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2023书法:创作与评论互动 承续并开新偕行(祝帅)

2024-04-0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祝帅 收藏

【内容摘要】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等行业组织的带领下,2023年的中国书法创作、研究和组织传播等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思想和观念的引领,特别是评论与创作的互动,以及在创作导向上的承续出新,使书法艺术既体现出了经典的传承,又呼应了新时代所提出的期待和要求。本文将从书法展赛与创作、书法教育与研究、书法管理与传播三个角度对2023年度书坛重大事件展开观察与评论,旨在为当代书法史写作积累史料,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有待突破的空间。

【关 键 词】 书法盘点 书法创作 书法评论 教育研究 组织管理 书法传播

2023年间,在文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氛围中,书坛在书法创作、理论研究、专业教育、组织管理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新版学科目录”)首次设立“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并把“美术与书法”的历史、理论与评论列为“艺术学”一级学科下的专业方向的背景下,2023年,书法评论作为一股推动和制衡事业发展的力量,在书法界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中国书法守正创新、在稳步发展中寻求突破。2023年1月10日,中国书法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书协”)主办的“主题性创作:定位•方法•路径”学术工坊在北京顺利举办,拉开了中国书法界线下活动恢复的序幕,各种书法创作、研究、学术交流活动有序开展,中国书法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以下,我们从书法展赛与创作、书法教育与研究、书法组织与传播等三个方面,透视2023年度中国书法事业的进展。我们希望这种梳理在为当代书法史研究积累史料、凸显书法评论对于书法实践开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书坛形成一种总结与反思的风气,从而推动未来书法艺术的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守正创新的书法展赛与创作实践

回顾2023年度的书法创作,可以看出“守正创新”已经基本成为书坛同仁的共识。这一年的书法展赛与创作总体而言是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稳步创新,尤其是古代书法精品的展示和当代创作的探索齐头并进,体现出传统与创新的良性互动。2023年度,古代书法精品展览层出不穷,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传统经典持久不衰的魅力。其中最吸引书法界目光的大展,无疑是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策划并主办的“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此次展览是一次全新的构思,把何尊、秦公大墓石磬铭文、郭店楚简、冯承素墓志、郭虚己墓志等新中国新出土、新发现的书迹,连同当代书法理论评论家的解读、当代书法家的高水平临摹创作作品和擅长书法的当代学者的题跋作品同时展示,体现了前无古人的创意构思,也高举了“承续”这一主题,引导了当代书法创作继承传统的可能与路径。与该展览采用近似构思的另一个大型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展览同样采取了经典作品拓片与现代创作演绎并存的方式呈现,只是与“承续”展不同的是,“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选取的经典范本大都是传世的常见碑刻,并将重点放在“新探”方面。这些构思相近的展览,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书法家和观众思考经典作品与当代创作之间的创造性联系。除此之外,“合规同矩——辽宁省博物馆藏正体书法精品展”“芸台丹青——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画珍品展”等也全方位展示了相关公立收藏机构在书法收藏序列方面的独特珍品。

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来源:“中国书法家协会”微信公号)

与此同时,北京和上海的两场传统书法大展,也不约而同地将视角引向对书法经典的传播与复制载体的思考。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宋拓魅力:碑帖珍本特展”展示了故宫博物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两家重要的碑帖收藏机构的宋拓本珍稀碑帖,展览涵盖碑、帖和《兰亭序》专题等主要部分,其中“游相兰亭”等香港北山堂精品也是首次以如此大规模的形式与内地观众见面。由于宋拓本是目前存世碑帖捶拓的鼻祖,因而与宋版古籍同样弥足珍贵。这个展览也与同期在日本根津美术馆举办的“北宋书画精华”展遥相呼应,后者也因其展示了许多日本收藏的中国宋代书画珍品原作而吸引了诸多中国书画爱好者的目光。与此同时,上海图书馆在浦东新馆展厅展出的“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也把视角对准拓片善本。这是继2021年的“大唐气象:上海图书馆藏唐碑善本大展”之后,上海图书馆再次以专题形式展示自己在碑帖拓片方面的丰富馆藏。尽管此次展出的拓片并不全是“宋拓”,但由于其载体都是汉代石刻,且拓本大多经过名家递藏,流传有序,因此也吸引了全国书法爱好者的目光。

在书家个人展览方面,古代书家有“朗姿玉畅——赵之谦特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书画印作品并结合新媒体手段呈现,是近年来学术界、艺术界关于赵之谦研究和收藏的一次集大成展。近现代书家方面,则有“墨海龙蛇:刘海粟书法作品展”“百年谁断——近现代帖学的振兴暨沈尹默、潘伯鹰、白蕉书法学术特展”“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铁笔丹华:谢磊明、方介堪、徐无闻篆刻艺术展”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古代至近现代书家展览方面,拍卖公司的预展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中国嘉德、上海书画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小残卷斋藏善本碑帖展”、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的“希世之宝——三十年所见善本碑帖特展”、北京开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沈令昕珍护:沈尹默临创精品展”等,都同时吸引了收藏界和书法界的目光。这些展览往往给书法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新材料,但同时又由于拍卖预展所体现的学术和商业的二重属性,关于拍卖预展展品是否可以作为“信史”史料而在书法史研究中使用,也引发了诸多的学术思考。

