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艺术本体的迷失与创演生态的异化——戏剧舞美大制作现象思问(穆海亮)

2025-10-1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穆海亮 收藏

编者按:近年来,舞台艺术领域“舞美大制作”之风愈演愈烈,部分作品盲目追求视觉奇观,以技术堆砌替代艺术表达,导致创作重心偏移、成本虚高。一方面,机械装置与多媒体特效的过度堆砌挤压了表演空间,使剧场沦为技术秀场,部分作品甚至以“视听轰炸”掩盖叙事苍白与思想贫瘠;另一方面,高昂制作成本加剧行业资源垄断。当前这种追求“大即是美”的创作倾向,折射出艺术创作中的浮躁心态与功利化倾向。本期文艺锐评以“舞美大制作泛滥”现象为靶的,以批判性视角切入,呼吁剥离浮华表象、回归艺术本质,倡导“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抵制形式主义对舞台艺术的侵蚀,重塑对艺术创作的真诚与敬畏。

艺术本体的迷失与创演生态的异化

——戏剧舞美大制作现象思问

【内容摘要】 当下愈演愈烈的戏剧舞美大制作现象,其“物”重于“人”、本末倒置,背离了中华美学精神,挤占了演员表演空间,因而导致戏剧艺术本体的迷失。舞美大制作造成艺术资源浪费,充当平庸之作的“通行证”,导致观演关系庸俗化,则折射出戏剧创演生态的异化。对此,戏剧界理应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反对大舞美不是“一刀切”,更不是抵制舞台创新和科技赋能,而是要坚守艺术本体,遵循艺术规律,让技术为艺术增色。

【关 键 词】 舞美大制作 戏剧本体 创演生态

近年来,戏剧舞台上的舞美大制作现象愈演愈烈,引起戏剧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第18届中国戏剧节期间,在杭州举行的“东方审美精神的现代表达——新时代戏剧舞台美术创作论坛”对此进行了集中而深刻的批评;《中国文化报》也连续刊文,探讨此“困局”的破解之道。摆脱舞美大制作的沉重枷锁,切实降低剧目的创作和演出成本,已经成为共识。那么,舞美大制作究竟给戏剧艺术带来哪些负面影响?既然业内人士大都意识到了其中的弊端,为何此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呢?

一、舞美大制作导致戏剧艺术本体的迷失

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其真正的魅力在于通过演员表演来呈现精彩的剧情,塑造饱满的形象,抒发动人的情感,进而传递一定的诗性哲思。因此,从理论上说,戏剧艺术的本体只有在“人”——演员、人物形象和观众的维度上,才能真正得以体现。而舞台美术虽然早已成为现代戏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部作品的艺术风格,但其终究是“物”,是服务并服从于以“人”为中心的戏剧艺术本体的。清末民初剧评家王梦生提出“戏以人重,不贵物也”,就是这个道理。焦菊隐把舞台演出分为两大范畴,“一个是人的表演范畴;一个是物质的形象范畴”,但二者绝不是对等关系,而是“一切为了表演,为了刻画人。舞台美术家的任务就服从于这个”。实际上,即便是作为“物”的舞台美术,也与绘画、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不同,因其自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只有当舞美能够有力地支撑和辅助演员的表演,有助于呈现剧情、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传递哲思时,它才是有价值的。反之,舞美制作越纷繁复杂,舞台效果越炫人耳目,就越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

就艺术实践来看,如果舞台美术刻意追求奢华或过度繁复,就很可能割裂戏剧情境,影响舞台氛围,淹没剧情细节,更会挤占表演空间。特别是对于向来讲究虚拟之美、空灵之境和“无中生有”审美意象营造的中国戏曲来说,过度的舞美不仅破坏舞台质感,更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背离。这种情形在过去有过前车之鉴,今天同样不绝如缕。明清时期有些大盐商的戏班,就曾经把奢华衣箱作为炫耀富贵、卖弄阔绰的工具,宫廷演剧更将这一倾向推向极致。但是这些做法从来都为真正的行家所不齿,李渔就将那些“穷奢极侈”的“歌舞之衣”视为“衣冠恶习”,对其嗤之以鼻。20世纪初期在上海风靡一时的“机关布景”,在舞台、幕布上堆砌着亭台楼阁、日月星辰,甚至在地板下设置机关暗道,把景物瞬间突变、人影来去无踪当作招揽生意的噱头。然而,这些不顾剧情与表演的炫技式舞美,终究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观众所弃,进而沦为历代剧人诟病的笑柄。

至于当下,更常见的情形则是垒积木式的几十层台阶、左旋右转的内外转台、凹凸不平的大斜坡,乃至形式各异的重机械装置、多媒体设备、巨型酷炫屏等布满舞台,取代了“演员在布景空间中不容争辩的最高地位”。如此一来,台上演员束手束脚、小心翼翼,明明浑身都是绝活儿,却无法施展;台下观众则看得心惊肉跳,生怕演员一不小心从高台摔将下来,或是那硕大的装置从舞台大斜坡滚向观众席。因舞台繁复而导致演出事故、因演员在逼仄空间“无所措手足”而损害身体健康的现象并不罕见。这样的演出不仅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观剧体验美感全无,而且如果那些别具特色、流派纷呈的唱腔、功法、绝技,皆因舞美的干扰而失去了光彩,岂不是会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因此,不管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说,脱离剧情实际、凌驾于表演之上的舞美大制作,都在无形中造成戏剧艺术本体的迷失。

