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但在当下文艺领域,创作同质化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原创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文艺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从影视到文学,从戏剧到美术,诸多作品呈现出相似的情节、人物与风格,陷入僵硬的类型化、模式化的窠臼。这种同质化现象不仅消解了文艺作品应有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更从根本上削弱了文艺创作的生命力。本期专题约请多位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剖析文艺创作同质化的根源,探讨提升原创力的路径,以期为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引。
媒介迭代、现实需求与人类文明关系中的文艺原创力
【内容摘要】 文艺原创力是文艺理论与批评关注的重要议题,是文艺能够存世的宝贵价值所在,体现艺术对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独特贡献,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原创力与媒介发展密切相关,最突出的价值是思想性、文化性和艺术个性。社会现实需求是文艺原创力的最强动力,包含了现实性、长期性、多样性的社会需要。人类文明是文艺原创力的重要对照。提高文艺原创力离不开生活体验、身心体验和情感体验,更要坚守艺术理想的纯粹性和独立思考。
【关 键 词】 文艺原创力 媒介迭代 现实需要 人类文明 纯粹性
原创力始终是文艺理论与批评关注的重要议题。文艺作品的评价有很多维度,对原创力的肯定是一种基本的且重要的评价,它包含了文艺作品的创造力、创新性和其对文化、文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原创力也是艺术实践的初心与艺术成就的追求,每个艺术家的创作初衷都是追求自己独到的艺术创造、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而在社会和历史发展层面,文艺原创力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具有体现民族智慧、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价值。
衡量文艺原创力的高下,不仅在于其文化艺术含量如何,更在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人民对其的评价。当下,媒介迭代、中国现实需求与人类文明关系是文艺原创力发展面临的三个显著而重要的议题。
一、媒介迭代——文艺原创力的依存与动能
原创力是创作主体的“主权”创造,拥有必然的著作权,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首先存在于一种载体中,由于创作天然与媒介相关,因此原创力的创新也往往最先出现在媒介发展中。
人类最早的文艺原创更多与身体媒介相关,多体现于身边性和自然性的近体式媒介。原始歌咏、舞蹈直接发自口头与手足,原始美术以文身、身体彩绘、手绘岩画表现美感和信仰。古代的文艺创造主要基于农业文明,中国书法绘画所用的笔、墨、纸、砚等媒介均是农业、手工业产物。近现代文艺如电影、电视主要基于工业文明,也融合了农业文明的文化传统,但文艺依存的媒介开始远离身边性和自然性,表现出广泛的物质存在形式。如现代戏剧的舞台媒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机械性、光电性和跨媒介性特征,表现出一种开放性,这是工业文明媒介与农业文明媒介最大的不同。媒介形式不断增多的同时,文艺新形式也往往随之产生,媒介越来越先进总是对文艺创造有促进作用。
数字技术包括人工智能(AI)出现以前的媒介基本都可看作传统媒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达人的创造表现,是人的原创的一部分,是人的表现的延伸。但AI的出现是一个转折,AI不只是人所依靠的媒介,不只承载了人的创造,AI也是创作主体,其自身就在创造。这种变化在数字技术出现时就开始了,如计算机动画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使用。电影《捉妖记》(2015)中,演员井柏然与计算机动画技术创造的动漫形象小妖胡巴同时在一个生活空间演对手戏,真幻同台、配合默契。这样,文艺的媒介从物质走向数字与物质融合的新物质,文艺存在形式也从物理空间走向包括虚拟现实在内的多维空间,由此,如《聊斋志异》中天地人鬼同生的文学想象空间实现了真实的立体显现。不仅如此,AI的出现,还使数智媒介表现出思想文化创造的功能。我们给DeepSeek输入一些求解人生的深奥问题,它会瞬间给出洋洋洒洒、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彩论述,有时会让人感叹“人不如技”了。而辅助创意、设计制作、风格混搭、跨界表现、数据指引目标、新文艺产业开发等,更是AI带给文艺发展的崭新变化。每一次媒介迭代都为文艺创新提供了强大动能。
