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守正创新”迈出新时代的舞步(尹德锦)

2023-02-2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尹德锦 收藏

【“艺苑撷英专题评论”之七】

编者按:此前,“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在北京拉开帷幕,此次展演是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相关艺术家协会组织实施的“新时代青年艺术骨干培养计划”的年度成果汇报演出,旨在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搭建高规格、专业化、机制性的展示平台。展演于7月、8月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陆续展开,涵盖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五个艺术门类。秉持重大文艺创作匹配重点文艺评论、重点文艺评论反哺重大文艺创作的理念,推动“做人的工作”与“引导文艺创作”有机融合,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及时组织评论家观摩演出并撰写发表评论文章。现在中国文艺评论网开设“艺苑撷英专题评论”专栏,将相关特约文章予以转发,与广大网友分享。

“守正创新”迈出新时代的舞步

——观“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舞蹈人才展演有感

2022年11月9、10日19:30,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的“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舞蹈人才展演在成都城市音乐厅粉墨登场,来自全国10家院团(校)及“顶尖舞者成长计划”的近20名(组)青年舞蹈艺术家倾情演绎了涵盖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街舞、弗拉门戈等类型的优秀舞蹈剧目。此次展演,不仅从演员阵容上,体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还通过新颖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手法向公众输出了一批经典、高雅、且具一定规模的舞蹈艺术作品,从而引领观众去感受体验每一帧舞动即是每一次美的展现,既是对人心灵的熏陶亦是对公众审美认知的提升。

《英姿》 表演单位:眉山市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以“创新”为基,共构现代审美认同

以新颖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表现手法调节舞蹈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以更好的满足观众视觉体验与审美需求,是此次“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舞蹈人才展演活动所有舞蹈剧目的一个显著特征。如由眉山歌舞团出演的开场节目《英姿》、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彭芷琪表演的《芳春行》、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王智滢表演的《浅云间》等艺术作品,是近年来舞蹈创作者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展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生成,离不开戏曲、武术所给予的“中国式”身体表达的润泽,其满、赶、闪的气韵节奏与形、神、劲、律典范化的审美旨趣,不仅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培养了观众的审美习惯,也为中国古典舞的创新性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优质文化资源与养分。尽管舞蹈、戏曲、武术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区别,但其同样是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中,其文化品格和美学精神皆是相通。因此,对于新时代的舞蹈艺术创作者而言,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重塑审美理念的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作品《英姿》编导刘凌莉所述:“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趁水生波,舞蹈编导从中找到不一样的点,然后用舞蹈的方式来演绎,但是,不能离开它的根。舞蹈编导要对戏曲艺术进行借鉴,发展应着力于对它的创造性转化。而所谓转化,不是直接对其传统程式化元素进行不具严肃考究的拼贴与运用,而是要在长期的积累、观察中用时间来慢慢消化这些程式元素,再结合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找到可撼动自己的那一点感官体验。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如果没有自我触动的先机,便无法感染演员去体会,更无法打动观众能驻足欣赏”。

同然,对于这类作品的表演者而言,从娴熟的身体技艺和特定的技术技巧,如腾、跃、翻、控等高难度、高强度、高质量的动作完成度上可见,舞者的身体表现自然流露出一份文化根性上的回归与言语表达上的自信。“脚下有根”或许已不仅是用专业的眼光审视舞者扎实技术功底后的赞许,还是进一步体现其作为表演者对自身文化主体性存在的认知觉醒与时代的观念强化,是新时代中国舞者借以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舞台转化形式探索寻求“中国式”身体表达的初心与气节。

《芳春行》 表演单位:中国歌剧舞剧院

二、以“人民为魂”,唱响时代主旋律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近年来中国舞蹈界始终牢记党的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联系起来,创作出大批艺术性、政治性、历史性高度合一的优秀舞蹈舞台艺术作品,唱响了新时代、新气象的主题篇章。