在当代展览部分,2023年度举办了“2023‘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中国书法临书大会”“2023‘中国书法•年展’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宋韵浙风•全国名家作品邀请展”“简述中国:2023全国简牍书法大展”等当代书法创作大展,中国书协也主办了全国第九届篆刻作品展览、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览、全国第三届手卷书法作品展览等专项展览,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也开始了征稿与初评。这些展览在坚持创作理念方面守正创新的同时,还纷纷引入书法理论评论机制,强调了理论评论对于书法创作的学术引领作用。其中尤其值得评论界关注的是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俊采星驰:当代书法理论评论家提名中青年书法作品展”。这次展览是国家艺术基金“书法理论评论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的结项汇报展览,由50名中青年书法理论评论家作为策展人,提名书法界同龄的中青年实力作者的一次学术提名展,将提名艺术家分为六个流派进行归纳,将评论家的提名词与书法家创作的作品同框展出。相比较美术界评论家之于艺术流派的引领地位,书法界在此前还较少见到这种评论家主导的学术性展览,这种“提名展”初步体现了当代书法理论评论的主体意识与学术自觉。

2023年度,当代书家展览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个人展览有“2023泼墨江天•行草十家展”“中国现代书法篆刻八人日本展”“健笔纵横八十春——施子清书法展”“动静清和——阴澍雨、祝帅作品展”等,这些展览大多突出了学术的介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书法评论对于创作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八法尚工——陈海良书法作品展”上,书法家石开对展览主角“可以比肩古人”的评论还引发了至今未能止息的书坛争论。无论如何,这种书法评论与书法实践的高度互动都是近年来所出现的新气象,值得持续关注。但总体说来,当代书家创作仍在进行之中,尚未“盖棺定论”,如何平衡当代书家展览的学术价值和宣传价值,也是值得当代书家、策展人、评论界共同思考的一个话题。

二、直面学科升级的书法教育与研究

2022年,国家新版学科目录中取消了此前的“美术学”一级学科,新设立“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并明确与一级学科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官方认定的学科中第一次出现“书法”的字样,这无疑给全国书法界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时间,围绕着书法跻身学科目录(或通俗称为“学科升级”),书法教育和研究领域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围绕“美术与书法”学科问题乃至未来的“专业博士”如何培养等问题展开了专题讨论。其中,中国书协作为全国性书法行业组织的介入尤其引人瞩目。2023年3月1日,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发布了由中国书协书法教育委员会发起拟定的《推进新时代高素质书法人才培养的倡议书》,倡议在学科目录调整后进一步发挥协会在行业协同与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为书法高等教育提供了来自行业的重要支持。

随着学科目录的调整,2023年度书法高等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2023年4月8日,我国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诞生地中国美术学院宣告成立书法学院,由陈忠康担任学术院长。该院的前身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设立于1963年, 2023年正值60周年,此举无疑对于推动书法高等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该院也借其书法专业设立60周年为契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暨学术研讨会。此外,在整合了书法研究会和画法研究会基础上于1923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造型美术研究会也正值100周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组织了“艺术社团与近现代中国美术历程——纪念北京大学造型美术研究会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设立书法与篆刻版块,邀请了包括日本学者菅野智明在内的多位近现代书法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言研讨。2023年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通过加强社会资源整合等手段切实提升学校美育效果;北京市也组织了“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评选,其中书法类的“赓续百年社团传统,推动博雅美育创新——北京大学学生书画协会书画教学与校园美育模式初探”一举获得一等奖。可以说,在2023年度,包括专业教育、博雅美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书法教育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而美术与书法的关系随着学科目录中新专业学位的设置以及社会对于美育的重视也集中引发了理论评论界的关注和讨论。

2023年度,中国书坛在多层次的培训方面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如中国书协举办了“国学修养与书法•第九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和“传统文化修养与当代书法创作•第十期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不断致力于提升当代书法创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沙孟海书学院等单位也发起了“穷源竟流 守正创新•首届沙孟海书风高研班(北京)公益项目”,为来自全国的书法工作者提供了一场与名家面对面学习的机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不少书法类公益培训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2023年度,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艺术人才培训项目“书法理论评论人才培训”在北京大学拉开帷幕,由中国书协、中国评协等机构专家遴选出的50名学员在北京大学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书法界以及理论评论界五十余位专家亲临授课,开展了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并举办了当代理论评论家提名中青年书法作品展等。这些由各类基金资助的公益性高水平书法专业培训也为今后的书法社会教育与继续教育设立了标杆。

