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演评结合 | 刘佳:撷菊坛群英 展国韵芳华

2025-11-1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刘佳 收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搭建高规格、专业化、机制性的展示平台,在文艺界营造“大练兵、大比武”的良好氛围,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相关全国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艺苑撷英——2025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于10月25日至11月27日在二七剧场、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梅兰芳大剧院、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陆续展开,涵盖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五个艺术门类,共演出13场,重点推介戏曲武戏、丑戏青年演员,民族管乐青年演奏员,舞蹈新人,相声小品评书等青年曲艺演员,杂技魔术滑稽青年演员共100余人。为进一步推进演评结合,推动“做人的工作”与“引导创作评论”相融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继2022-2024连续三年组织“艺苑撷英”专题评论之后,今年继续组织专家观摩展演并撰写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撷菊坛群英 展国韵芳华

——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武戏、丑戏)展演观后

刘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艺苑撷英——2025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武戏、丑戏)展演” ,在梅兰芳大剧院接连上演四台大戏,16个剧种、25位青年演员同场竞艺、各展风采,让古老的中华戏曲再度以最富青春朝气的姿态亮相于这个深秋,也再次让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成为业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

京剧《挑滑车》

此项展演开始于2022年,旨在进一步提高青年艺术人才培养的组织化程度,营造文艺界“大练兵、大比武”的氛围,为青年艺术人才搭建高规格、专业化、机制性的培养展示平台,持续推动相关艺术领域新秀辈出、群星灿烂,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艺术多元竞争激烈、娱乐取向瞬息万变的今天,与其他许多艺术门类相比,戏曲艺术的青年传承者们显然更需要这样的氛围和平台,需要这样的实践与比拼。就表演艺术而言,戏曲的“博大”与“精深”是一对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的组合,由百戏孕育而生的戏曲往往因其包罗万象的构成形态而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无论是一出剧目还是一个演员,其艺术生命力的长度却往往取决于一腔一字、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一静一动的精美程度,换言之,“博大”终有边界,而“精深”永无止境,而这恰恰是戏曲永远值得人们痛并期待、苦并坚持的理由。

京剧《打瓜园》

京剧“张派”武生创始人张世麟先生曾多次谈到:在戏曲舞台上,一切都要用功夫说话,必须依靠过硬的基本功。不然,即使心里有再多想法、对人物理解再深,也无法让人物在舞台上活起来,这是戏曲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的显著特征。看着扬剧女孩儿徐梦雪足蹬三寸厚底,单脚在圈椅椅把上完成蹲起、跨跃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即使对戏曲并不了解的人,也能想见为了实现这一刻的技惊四座,她和老师们付出了怎样的心血与汗水,而她又在五彩斑斓的脸谱下完成了怎样的个人突破。京剧奇才陈艺心的《锯大缸》再次凭濒临失传的武旦跷功获得满堂彩,而更令人欣喜的是她在圆熟运用技巧的同时,还表现出了难得的成熟稳健、从容不迫,技术与心智成熟的前提当然是个人的勤学苦练,但她在2008年“青京赛”、2010年“学京赛”、2020年“京武会”上所实现的一次次历练升华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催化作用。青年戏曲人的执着与赤诚、突破与成长都需要被观众看见、被同行看见、被世界看见,而他们的坚持不辍正是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动力。当分数变成口碑,当竞技变成交流,“艺苑撷英”为当代青年戏曲人才搭建了一方以艺会友、以艺通心的舞台,而在这方舞台上的拼搏驰骋也将成为他们艺术征途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像徐梦雪面对记者时所说:“我们青年一代演员,很有幸生在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能够参与其中去窥探一些戏曲的精妙。”