AI时代的到来,对文艺提出了严峻挑战。文艺的原创力是否还能存在?从本体论和创造主体来说,AI的出现,应该是生成了新的创造主体,而不是取代人的创造主体;是在世界和人类中形成了竞争性的多元创造主体,不再是人的一元,但也不是AI的一元。人类创造出AI不是要取代人类创造,而是借助先进媒介更好地发展人类创造、世界创造。技术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类和世界,而不是相反。风险当在预设和法治之内,这也是技术伦理的根本原则。
在AI创造逐渐独领风骚的趋势下,文艺要保持和发展原创力,根本的一点是要保持人的创作主体性,保持基于生活体验、身心体验和情感体验的创造冲动,这种体验和冲动处于时时变化的状态,是原创力内在的、运动的生命,是AI无法比拟的。保持基于个人体验的创造冲动,就保持了创作主体性。其中首先是人的创造的独特性、独立性。AI创造似乎无所不能,但它具有集体创造的特点,它读取了几乎所有公开的人类知识,包括人不断“投喂”的知识,并开始自己生成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指令的创作,生成的实际是有“集体智慧”特点的“综合”创作。与AI的集体性创造不同,人的文艺原创仍然具有突出的个人性创造特点。在人类理性主导下,数智化普及反而会促使人的传统生活体验(如非遗保护、榫卯制作等)得到保护,从而为人的原创的独特性、独立性提供条件。人的原创学习也不同于AI,人最终要通过完全的独立性呈现出创造的独特性,个人创造性仍然是文艺创造最突出的、最宝贵的特点。尽管AI计算速度不断以指数级飞速增长,但是人的独创始终是文化多样性中不可缺少的一元。正如机器制造时代,手工制作仍有其价值与魅力。AI创作可以快速规模化、市场化,但基于个人创造力的文学、音乐、舞台艺术等艺术创造不会被替代。机器人跳舞的模样,总能让人露出宽厚的一笑,它带来的是机器艺术、媒介艺术融合的新奇观,而不是取代人类千姿百态的美妙舞蹈;是拟人化,而不是同人化。在文艺原创力中,思想性、文化性和艺术个性是最重要的表现维度和最具价值的层面。正是它们决定了AI无法撼动的人的创造主体性,也决定了在媒介迭代发展的科技化世界中,人类有能力继续产生更美好的创造。
二、价值追求——文艺原创力发展的内生之道
媒介发展是文艺原创力的外在动能,而决定文艺原创力的目标走向与发展的,始终是它内在的价值追求。无论是文学的深刻严肃、耐人寻味,抑或是歌曲的通俗晓畅、引人共情,总有某种价值追求的动机驱动。文艺原创力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从历时性和共时性来看,思想性、文化性和艺术个性总是最突出和最有价值的表达。
首先,思想性是文艺作品表达的灵魂。思想的创造是文艺的核心创造,也最能反映艺术家的创造性、反思性思维,体现文艺原创力的高维内涵。文艺中的思想闪光是最能吸引人们、激励人们的强大力量。古典作品如此,现代作品、后现代作品同样如此,经典的、重要的文艺作品几乎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特征。文艺复兴艺术贯穿了人的精神解放意识,开启了全新的历史时代。19世纪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个性鲜明的典型性格塑造中提炼出社会环境决定人物性格的精辟思想,深远的世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现代文学艺术在西方受到现代哲学和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萨特在文学中写出深刻的人的哲学,毕加索和马蒂斯对于艺术的解构与关于愉悦和谐的思想论争影响了整个20世纪现代艺术,他们的艺术影响核心都归因于思想。《西厢记》在大胆的喜剧性中蕴含了人的真情与“存天理,灭人欲”的尖锐对立。鲁迅小说最大的原创性在于其思想的原创,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在影响世人。后现代文艺则往往通过解构的、反常规的描写引发人的思考,实现思想性的表达。可以说,整个文艺史也是形象化、美学化的思想史。从“诗言志”到“文艺意识形态”,思想性在文艺中占据重要位置,几乎是中外文艺的共性。没有思想,文学就是平庸的,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前进和生机;写出思想的进步性、社会的引领性,则是文艺的价值所在。同时,文艺的思想性又始终是与文艺的故事、艺术呈现方式水乳交融的。人们认识毕加索和马蒂斯的思想争鸣,更主要的还是受其各具艺术个性的作品的感染。坚持文艺原创力的思想性创造,不仅是对数智时代技术动能与人文精神平衡的保障,也是有史以来文艺原创力始终的价值追求。