书法理论评论人才培训

在书法史论研究方面,老一辈书法史研究者笔耕不辍,同时,逐渐登上书法研究舞台的一批中青年学者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陈志平在书法文献研究方面集中发表了重要学术成果,出版了《墨池编汇校》和《中国古代书学文献研究:以〈墨池编〉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并策划了“书法史研究的材料空间——全国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祁小春出版新著《顿还旧观:以王羲之为中心的魏晋尺牍法帖研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薛龙春推出《二王以外:清代碑学的历史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分别代表了魏晋和清代书法断代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由于物质文化史研究兴起的影响,书法的物质文化载体——碑与帖在2023年度受到学术界的特别关注,赵际芳关于龙门魏碑、罗丰关于《集王圣教序》碑、程渤关于宋代及以降刻帖、刘昕关于魏晋南北朝砖文书法的研究等方面都发表了重要的专题研究成果,高彦颐、李安敦等海外中国研究者所著的与书法有关的物质文化史研究著作也纷纷出版了中译本。

2023年度,书法评论领域异常活跃,许多学者发表了书法批评史方面的专论。其中,邱振中、郑晓华等在书法图形图像研究方面创新了传统书法史和书法评论的方法论,分别出版了《笔法•章法•字结构——书法形态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图形•技术•人文——郑晓华学术论文随笔集》(荣宝斋出版社)等成果。在批评史研究方面,方波推出《中国书法批评史•元明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祝帅也出版了《中国书法批评史•现代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本书与徐清的评论文章《当代书法批评的在场性和问题导向》(原载《中国书法》2023年第2期)还被推选为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关于新时代书法传承创新的评论方面,则发表了《新时代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苏士澍、郑晓华等,广西美术出版社)等重要成果。通过评论这一重要中介,书法理论研究和当代书法创作实践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

书法学术成果的繁荣离不开各种学术平台的搭建。2023年9月,由中国书协、中国评协主办的“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推动书法守正出新——新的文化使命与书法评论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点击查看),与会专家共同研讨新时代书法评论的发展方向,两家协会联手开展书法评论专题的研讨堪称一次开创之举。2023年度,除了各种书法研讨会层出不穷、书法论著不断发表,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有组织科研项目对于书法研究的资助力度不减。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在学科组划分中,首次将“美术研究”更名为“美术与书法研究”,进一步突出了书法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也出现了书画类选题《晋唐宋元书画的价值阐释与保护传承研究》,并由故宫博物院中标。而纵观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年度和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名单,其中大量书法类选题则以“写本”“石刻”“文书”“制度”“金石”等为关键词。总体而言,书法类国家级科研项目是书法史论研究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这些平台在2023年的热闹景象预示着未来的书法研究将会更加繁荣。

三、寻求社会协同的书法管理与传播

近年来在艺术领域,艺术管理和艺术传播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许多艺术院校成立了艺术管理或艺术传播的相关院系专业,艺术类行业组织、媒体等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书法领域也不例外。一方面,书法类行业组织在业内发挥了重要的交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互联网的发展,中国书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讲好中国书法故事,以一种亲民的形式走近了更多的受众,充当起“国潮”“中国风”中的代表符号和中坚力量。

在行业组织方面,中国书协理念先行,提出“书法主题性创作”,并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书法界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的五条意见》,发挥了行业的重要引领性作用。以往,中国书法创作以表现古代题材特别是唐诗宋词居多,在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上看到的作品往往是“新瓶装旧酒”,即以现代感很强的拼接、装饰和书风,书写创作传统的诗词歌赋题材,以致于形成某种被称之为“展览体”的套路。这种情况,不仅使得书法长期以来无法表现现代生活,也与兄弟艺术领域如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大量表现时代的题材拉开了距离,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于书法艺术表现力的诉求。有鉴于此,中国书协在2023年年初就举办了“主题性创作:定位•方法•路径”学术工坊,明确提出“书法主题性创作”的思想纲领,并组织全国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书法家、评论家围绕相关主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与会专家认为,中国书协提出的“书法主题性创作”理念及其“三段式”创作方法论,即“浸入式感受”“体验式书写”和“主题性创作”既遵循了书法艺术自身的规律,也广泛吸纳了其他学科的田野研究、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将为古老的书法艺术如何表现时代题材提供指引。随后,中国书协还组织了 “在现场”主题创作系列活动——“简牍的世界:湖北先秦与秦汉简牍考察”等实践活动,带领书家走进田野,对“三段式”创作方法论开展实践。这种“理论(评论)先行”的创作模式,在重技法、重表现、轻思想、轻观念的书法领域可以说是久违的了。