从何燕利、汤润达、陈钡倩等表演的群舞《远山不远》,孙晗硕演绎的《潜》,吴蝶、苏俊珲带来的《风声·密语》,赵磊演绎的舞剧《骑兵》片段《归来》,我们可以体会到:无论是塔公草原上那一名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默默付出的青年支教老师,还是在抗战期间坚定不移隐姓埋名的我党地下工作者,又或是那驰骋在草原上屡建奇功却不为人知的骑兵,他们或许都不算是宏大叙事中“高、大、全”人物形象,但他们在当代舞蹈艺术创作者的目光中却是以“小人物”显“大爱”的创作意象生成。以小见大、以真情实感投入艺术创作,深度挖掘“小人物”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生的理想与人性光芒,是新时代舞蹈艺术主题性创作的视向与艺术品格的体现。新时代舞蹈艺术工作者,将真情扎根生活、以真诚投入创作,真实地反映时代,始终把人民作为文艺学习和艺术创作的表现对象,将艺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最终属于人民的理念融会贯通。

让观众动容的或许已不仅是文本中的人设,而是共情于舞蹈编导和表演者以舞蹈艺术表现手法所展现出的剧中人物所思与所感。此种观与演的桥梁搭建,既体现表演者表达的欲求,亦体现了欣赏者吸取的需求。这一切的发生,无不彰显出“为民而舞”是历史的必然,是舞蹈艺术工作者生逢其时的责任与使命。

《归来》表演单位:内蒙古艺术剧院

三、以“融合”为本,培养青年舞蹈人才

在一场汇聚中国舞界翘楚同台争艳的视觉盛宴中,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北京歌剧舞剧院、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四川省歌舞剧院、内蒙古艺术剧院、成都艺术剧院、眉山市歌舞剧院等各大院团的优秀演员,北京舞蹈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院校的青年舞者齐聚一堂,现场演出、线上同步直播,全国观众共同见证了新时代青年舞蹈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成果。

悉数这些成果的幕后经纬,不难发现一条以贯穿创、表、赛、评为路径的人才展示机制正在逐步完善,而这一表象背后则是得益于融院校、院团为一体的优质育人生态模式的推动。一名优秀舞者的成长经历,无法回避艺术形体训练与心意素质培养两方面的持续磨砺。这些一方面来自于演员持之以恒的坚持,另一方面来自于培养单位的育人观念与方法。当下,艺术院校作为舞蹈人才培养的活水源头,除注重人才专业技能培养之外,还主动对接艺术院团用人单位在当下艺术创作上的所需,同步展开剧目式教学与科研教学,致力于培养有艺术追求、艺术理想的人才。作为人才资源的接收单位,艺术院团把持续培养作为新动能。我们可以看到王梓丁、黄琛迪、王智滢、赵磊、王赞、孙晗硕、陈添、李春林、杨凯等优秀舞者在本次舞台上的亮相,都足以说明新时代的舞蹈人才正是在院校、院团持续衔接培育的过程中获得了属于自身的荣誉称号。院校、院团主动承担落实新时代舞蹈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责任,立足强化人才培养的技能型与素质型相结合,不断推进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在专业上力求扎实平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反哺新时代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事业的未来。中国舞蹈界唯有全力创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通过展演活动激励青年人才苦练基本功、精进技艺、勇攀高峰。与其说,此次“艺苑撷英”展演活动是以青年舞蹈人才为主角,围绕为青年舞蹈人才搭建高规格、专业化、机制化展演的目的,以期充分调动广大舞蹈工作者积极参与的一次行业“大比武、大练兵”,不如说是生逢其时的新时代舞蹈艺术工作者锐意进取地利用好了这一展演平台,不仅在技艺比拼的过程中获得了心灵间的沟通、自身眼界的开阔以及艺术共识的增强,还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得到艺术才华的施展和思想的润泽。可以说,此次展演活动是在助力新时代舞蹈文艺工作者实现梦想的前景中彰显了中国舞蹈艺术的时代华章与中国舞蹈界人才辈出的生动景象。


(作者:尹德锦,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四川省舞蹈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本文为中国评协特约稿件,已于2022年12月2日在《中国艺术报》刊发,文中图片来源于“中国舞蹈家协会”微信公号)


发:杨晓雪

审核:王庭戡

编辑:唐晓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苑撷英专题

新时代中国舞蹈的饕餮盛宴(袁耀林)

闳约深美的动态展示(张东帅)

关于武戏丑戏展演的思考:一舞剑器动四方(王馗)

展现说唱魅力传承艺术精神(蒋慧明)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