二、舞美大制作折射创演生态的异化

从戏剧本体拓展至创演生态,舞美大制作造成艺术资源浪费是首要问题。舞美设计与制作费用居高不下,那些动辄七八车甚至十几车的布景道具极大地拉高了搬运、装台、拆卸乃至仓储的成本,导致不少新创剧目搬不动、演不起,给剧团造成巨大经济压力,极大地损伤了其演出积极性,更加剧了不少新创剧目在结项验收、评奖展演之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剧坛怪相。这种情形显然有违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违打造艺术精品的创作初心。如果一个剧目演一场就赔一场,怎么可能会持续演下去呢?演不下去的戏又怎么可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呢?不得不承认的是,舞美大制作的深层原因,不仅在于部分决策者不懂艺术规律、好大喜功的功利化思维,也与部分外请导演、舞美设计及制作的“团队式运作”“捆绑式销售”有关。这种隐性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加剧了艺术资源的垄断,是对正常创演生态的扭曲。

创演生态异化的另一个表征是,有的舞美大制作沦为平庸之作的“护身符”“遮羞布”。当戏剧舞台以纯净、质朴、简洁的面貌直面观众,戏剧创作就必须以深刻的思想开掘、独特的审美表达、精湛的艺术呈现来打动人心,那些平庸之作自然无法遁形,这就倒逼创作者潜心打磨、精益求精。然而一旦大制作舞美过多涌入戏剧舞台,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为那些平庸之作开具“通行证”。有的剧目题材雷同,立意陈旧,结构错乱,情理不通,人物模式化,台词不讲究,却以舞美的奢华遮蔽剧作的粗鄙,以华美外壳掩盖空洞内核,以花哨的声光电技术“包装”浅薄的艺术,居然就在各类展演中畅行无阻了。舞美的每一次发展变革,从布景灯光的优化到舞台设备的更新,乃至剧场构造的升级,固然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然而,所有技术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去表现艺术、服务艺术、提升艺术。如果割裂艺术而去一味地展示技术,只会产出“伪艺术”。如果任由这些华而不实的“伪艺术”大行其道,就会导致创演环境的污染,并让那些真正潜心创作的艺术家深受其害。

尊重、培养和引导观众是演出生态的重要环节,而舞美大制作可能导致观演关系的庸俗化。戏剧艺术之所以不能被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所替代,最本质的元素在于观众和演员之间的现场交流与精神对话。这种交流和对话应是完全平等的,在潜移默化中增进相互的审美感知和情感认同,同时也在启发双方的艺术想象、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舞美当然也应发挥这样的功能。苏联导演波波夫说,舞台美术家应该“处处给观众的创造留下广阔的天地,他尽一切可能刺激观众的想象,把它远远带到观众所能见到的舞台范围以外”。然而,当舞台全被机械设备、光电巨屏所占据,观众的想象力从何谈起?依靠各种新技术、新装置打造的魅惑景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奇观”的属性。在舞台“奇观”的操控下,观众就容易沉迷于华美形式而无意深究其内容表达,忽略对戏剧的思想价值与审美意蕴的考评,从而由舞台上下平等对话的交流者,变成了观众席上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沉迷、默从、被动的状态,就使观众理应具备的独立判断和自我反思意识消散于无形。更何况,新奇花哨的舞台装置可以博人眼球于一时,却不能引人瞩目于长久,观众一旦识破其“金玉其外”的真实面目,就会离剧场越来越远。这对演剧市场的培育,无异于缘木求鱼。

[苏联] 阿•波波夫著《论演出的艺术完整性》

三、余论

一方面,舞美大制作的沉疴积弊,理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但另一方面,艺术创作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对舞美大制作现象保持警醒的同时,仍有必要对此作出几点补充和解释。

其一,我们所反对的是违反艺术规律、造成资源浪费的大制作,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刀切”。对于某些特定的戏剧品种、题材类型、舞台形式、剧场构造乃至市场运营模式,应该允许与其内容、风格相匹配的舞美制作。其二,反对舞美大制作,绝不是抵制创新,更不是让戏曲重返一桌二椅的“贫困”状态。技术在进步,剧场在更新,观众审美在不断变迁,舞美也应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优势。“过分地反对发挥美术的特长,也会歪曲演技。”其三,反对舞美大制作,绝不意味着拒绝科技赋能。科技为舞台美术带来创新和变革的契机,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对科技的合理运用还会降低设计和制作成本。舞美向科技借力,不是为了炫耀科技,更不能唯科技马首是瞻,而是要坚守艺术本体,让科技为艺术插上翅膀。

总之,在舞台美术领域反对奢靡之风,倡导简约之美,是为院团减负,为剧场解压,为表演“松绑”,为艺术增色。舞台美术的理想境地应该是笔墨减而意境不减,制作小而意蕴不小,成本降而审美不降,费用低而格调不低。这应是戏剧人、舞美人自觉的文化立场。

*本文系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话剧陕军’的文化意义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25YB0105)的阶段性成果。

*为方便电子阅读,已略去原文注释,如需完整版本,请查阅纸刊。


作者:穆海亮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8期(总第119期)

责任编辑:王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穆海亮 | 艺术本体的迷失与创演生态的异化——戏剧舞美大制作现象思问(“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2025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重点选题参考

2025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来稿须知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8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