜕变为能塑造角色的演员。“艺无止境。我在表演中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更多学习、实践。排演新编戏,能让演员得到很好的锻炼。我们要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他们塑造出来的角色,不仅有人生的厚度,还有对生活的提炼,同时体现着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们的表演,不是僵化的京剧程式,而是有‘形’更有‘魂’,非常值得回味。”

这些年,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会邀请全国很多院团来演出,场面火爆。方佳欢也喜欢去看,向同行学习。在方佳欢的观剧经验里,福建梨园戏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剧种。虽然她听不懂闽南语,但惊讶于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演技真的达到那种炉火纯青的状态”。梨园戏沉静、古老的气质让她感慨:“好戏是不分语言、不分界别的。”面对当下演出空间、观演关系的变化,方佳欢也在思索舞台声光电与表演的融合、观演距离和演员表演的关系、不同声场条件对演唱的影响、科技元素与戏曲的结合……她觉得青年一代要守正筑牢传统根基、创新对接时代需求,让京剧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既老得有味道,又新得有温度。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艺苑百花青春篇|沈徐斌:在“传承与奔流”中砥砺前行

艺苑百花青春篇|张艺瑾:更多从舞台走向云端、从戏台走进生活

艺苑百花青春篇|吉克金沙:优秀的“底座”是这样练成的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