其次,文化性是文艺原创力价值追求的重要方面。经典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浸透了文化的精髓,从中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价值取向。其中最重要的文化价值是价值观的追求,价值观的创造传播是文艺原创力的核心。屈原、司马迁诗文表现的气节,孔子、老子文论讲述的诚信,古希腊、古罗马美学提出的崇高,是中西文艺在早期创造中对文化价值观的突出表现,成为早期文艺原创力中最具力量的内容。在后来文艺创造的历史长河中,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始终是一部作品成为时代经典的核心因素。经典在价值观表达中体现出的开放性,是今天文艺原创力特别需要的。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闭幕式上,法国国歌的演奏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变化,巴黎乐团奏响的《马赛曲》不再是开幕式上标准的、激昂的进行曲速度,而是充满抒情性的舒缓节奏,使人们感受到美丽现代和平的法兰西大地,其音乐意象,既承载着又超越了法国大革命,充满温馨。这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的文艺多样性表达,反映出发达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也在变革。多样化传播主流价值,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更有效的;既是发达社会的多样文化需求,也激活了文艺原创力,焕发了传播者的热情,并且多样化的主流表达更能促进社会团结。时代发展决定了主流价值及其传播必然要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日益丰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原创。如宏观政治理论、文艺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文艺观的崭新阐述,微观典型性格、艺术形象创造的不断多样和丰富,新主流影视剧创造的新类型表现,流行音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歌曲的现代翻唱在推陈出新中歌颂崇高美好,等等,都是体现开放性文化价值的艺术创造。
最后,艺术个性是文艺原创力的独特标志,也是文艺原创力价值追求的形象显现。在数智时代,人工智能的普及是艺术个性创造首先面对的环境变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前期,一些有识之士就认识到技术异化对艺术个性的压抑。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有关写作中,高度肯定摄影机等机械发明带来艺术创造的革命性变革,认为电影带来人的感官的“统觉”变化,同时在与传统艺术的比较中,指出技术复制导致艺术“灵光”消逝,即艺术作品原初的真实与独特丧失。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揭示了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通过消费把人控制成物欲的“单向度”思维。这对今天的艺术原创、艺术个性仍有启示:创作的独特和真实是最可宝贵的,对于技术可能产生的影响,最重要的是防止模式化、批量化、统一化对艺术个性的消解。坚持自由发现不同人的生活体验、身心体验和情感体验,就能创造不可复制的艺术个性。
艺术个性几乎等同于文艺的原创,是原创力的基石和代表,有个性才有原创。它不完全是艺术风格,风格具有一定时期内多次创作形成的统一性,艺术个性更多表现出每一次创作具有的独特性;它也不只是个人性创造,而是在个人创造中的与众不同之处,更为珍贵。它包含了作者观念、观察、媒介、技法和语言等多方面的独特性,特别是又从中显现出某种时代特征,即从个性立场反映时代风貌、传播时代精神。因而文艺原创力十分需要艺术个性。原创的艺术个性有时带有反常性、颠覆性,甚至不完美,带来艺术欣赏的不适应,我们应该从是否反映艺术的新发现、是否反映时代发展的大范围去理解它,它的价值在于不是从共性而是在具体中观察世界,有助于人的精神视野开放,有助于人从已有的知识中获得新的解放。
三、现实需求——文艺原创力的最强动力
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是文艺原创力的最强动力,包含了现实性、长期性、多样性的社会需要。
首先,文艺的现实需求回应时代发展带来的文化创新要求,回答人们面临的社会现实之问和文化提高之需。文艺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吸引力,文艺热点的形成,总是在于其和时代、现实的密切联系。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如此,这是文艺特有的社会功能决定的。中国古代文学从诗歌到小说的文体变革与历史创新,根本原因是时代的文化要求。两千多年来,中国诗歌经历了四言国风、杂言骚体、五言、七言、律诗、词等不同的文体变革。从早期农耕社会民歌的集体唱和到格律诗的普遍化个人性创作,这些变化从单纯文字吟诵到音乐性创作,首先是受到漫长的农业社会的影响,农业经济的个体性、缓慢性特征带来了封建社会文学生活孤立的田园个人性。