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
  • 长篇小说的老问题与“七○后”作家的新崛起

    “长篇小说在传统的意义上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场面宏阔,作者要坐十多年的冷板凳,它的生产过程就是一个‘慢’字,作品拿出的时间也不能太快,不能太同步。太快会被认为是粗制滥造的,就不叫长篇了。但是现在早不是这样了。”11月26日,由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主办的2017年第二届中国长篇小说年度金榜暨长篇小说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评论家雷达在论坛上如是说。

    2017-12-14详情
  • 评陈传席新书《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精彩绽放

    本书作者陈传席是美术理论与评论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先后出版的《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绘画理论史》等专著,在学界影响深远。近年来,他围绕中国书画的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互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2017-12-13详情
  • 《射雕》将出英文版 江南七怪、降龙十八掌怎么翻译?

    日前,《射雕英雄传》2018年将推出英文版的消息引发关注。如何将中国的武侠小说翻译成英文?这让一些网友大开脑洞,各种稀奇古怪的答案出现在网上。

    2017-12-11详情
  • 李白诗歌有色彩,盛唐审美在其中

    但当我们围绕李白考察盛唐诗人诗歌的色彩,再将其与中唐“物象由我裁”“笔补造化天无功”的韩孟诗派加以对比时,我们会看到,明秀清逸、自然和谐的追求,才是盛唐审美趣尚的底蕴所在。盛唐诗人正是在充满自由、宁静、安逸之感的“绿”色天地里,表现着他们对自然、生命的最为充分的向往和体悟。也正是在皎洁、纯净、光明的银色世界中,他们坦荡地抒写自我,以自己“在玉壶”的“一片冰心”,透视人间,感天动地。

    2017-11-29详情
  • 文学如何在新时代建构总体性视野

    11月17日,由《南方文坛》杂志、中国现代文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方批评30年》首发式暨第八届“今日批评家”论坛系列活动在广西桂林举行。

    2017-11-28详情
  • 诵读《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中国是诗的古国,诗的大国。作为现在所知中国第一部诗总集,《诗经》成书已有两千余年,其中篇目更可上溯到三千年前的上古三代时期。千百年来,人们歌风雅,诵春秋,《诗经》恐怕也是流传最广的中国诗集了。

    2017-11-28详情
  • 农民画家如何画二十四节气?

    11月10日,在深秋的古城衢州,一场主题为“二十四节气”的柯城全国农民画作品展在市博物馆隆重开幕,引来了众多的参观者。这些既有强烈的地方性、传统“土气”,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现代“洋气”的画作,让日子的气息扑面而来,也让节气之美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有韵味。

    2017-11-28详情
  • 现阶段我国文学发展有三个方面亟待关注

    文学新演变带来新形态,注入新活力,也造成新问题,构成新挑战。这样一种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新现实,无论从文学研究上看,还是从文学管理上看,都大大超出了人们已有经验,需要我们不断破解新难题,探求新方法,开展新实践,总结新经验,强化问题意识,增强应对新挑战的能力,从而真正“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2017-11-24详情
  • 评蔡家园的长篇非虚构《松塆纪事》:为乡土书写打开新的面向

    《松塆纪事》通过采访村民和查阅资料,想象或者重构他们的生活,由一个村庄60年的变迁来折射历史丰富而斑驳的面貌,试图打开被主流叙述所遮蔽的空间,为我们重新认识乡土中国提供新的参照。

    2017-11-22详情
  • 《中国空军故事丛书》“铁血荣光”系列图书出版

    献礼“空军节”,筑梦新时代。在人民空军成立68周年之际,空军面向全社会公开出版发行《中国空军故事丛书》“铁血荣光”系列图书。

    2017-11-15详情
  • 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一代文人为时代而创作的使命感是文学高峰形成的前提,文学高峰的形成与文学风气和文学形式大力变革有关,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以上三方面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2017-11-14详情
  • 历史视野里的中国科幻文学

    如今在中国,科幻小说同样发现了已逝去时代的迷人之处。《科幻中的中国历史》就是这样一部科幻作品集,这些中国历史科幻充满了新颖的历史想象,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通过对历史的重新发现,构成了对历史的解构和重构。

    2017-11-13详情
  • 冯骥才与人文中国

    冯骥才涉及多个领域且在相关领域取得成就,他是当代为数不多的真正打破了“门类”疆域的人文知识分子。我们要在整体结构中理解冯骥才、冯骥才与时代的关系以及冯骥才的影响。冯骥才的贡献既反映在专门的领域,比如文学创作,比如绘画,比如非遗保护,等等,但他以思想、方法、人格、情怀和行动影响了人文中国,冯骥才所有的贡献,都显示了“思想”作为“文化”的力量。

    2017-11-10详情
  • 今天的京津沪文学

    记者对话文学家肖复兴、金宇澄和武歆,三位作家都认为当今京味文学还没有形成自己明显和明确的特点。

    2017-10-31详情
  • 艺术家严顺开去世,享年80岁 曾主演电影《阿Q正传》

    严顺开,1937年6月6日出生于上海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高中毕业后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由于长相平凡,最后一轮被刷了下来。后来,他又参加了青海省话剧团的招生,依然无果。接着严顺开参加中央戏剧学院招生,终于获得了认可。1959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在校期间由于外形条件的限制,严顺开大多扮演喜剧小角色。据文汇APP10月16日消息,经上海滑稽剧团确认,著名艺术家严顺开于今日去世,享年80岁。

    2017-10-19详情
  • 诺奖得主石黑一雄的文学世界和美学宇宙: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

    “我希望人们能够领会,记忆与忘却是多么难把握的问题。我希望强调人类所处两难困境的复杂性。”石黑一雄说。

    2017-10-11详情
  • “砥砺五年:散文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文艺报社举办了“砥砺五年”系列研讨会。9月4日,该系列的第六场“砥砺五年——散文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7-09-29详情
  • 专家学者研讨五年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状况

    近日由文艺报社主办的“砥砺五年——文学理论批评研讨会”上,雷达、胡平、李舫、张未民、徐忠志、周由强、范玉刚、张燕玲、徐刚、李壮等文艺理论批评家与会就五年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情况展开深入探讨。

    2017-09-26详情
  • 《山中人语声》:向县乡“沉默者”致意

    写人的散文创作赋予了县乡众多“沉默者”以文化意义,在他的文字中小人物的行为获得了有同情心的摹写,每个人的生命状态受到尊重,这种温厚的、诗意的写实风格在当代散文创作中具有独特的意义,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美学追求。

    2017-09-19详情
  • 读王安忆:人生如寄,世俗之中也能酿出诗意

    原有的生活都已经远去和崩塌,未来的生活还不可知,只能看个人造化。

    2017-09-18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