京剧《锯大缸》

本次参与展演的剧目仍以传统剧目为主,虽有多出剧目属于不同剧种间的移植改编,因此对戏曲传统程式的审美活动仍是这四场演出的主要基调。戏曲表演的动作语汇来源于人类日常的行动坐卧,这些生活动作在长期而大量的演出实践活动中经过淬炼,逐渐演变为纯粹化的、净化的艺术符号——程式,并且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美,是程式的生命体现,但程式化并不等同于静止和僵化,每一个程式都体现着表演者的功力、个性与创造,每一个程式都因为服务于表现特定人物的使命而葆有着现实的生命感与力量感。武戏火爆热烈,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激情;丑戏诙谐幽默,极具现实主义精神,二者看似迥异,却在拥有绝活绝技方面不约而同。但无论武戏和丑戏都不是武术、杂技和舞蹈的简单拼凑,作为戏剧,它们始终要履行演故事、演人物的根本任务,所以,绝活绝技必须为塑造人物、展示性格、揭示剧情服务,而不是单纯卖弄技巧,这样才能以戏感人、以情动人。张世麟先生将“功、法、戏”视为艺术创作的三要素——“功”是指过硬的基本功,“法”是安排程式技巧的方法和原则,而“戏”则是情节和人物。演员单单练就过硬的基本功还不够,进而要掌握编排和运用程式技巧的规律,并要始终注意从剧情和人物出发,真正做到“无技不惊人,无戏不感人。”著名戏曲导演田沔东谈及张世麟先生在《蜈蚣岭》中使用的“三削头”技巧时曾说:“第一刀猛的擦身而过,紧接急促的转身之后,速度却稍慢了一点,只见钢刀很准的贴在王飞天的左肩头,然后,刀叶紧贴着背,又快、又狠的砍削向右肩,这一动作形成高潮,又有名副其实削头之感。刀刀如此,既丝丝入扣,又起伏多变”,可见,这个“三削头”的处理也是在符合剧情基础上的再创造。

台州乱弹《活捉三郎》

莎士比亚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广东汉剧《柴房会》的“梯子功”“椅子功”、高甲戏《笋江波》的“扇子功”、台州乱弹《活捉三郎》的“桌上踹凳”、豫剧《美猴王》的“一心多用”……与生活“陌生化”的戏曲确实让对审美感受的重视程度登峰造极,但戏曲仍然要“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是技与艺、技与戏的结合,是情与理的抒发。戏曲程式穿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动人心魄,促使其绵延不绝的动力来自一代代青年戏曲人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以思考和创造为人物注入新鲜血液的探索与实践,而他们的努力也将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伟大活力的象征。

晋剧《闹天宫》

或许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拥有蔚为大观的民族戏曲艺术,这得益于中国国土面积的幅员辽阔和包括方言在内的地域文化的积淀深厚、丰富多彩。伴随着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方式的整合与新生,京剧和各地方剧种都更容易在传播效果和空间上实现破圈突围,而这对于长期囿于方言区域的地方戏剧种显然更具特殊意义。“艺苑撷英”打破剧种壁垒,让各剧种同台献艺,不仅为剧种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使我们更容易对当前戏曲发展活力建立起比较宏观的把握,也便于观众对剧种间横向吸收借鉴的效果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和评价。在这方舞台,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各剧种的艺术个性因为交流学习而更加突出,希望“京剧化”和“趋同化”仅仅意味着扬长避短、兼收并蓄。“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武戏、丑戏)展演”刚刚起步,相信随着经验的不断梳理总结,随着传播手段的迭代升级和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不断提升,必将激励和助推更多戏曲青年人才从这里振翅高飞,为古老而年轻的中华戏曲艺术书写更辉煌灿烂的未来!

京剧《青石山》

欢迎广大网友进入微信篇目(点击查看)在文末留言,留言点赞数高者将有机会获得“艺苑撷英”系列展演现场观摩票2张。机会难得,还等什么,赶快动动手指吧!

*文中图片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提供


签发:王庭戡

审核:王庭戡

责编:王筱淇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苑撷英

演评结合 | 徐华云:让曲艺园地渊深林茂

演评结合 | 赵双午:技艺相生,形神共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