而从诗歌到小说、电影、话剧等叙事文体的创造性变化,虽然只有一百多年,却是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特别是中国社会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拓进步的反映。这种时代发展对文艺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白话文、出版工业、电影工业等媒介进步上,更重要的是,文艺的表现主体重新从田园个人性转向现代群体性与人民性。不难发现,现代叙事文艺的表现主体都具有现代群体性、人民性特征,描写对象不再像古代诗词那样以田园、个人为主。这是现代社会对文艺表现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反映了创作者视野的扩大,认识到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描写一切人、社会中的人,也是时代议题的必然反映。由此就产生了现代文艺史上一大批波澜壮阔、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时代造就了文艺原创力。一百多年现代文艺远远超过过去两千多年的诗歌创作规模,无疑是发达的生产力、深刻的社会变革、先进的媒介和丰富的思想文化对人赋能的结果。这种时代发展影响文艺原创力的规律始终在发生作用,文艺原创力在更加丰富多样的具象中着力于表现时代发展,也往往是历史规律和文艺规律的反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兴起,就是人民苦难、社会矛盾和民族文化觉醒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爆发也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时代思潮和文学视野走向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艺的现实需求关系到文艺原创力向什么方向发展。当前最重要的、迫切需要表达的现实需求是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时代议题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进步,以及人的文化需求、知识结构的提高。人们对文艺的生活指涉、社会问题反映的深度、形象的多样、媒介形式的发展等的期待在日益提高,要求文艺的生活借鉴性、服务性、激励性更强,知识与文化结构中精神、智能、艺术、审美赋能劳动的需要也在提高,这种人民需要和国家发展的统一是文艺原创力面对的最大现实。还有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文艺的形象和观念需要更多体现现代价值观,拒绝陈腐落后价值观。电视剧《狂飙》震动人心,正在于该剧围绕高启强的生动形象,展开了两种人生活法、价值观的博弈,在陈腐关系网的经营与毁灭中唤醒公平正义的秩序价值。重视文艺现实性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着眼于发现问题、回答问题,回应人的情感,促使人们提升思考、开阔眼界,而不是止步于娱乐描写的情绪满足。
现实性影响文艺原创力的具体表现同样很多。现代新文学理论发端的名作《文学革命论》《文学改良刍议》,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社会革命中诞生的。2025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根本上是因其与阶层流动、公平公正等现实世界的某些切身问题形成了呼应,引发人们的共鸣。电影《热辣滚烫》也曾经是热点,影片鲜明直接地反映和回答了现代女性独立、自强自救,用提升自己、活好自己的方式走出孤独的人生课题。另一个显著例子是文艺与经济的融合,这也是近年文艺通过现实性提高原创力的一个亮点。它使文艺从原有的精神生产转向文化与经济融合生产,使文艺效果从视觉体验转向身体体验,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提供了巨大能量。北京等地将文旅融合发展为文旅农商体科融合,文艺与经济、科技融合,艺术与工业融合,形成了文化产业的结构性新变,文艺与市场的互动,产生出新的业态和生长点,形成新的价值创造,促进了文化传播,增强了人们身体对文化的融入体验,文艺的效益更加全面。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已是社会趋势,文艺既是消费市场的一部分,也是融入经济的一部分。消费与市场变化,也是文艺原创力的一种动力。现代工业文明曾催生出报纸、出版、电影、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产业,当代数字技术也在广泛促进文化文艺创新发展,催生新业态。文化和经济在互动中实现新发展。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其次,文艺原创力的长期性价值在于其能够在历史中持续发挥文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作用。