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舞台艺术领域“舞美大制作”之风愈演愈烈,部分作品盲目追求视觉奇观,以技术堆砌替代艺术表达,导致创作重心偏移、成本虚高。一方面,机械装置与多媒体特效的过度堆砌挤压了表演空间,使剧场沦为技术秀场,部分作品甚至以“视听轰炸”掩盖叙事苍白与思想贫瘠;另一方面,高昂制作成本加剧行业资源垄断。当前这种追求“大即是美”的创作倾向,折射出艺术创作中的浮躁心态与功利化倾向。本期文艺锐评以“舞美大制作泛滥”现象为靶的,以批判性视角切入,呼吁剥离浮华表象、回归艺术本质,倡导“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抵制形式主义对舞台艺术的侵蚀,重塑对艺术创作的真诚与敬畏。
舞美,是对表演的点亮,而非伤害
【内容摘要】 戏剧的演进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剧场空间的演变史,体现在戏剧创作上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在科技助力下舞台样式的急速发展。然而戏剧的魅力在于空间与人发酵下所触发观众的“惊奇”,假如,走出剧场的观众仅仅为纷繁的外在叹服,而没有向内的精神满足,那么,所有的形式都将失去意义。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度追求视觉奇观、大力运用机械装置的形式出新倾向,不仅出现在文旅融合的“沉浸式戏剧”之中,也蔓延到了当下各门类的戏剧创作中。然而,真正好的舞美制作是遵循不同戏剧类型创作规律的,是以更好服务表演为目的的。
【关 键 词】 舞美大制作 创作规律 戏曲美学精神 表演
昆剧《世说新语·破局》中的“一桌二椅”(图片来源:“江苏省昆剧院”微信公号)
戏剧的演进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剧场空间样态的演变史。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戏剧边界的不断延展,体现在戏剧创作上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在科技助力下舞台样式的急速发展。恰如德国戏剧理论家汉斯-蒂斯•雷曼(Hans-Thies Lehmann)曾在《后戏剧剧场》中言:“几乎从一开始,剧场艺术中就包含着丰富的舞台机械、技巧、灯光、布景魔术和奇妙的变形。”
的确,技术机械的进步为戏剧创作者探索剧场这一“魔盒”的无限可能提供了巨大助力。不过,当空间样式的变幻与表演者发生身体上、情感上或思想上的链接时,是戏剧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空间延展,是戏剧作为“剧场性”艺术的一种创新性表达。而当技术忽略了与舞台上“人”的靠近,放弃了与舞台行动、戏剧情境的勾连时,技术也可能会对戏剧舞台造成反噬,而徒剩一具形式的“空壳”。戏剧的魅力在于空间与人发酵下所触发观众的“惊奇”,假如,走出剧场的观众仅仅为纷繁的外在叹服,而没有向内的精神满足,那么,所有的形式都将失去意义。
一、“沉浸式”:当戏剧被技术和物质空间凌驾
自2023年以来,随着文旅融合大环境的催化,“沉浸式”“戏剧幻城”等一系列戏剧演艺活动纷纷涌现。在戏曲领域,多个剧种争相打造的“沉浸式戏曲”作品成为各地吸引年轻观众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应的VR技术、虚拟实景、4D裸眼、XR、数字化戏曲等新鲜词汇不断跃入大众的眼帘,恍若以视觉图像为导向的科技赋能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戏剧的最前沿。而在文化旅游市场上,更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IP的“只有**”“又见**”等实景体验戏剧项目,也成为吸引各方来客的重要地标,数十个形态各异的剧场空间以观演方式的变化试图营造不同的沉浸式体验。随着空间形态的变化,或躺或行或360度的不同观看方式不断刺激着观者的体验。除此之外,“演艺新空间”概念也成为各地政府热衷打造的文旅表演亮点,林林总总的场所,包括热门景点、商业综合体、文化街区、古戏楼、会馆、老厂区等,都可见戏曲表演者的身影,“快闪”更成为节假日旅游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以上这些,在打破传统剧场观演方式之余,也让戏曲拉近了与城市观众的距离。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一切通过技术的渲染和空间的花样迭出打造出的不同,似乎仅仅是以外在的视觉新鲜感和异样的观演体验感来俘获观众,而很难真正触发观者的内心,有些戏剧内容因为碎片化,难以满足对情感和精神的开掘,更遑论思想性。用一句话概括:在如此的演艺活动中,戏剧几乎沦为了技术与物质空间的陪衬。
笔者认为,“沉浸式戏剧”如果被技术和物质性凌驾,则是对戏剧的降维打击。“沉浸式戏剧”最初在西方出现,导源于艺术家们对戏剧源头的回望,残酷戏剧、质朴戏剧、环境戏剧可谓其前奏,其诉求是消除观众和演员的距离,改变传统剧场中观众的被动接受,使得剧场回归到演员与观众浑然一体、彼此交融的状态。所以,本质上“沉浸式戏剧”和上述戏剧皆是艺术家们对戏剧表现人与人关系的再思考,是创作方法上触动观众、影响观众的一种新探索。然而,“沉浸式”传入中国,并形成一股文旅演艺的热浪,在人们趋之若鹜时,却更多停留在浅层次的视觉冲击上,借着舞台科技高速发展的潮流,以逼真复现虚拟现实来引发观者的震撼,抵消了“沉浸式”本质上对戏剧观演本性的探索,更缺少角色与观众的心灵交流,演员的表演反而成为了最无足轻重的一环。而更值得警醒的是,类似这种过度追求视觉奇观、大力运用机械装置的形式出新倾向,也蔓延到了当下各门类的戏剧创作中。
……
*为方便电子阅读,已略去原文注释,如需完整版本,请查阅纸刊。
作者:张之薇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8期(总第119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