2023年度,中国书法也随着《中国书法大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播出而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近年来,随着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手段的崛起,互联网上出现了许多与书法相关的播主,他们或是直播书写过程,或是开设网络讲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书法的普及与传播。但是,由于这种无门槛的播出形式缺乏同行的评议与把关,致使这些网络视频、课程等有浅薄化的趋势。它们或是以“吸粉”“叫座”为目标,不惜以“鸡汤”“商品”为手段,重流量而轻质量,特别是缺乏专业标准所看重的思想深度;更有甚者,在网络平台上为了哗众取宠而制造一些品位低俗的内容,甚至出现人身攻击等负面现象,这些对于缺乏基本书法修养的大众来说极容易造成误导。种种迹象,都容易让真正的业内人士对于网络流量这一似是而非的“指标”表示不屑。但对于业界来说,在批判的同时也需要用积极的行动来主动引领。此时,由中国书协主导、邀请业界认可的专业人士走上主流媒体,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专业的“科普”,就具有一种正本清源的意义了。从播出效果来看,《中国书法大会》虽然没有像《百家讲坛》那样塑造出书法界的“屏幕明星”,但其在进行大众传播的同时依然保有专业性和高品位,定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在传统媒体方面,众多书法类报刊仍然不可或缺,书画频道和传统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23年度值得关注的首先是两种新创刊的书法类刊物: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策划、陈振濂主编的《书法美育学刊》发行第一辑;新成立的浙江书法院创办《书法学刊》并于2023 年12月7日发布了样刊。在同一年间,两种新创刊的书法类刊物都诞生于浙江,再一次凸显了浙江这一书法大省的领军地位。在已有书法类报刊中,《中国书法》《书法》《西泠艺丛》《大学书法》《中国书法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等继续有不俗的表现,《大众书法》则在2023年度由北京大学燕园印社进行学术指导,将编辑部从内蒙古迁入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也在停刊并退出CSSCI期刊目录多年后重新复归CSSCI索引刊物行列。各种综合性文艺类期刊如《中国文艺评论》《美术观察》等,也对书法领域予以了特别关注。相对而言,传统媒体以其严肃、厚重的学术姿态仍然在为书法创作和书法研究树立着学术规范和行业标准。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书法也随着许多重要的国际性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2023年度,“第33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5周年•2023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展”北京展、“2023年东南亚书法交流大展暨第九届‘传承’马来西亚全国会员书法展中国北京巡回展”相继开幕,重启了由于疫情停滞已久的中外书法交流。在马来西亚书艺协会来访期间,还专程到北京大学拜会了有106年历史的书法社团——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学生)。此外,建社120年之久的西泠印社也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社领导班子,其中,多位日本、韩国印学家跻身副社长、名誉理事等领导层。这些活动的恢复和开展表明了中国书法的国际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稳步发展,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3年,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中国杭州启幕。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直接采用书法(汉字)的元素进行会徽和运动图标的设计不同,杭州亚运会的会徽和运动图标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汉字元素,但是其设计灵感来源却是1670年前在浙江绍兴兰亭举行的那次“曲水流觞”。这一设计理念不但从更深的文化层面诠释了中国书法的语境和理念,而且摆脱了简单的“汉字变形”的标志设计创作模式,体现了更深层的中国设计理念和书法文化精神。在本届亚运会的开幕式上,书法、篆刻、扇面等元素,在充分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向世界推广了中国书法元素与符号。可以说,以书法元素为代表的“国潮”“国风”设计方兴未艾,展现了传统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现代创意设计资源的强大生命力。

结语

2023年度,书坛在疫情之后重启,可谓热闹非凡,同样我们也不能忘却2023年曾为中国书法作出重大贡献的沈鹏、孙其峰、沈定庵、权希军、王玉池等前辈书家、书法理论家的与世长辞,他们留下的精神遗泽也是后人不断推进中国书法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与前辈书家、学者在书法史和学术史上的贡献相比,当代书坛还显得喧闹有余而厚重不足。在这么多的学术活动和展览中,我们还很难说哪些能在历史上留下足够的学术含量;书法组织、书法传播活动方面的相关举措,也必须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检验和评估其实质性的社会影响。但无论如何,2023年度中国书坛通过评论的力量加强思想和观念,实现对于创作实践的积极引领,在对于经典的守望与承续中力图守正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于仍在发展变化之中的当代书坛来说,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应对新时代、新环境对于书法艺术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常”与“变”这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中间把握平衡,向中国书法史交上我们这个时代所贡献的一份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答卷。

*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书法学学科发展史(1918-2021)”(项目批准号:21BF08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祝帅 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3期(总第102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祝帅 | 2023书法:创作与评论互动 承续并开新偕行(“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来稿须知

2024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度重点选题参考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3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