李白、杜甫、鲁迅、贝多芬,他们的作品都有着长期性价值,其长期性在于一种深度,一种社会的、人生的、思想的深度和对媒介的精彩表现,这是难以被超越或替代的。历史上许多经典作品都有这样的综合效应,一方面是对人生与社会走向准确而深刻的揭示,另一方面是对读者的人生有一种喻示作用,通过作品使他们看到了自己和身边人的人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文艺同时具有产业性特征,产业的经济预期成为文艺的现实动能。虽然未必都有长期性价值,但具有大众文化属性的电影仍然可以产生具有长期效果的作品,这是因为电影与其所表现的历史和时代印记、人物面貌是无可替代的。而文艺理论的长期性影响则取决于其对文艺的历史性概括、创新性阐释,以及对创作的独到的思想性影响。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就对文艺形象的塑造和阐释提出了独到又符合艺术实际的指引,提出了中国近代以前文论未有的新见。
最后,多样性包含了超越、发展、创新,是文艺自身必有的价值。多样性常常与主流相对而存在,也往往会随着时代发展从非主流变为主流,从民间走向正统。没有多样性,文艺就会走向僵化。在清初的正统温润画风中,“扬州八怪”不按套路,独树一帜,关注现实,在正统眼中以其为“怪”,实则是对丑恶和善良的敏锐反映。他们开始不被理解,后来却得到朝野称赞,深深影响了吴昌硕、齐白石等众多艺术大师。这是多样性随时代发展成为主流的生动体现,也是多样性深刻反映真实的体现,真实和本质只有在充分的多样性中才更接近全貌。
四、人类文明——文艺原创力的重要对照
世界大变局与人类文明发展是今天文艺原创力的重要对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重现,世界的多极、多元发展日益扩大,多元中有分歧但经济全球化或相互合作依存仍是主流,求同存异仍是世界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这样的世界,文艺原创力仍然是各国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展示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多极发展中必须的文化力量。求同存异、多元共赢的世界诉求要求中国的文艺更多反映人类共同价值,有与世界同行比较的视角,用原创文艺表现世界文明的最大公约数和中国文艺的创造性,推动发展,化解敌意、误解和担忧。优秀的文艺原创力潮流甚至有助于开创新的时代,推动文明的提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就是中国社会觉醒和中国现代化、现代文明的开始,新时期文艺则是中国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新声。
作品影响力是文艺原创力的重要指标,提升文艺影响力需要有全球视野。文艺不仅是民族的情感抒发,也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要有引起国际共鸣的视角。世界性影响的艺术总是有国际化的视角,如风靡世界的爵士乐是典型的国际化音乐生产形式。文艺创造应该更多在表现日常生活中反映人类共同情感、际遇和价值,更多反映公平、正义、创造、和谐和人类共同利益,以促进西方和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艺成为与世界对话、促进精神和谐的桥梁。伊朗电影屡次获得国际电影大奖,其独特的原创特点令人瞩目,特别是其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对社会矛盾、阶层差别等普遍问题的敏锐反映,在凡人小事中折射广阔社会图景的现代叙事形式,为中国影视原创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国际视角。而好莱坞科幻、谍战等类型片的市场减弱,反映在庞大的技术与投资力量面前,更说明内容创新才更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也应该是中国电影需要参照的重要国际视角。文艺原创力的国际影响不仅在于现实的接受效果、市场效应,更重要的是能发挥长期性、艺术性和学术性影响力;不仅在于表层的感受性,更在于深层的价值观的认同。它生发于新型的艺术创造,包括艺术形式的创造和艺术内涵的新颖;它不囿于西方化评价标准,而坚持以文、以艺与世界对话,使中国文艺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这特别需要新的文艺理论建构发挥作用,需要能够与西方的艺术方法论对话、能够在新的层面构建中国自主的文艺学理论体系,能够在西方不断出现的诸多艺术理论中发出中国学者的创见性声音。
