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
  • 《国家宝藏》《百心百匠》等何以成为综艺爆款

      在诸多热播的电视节目中,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一股清流。《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百心百匠》等不但制作精雕细琢,而且

    2018-03-08详情
  • 谢冕谈卢文丽诗集《礼》:情怀比技巧更重要

      当天正逢立春时节,86岁高龄的谢冕专程赶来参加分享会,他笑称诗集《礼》是卢文丽从杭州带来的春天的礼物。  我觉得对于一个诗人来说

    2018-03-05详情
  • 《经典咏流传》:用新传播让经典燃遍朋友圈

      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国学的意义,在于传承的价值观文化基因以及独特标识  春节期间,一档吟唱古诗词

    2018-03-02详情
  • 文艺续作“蹭热度”“捞快钱”是“自废武功”

      对每一部续作待之以初心,摒弃蹭热度捞快钱的功利心态,这样续作精品才能更多涌现  作者:王子潇  一部作品火了,往往会出续作,但

    2018-02-24详情
  • 新时代的新诗发展,勿忘人民土壤中孕育的民歌(周航)

    中国民歌,是一道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风景,可惜正面临褪色的尴尬局面。生活气息浓厚既是民歌的优势所在,也是其弱势所在。民歌的有些歌词相对守旧,格局不大,气量小,还有一些格调不甚高雅,我们当有所甄别和选择。

    2018-02-08详情
  • 呵护文学“美”的生态

    《爸爸和安安都在》(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是徐玲用整个2016年的写作时光,写就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亲情故事。这样的印记,能让读过此书的孩子和安安一样,学会爱自己和爱父母。一个孩子,只有在明白了怎样爱自己和爱父母之后,才会变得有担当、有责任,也才有希望成长为父母的骄傲、家庭的支柱、祖国的栋梁。

    2018-02-07详情
  • 读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中国小说艺术传统在当代的独特实践(冯辉)

    这部集子的创作,从文化开掘到美学理想,从历史观念到题材选择,从结构方式到语言手法,无不充盈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和汉民族文学的血脉,无不生动地焕发着中国小说艺术的独特魅力。欣赏《俗世奇人》,令笔者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作家在意象创造中灌注着深切的当代指向和小说文本呈现着的鲜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

    2018-02-07详情
  • 2018春运中再读冰心莫言冯骥才笔下的“春运记忆”

    【文艺星青年按】今天,中国人每年一次的说走就走的旅行——2018年春运拉开序幕。每一个异乡人心中都在倒计时:收拾行囊,回家过年!有人说

    2018-02-06详情
  • 因为影像,文学得以一次次回归

    当文学一次次因为影像回归,我们看到了:欲望对道德的侵蚀,衰败的文化对人性的碾压,对精神田园的渴望———这些既是小说中记录的历史,也是当下的困境。

    2018-01-23详情
  • 2017年文学创作述要:在笔端熔铸“读懂社会”的要义(白烨)

    重视人物的塑造,并由人物切入社会生活深处,囊括更多的历史内容,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这使得“70后”作家越来越走出了个人化叙事,或者寻求在个人化叙事里囊括更多的人生内涵,以更立体、更丰富的社会切面为整个时代把脉,作品具有了“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2018-01-23详情
  • 毕淑敏:在天堂喝下时间

    初到南极,你以为冰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纯白。看得多了,才发现南极冰的奥妙。冰川渗出幽蓝,如梦如幻。

    2018-01-23详情
  • 中国新诗,如何在批判中前行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

    2018-01-23详情
  • 徐南铁作品分享会在广州举行

    1月7日,由广东文化传媒发展研究会、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岁有霞飞——徐南铁作品分享会”在广州举行。省政协原副主席温兰子,省社科联主席王晓,广东文化传媒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克曼,省文史馆副馆长麦淑萍,以及陈俊年、陈中秋、黄树森、区念中、陈桥生、于力、袁瑾等出席会议并发言。

    2018-01-12详情
  • 序王炳根《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知识分子的人生风采

    《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力作。第一次读到初稿,我便被深深吸引住,再看校正稿,仍然爱不释手。

    2018-01-11详情
  • 文学代际研究的尴尬处境

    我对“70后”的作家抱以很高的期望。这是有充分事实依据的——那就是经过历练,“70后”作家的创作越发成熟,他们的写作实绩已经蔚为壮观。

    2018-01-02详情
  • 诗人屠岸的三个背影

    12月16日,著名诗人、翻译家、出版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屠岸在京逝世,享年94岁。消息传来,众多文学界、出版界人士纷纷遥望屠岸远去的三个背影,追思屠岸的诗文、事业与人品。

    2017-12-27详情
  • 吴思敬:余光中写出《乡愁》并非偶然

    我对余先生的评价是他不仅是台湾当代的大诗人,在整个中国新诗史上,他也是一位大师级的诗人,能达到他的高度的人并不多。他给大陆读者留下了充满思乡情感的名篇,像《乡愁》《乡愁四韵》,这些作品反映了余先生离开大陆很长时间后,一直怀有的对大陆的思念、对生养他的祖国深厚的情感。他的乡愁实际上就是思念祖国和故乡,这是他能写出这样一种诗歌根本的原因。

    2017-12-21详情
  • 贾平凹、王安忆、虹影、朱天心、陈思和:这是非虚构的好时代,写小说却很难

    贾平凹、王安忆、虹影、朱天心、陈思和,当这些中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一批作家和批评家坐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2月2日晚,在复旦中文百年讲坛暨嘉润·复旦全球华语大学生文学奖系列活动上,他们以“经验与虚构”为题进行了对谈。

    2017-12-20详情
  • 严歌苓:我为什么写《芳华》

    写《芳华》的起因,其实太自然了。我从12岁到25岁都在军队里度过,从小跳舞,后来成了部队的创作员。《芳华》里的故事,是我的一段青春经历,里面的人物有我从小到大接触的战友们的影子。

    2017-12-20详情
  • 送别余光中:诗人虽远行,乡愁永流传

    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在台湾高雄辞世,享年90岁。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2017-12-19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