同时,中国的文艺原创力应该逐渐具有国际价值。中国已有大量专业人士在世界国际组织内工作,参与实施许多领域的国际标准,中国的文艺也可以成为文艺的国际标准之一。有些中国艺术家成为国际电影奖项评委,标志着中国艺术家的评价走出了成功一步;中国的国际电影节也在吸引世界电影的加入。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文艺理论、文艺作品不仅要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也应该让自己的标准和国际标准形成联系,既保持一定的特色,又达到一定的共识。而这事实上是存在的,中国文艺的大数据统计、评论与评奖的形式、媒体评介与网络舆论,艺术美学的虚实相生,形式媒介的创新,重视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等,都可能与国际标准形成联系和共识。这就需要文艺创造有更强的专业性、对文艺领域的覆盖面,有世界的视角,作品、理论或规则更广泛地适用于行业和社会。比如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对新型风格创作进行保护,在世界可以得到共识,知识产权的专利保护系统在英国已有几百年历史。斯特拉文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都是在古典音乐流行晚期最早创作现代风格交响乐的作曲家,虽然曾在前苏联不被理解,但他们的新风格生发出现代音乐流派,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逐渐被理解,并随时代发展而成为世界新的交响乐经典,他们的作曲新方式也成为交响乐的现代新形式。
五、路在何方——提高文艺原创力的路径探寻
原创力在根本上是对高质量创作和艺术独特性的要求,而不是简单的独立创作。从这一要求看,当下文艺原创力的突出不足是思想力较弱,很少有深刻的、时代性、社会性的思想体现;在产业性、市场性的压力下,同质性、追求短期效益的创作较多,具有长期的、持续影响力的作品少。很多文艺家都不会认同同质化的创作套路、技巧规则等,文无定法,精彩作品的产生是时代、社会、物质、精神、文化、修养、想象、表达和共情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没有一定之规,但其中文艺与生活的积累、文艺的方向和理想,对文艺原创力是必须的。
第一,创作积累既包括创作主体的生活体验、身心体验和情感体验,又包括丰富的精神资源和知识体系。旺盛的原创力需要保持对人与社会、生活日常的敏锐观察和独特体会,甚至用生命融入人物内心,身心体验与艺术创作同步。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这种创作体验的典型。他在锦衣纨绔、饫甘餍肥和绳床瓦灶、穷困潦倒的两极化身心体验中,写出“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伟大小说。脂砚斋旁批道:“滴泪为墨,研血成字”,“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足见生活体验、身心体验和情感体验与艺术的血肉关系,是创作冲动、艺术灵感爆发的重要契机。这里的情感体验往往是人类美好高尚的正直情感,对社会人生的觉识深悟,刻骨铭心。曹禺也说过,他“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我有无数的人要刻画,不少罪状要诉说。”情感的浪潮推动他写出人的美丑、复杂的个性和灵魂。与文艺形象同生活、共命运,可以说是所有富有创造力、感染力的文艺家的共同特点,而丰富的主体生活体验实际上还包括同样丰富的文化和知识修养。
第二,作者体验中最重要的是对信念、理想的热爱与坚守,这也是文艺原创力最根本的精神资源和立场。坚守文学理想的纯粹性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里的“气”是正义之气,是人的内在人格品质。孟子强调人的内在修养的高尚,对于“知言”是第一重要的,是对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七》)的修身立人理论的继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论“文气”说的思想基础。之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疏瀹五脏,澡雪精神”“务盈守气”;韩愈说:“气盛言宜”;苏辙说:“文者气之所形”,都是强调作家的内在精神修养对于文学的首要重要性,是中国两千年文学发展中一脉传承的优秀传统。马克思也曾经说:“一个作家并不把他的作品看作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作品本身就是目的。”他认为真正的人类生产特点在于出于直接需求的自由创造的冲动,更是表明了现代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应有的伦理立场。这种纯粹性是关系艺术原创力高下的最根本因素。大凡深入人心、经久流传的艺术,都是一种纯粹性的创造,纯粹性的艺术成就更能体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陈忠实能写出《白鹿原》,是因为他一直在践行很早就抱定的热爱文学的纯粹信念:要写成一部死后可以放在自己棺材内当枕头的大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如果丧失了纯粹性,甚至会把艺术变成贪腐的工具,最终成为变成“双面人”的诱因。
第三,与坚守艺术的理想、信念相关,坚持独立思考、自由创造,是文艺原创力的力量所在。独立思考就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自由创造则是文艺原创力的基本规律,二者都体现人的创造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要求。陈云有句名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说的就是要实事求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经验,也是改革开放后当代文艺的思想特征。文艺创作上实事求是的独立思考是艺术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相向而行的体现。坚持独立思考、自由创造,就需要有基于丰富材料和实践的独到认识,能够在艺术、学术上对前人、权威实现突破和超越;坚持独立思考、自由创造,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在浮躁与喧哗中不人云亦云,保持艺术追求的定力。独立思考、自由创造的底气和力量来源于知识修养与实践积累的深厚性和进步性。曹禺在清华大学上学期间创作出被称为“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他虽然只有23岁,但已经有了多年的新话剧表演经历,又受到“五四”新文学精神的宝贵滋养,熟悉易卜生、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精神,特别受到奥尼尔的故事性戏剧影响,加上从小在官宦人家中的所见所闻,在中西文化交融与儿时以来的生活和情感积累中,才能水到渠成地创作出轰动一时的《雷雨》。
第四,媒介形式的新颖追求是提高文艺作品的表现力、传播力、感染力的强大推动力。古人很早就懂得并追求媒介新颖传神的价值。诗人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一词的典故,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反复考虑,都是通过文字媒介的新颖使创作成为经典的典范。近年来,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频频出现的以李子柒等普通人为代表、通过特色内容创作吸引公众关注并产生影响的网红现象,是先进媒介唯才是举、超越身份门槛、成就个人才华的典型。只要有才华,人们随时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个人价值,新媒体为所有人提供了文化原创的得力平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体育场中央铺满LED地屏,中国水墨艺术卷轴在大地上徐徐展开,则是宏大内容因媒介创新而产生世界影响的成功案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5G+4K/8K+AI等多种超高清智能化技术电视转播巴黎奥运会,李安使用3D+4K+120帧技术拍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些都高度体现了新兴数字媒介赋能影视的时代成就,体现了先进媒介对于文艺原创力的重要意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表明,先进的媒介技术不仅带来影像效果的物理进步,如画面更加清晰逼真,也提升了电影的精神文化——现实主义精神的表达,即精微的画面呈现使电影的现实主义显得更有真实的生活质感。这说明媒介不仅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本身也具有意义;追求媒介创新、先进、精准、悦目,不只是形式意义,也是内容表达的一部分。为了内容表达的媒介创新,体现的正是内容与形式相融合的经典审美理想。
第五,优化以文艺评论为主的评价机制,包括文艺评论、数据统计、媒体评价、社会舆论等,特别是活跃准确务实的文艺思想,鼓励创作争鸣,维护创造性文艺探索的活力氛围,也是提高文艺原创力的保障。良好的文艺评价机制,能够统合专业评论、社会舆论、行业管理形成良性合力,把创作效益、创作责任与创作自由、创作质量完美地统一起来,激发创造活力,形成有利于提升文艺原创力的良性环境。
文艺原创力是创作主体的才华显现,也是媒介技术不断进步的体现,又是时代、社会、人类文明的深厚影响所致,看似山重水复,但在主客体相互融合各种相关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往往又是轻舟飞流、一气呵成。因而做好创作主体自身的各种修养储备,对于提高文艺原创力总是首要的和基本的。
*为方便电子阅读,已略去原文注释,如需完整版本,请查阅纸刊。
作者:路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顾问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9期(总第120期)
责任编辑:王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