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有态度,京剧正青春
——专访天津京剧院演员万琳
人物简介
万琳 天津京剧院演员,一级演员,天津市青联委员
工老生,宗杨派,师承苏承龙、程正泰、叶蓬、陈志清等京剧名家。擅演剧目:《杨家将》《失·空·斩》《伍子胥》《捉放曹》《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等。曾获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老生组银奖、京津冀青年京剧人才展示最佳青年演员呈现奖、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最佳表演奖,入选首届京剧流派班、国家艺术基金杨派班、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希望之星”、中国戏曲学院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入选“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等。第十届京剧艺术节主演的《失·空·斩》被文旅部评为优秀剧目。
“注意节奏!注意精神气!”在采访开始前,天津京剧院演员万琳还在排练厅为周末的“京剧正青春”系列演出排练。从热闹的排练厅抽离,随着采访开始,万琳从一个京剧现场“陷入”另一现场——
“今辉煌——”在1995年举办的“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随着6岁的万琳以极高的调门儿唱出的这一句唱词,艺术节圆满结束,万琳的京剧人生由此正式开启。
在此之前,万琳原本只是在小学戏曲兴趣班里学戏,这次演出结束后,当时天津市艺术学校(原天津市戏曲学校)的校长找到了他的父亲,想让他进入戏校学习。起初,万琳的父亲拒绝了,对于普通工人家庭而言,高额的艺术培养费用难以承担。“校长承诺给我公费生的名额,加上很多老师对我的肯定,于是,父亲决定让我走这条路。”万琳回忆。由此他进入戏校,开始了专业京剧艺术之路。
由于年龄太小,万琳只能走读,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得起床,父亲骑车半个多小时把他送到戏校。刚到戏校一个学期,万琳便因表现出色被学校选为代表,到上海参加比赛并取得良好成绩。“回来之后,我继续跟随‘奚派’弟子苏承龙先生学习,苏老师结合四大门派的特点和我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教我《文昭关》《空城计》《上天台》等剧目。”万琳说。学校还为他聘请了程正泰先生,教他全本的《四郎探母》《红鬃烈马》。“他教的是‘杨派’的门路,非常注重门派的特点。”万琳对此印象深刻。
在两位戏曲大家的共同教学下,万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后来即便年纪尚小,万琳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演出,也能获得热烈反响。2009年,万琳凭借优异资质和努力,获得了诸多圈内人士的认可,得以拜师叶蓬先生。在叶蓬先生的指导下,万琳系统学习了杨派老生的表演。“这是我从艺道路上归门归派非常重要的一步,到这才算是真正迈进了京剧艺术的大门。”万琳说。
然而,万琳的戏曲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倒仓是每位少年戏曲演员在变声期绕不过的生理现象,这一过程充满未知且不可控,不可避免地,倒仓也成为万琳求学路上的“拦路虎”。中专毕业继续求学时,倒仓期的诸多问题让他连续两年与中国戏曲学院失之交臂。到了第三年,恰逢天津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现天津艺术职业学院)设立大专班,综合考量之后,万琳选择了这所学校继续深造。此时,倒仓依然是困扰他的难题:“嗓音恢复期间,我非常困惑、迷茫。过去的老传统认为多喊嗓子能把嗓子喊好,于是,每个清晨我就随老师到东风地道旁对着铁道喊嗓子。”
日复一日的单调练习让万琳觉得有些枯燥,便向老师提出也想学戏,但老师说他嗓子没倒回来,学这么多戏也没有用,将来不一定能在舞台上呈现。于是,万琳只能每日坚持着枯燥且未知结果地喊嗓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专班快毕业时事情迎来了转机:“我终于练出点儿门道,虽然调门儿还没达到很好的状态,但是嗓音开始有味儿了,音色宽厚。在大专班毕业汇报演出时,学院院长邀请了一些院团的领导、专家到剧场看我的演出。”演出结束,戏曲评论家、作家刘连群评价道,万琳现在唱得很像杨派创始人杨宝森老先生了,别有韵味。在经历了几年的迷茫之后,听到这样的肯定,万琳心中暗暗感叹,终于熬过来了。“在那一阶段,学院副院长张艳玲、大专班主任赵淑玲以及刘连群等老师,都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也正是有他们一直以来的帮助支持,我才没有放弃京剧,非常感谢他们。”万琳说。
万琳京剧艺术的道路重大转折发生在2010年。这一年,中国京剧流派艺术研习班(以下简称“流派班”)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开设不同流派的研习班,渡过倒仓期的万琳再次显现出独特的优势,被选入流派班学习。在这里,万琳深入学习了杨派的《杨家将》《击鼓骂曹》等代表性剧目,还有诸多京剧表演技法。自此以后,京剧艺术的大门再次向万琳打开——在“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中摘得银奖、获得京津冀青年京剧人才展示最佳青年演员呈现奖、入选“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一系列奖项和荣誉的获得是对万琳的极大认可,他至今仍心怀感激:“流派班再一次‘救’了我。”
万琳能够在数个展演比赛中脱颖而出源自他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突破是,2018年万琳在3个月内拿下了3出大戏。当时,万琳所在的天津京剧院准备开展原创剧目展演,可是有几出原创大戏的主演已调离剧院,剧院领导找到了万琳问他能不能演。“能!”万琳一口接下了《洛阳宫》《香莲案》《狄青》3出大戏的主演。
对此,万琳内心满是忐忑。他深知,这3出戏每一出都曾历经一两年的排练才打磨完成,且均是获得全国奖项的剧目,其演绎难度可想而知,而此时,距离展演仅剩两个多月的时间。来不及想太多,万琳很快出发去南京待了半个月,每天跟续正泰先生学剧本、学表演、学唱腔,把《洛阳宫》学下来了。而《香莲案》则是万琳看录像自学的。他说:“因为时间太紧张,当时用一台老电脑循环播放视频,吃饭时都要把声音放着。除了背台词、剧情,演唱也是一大难题,这出戏是按照原主演定的唱腔、旋律,调门儿比较高,而我唱杨派调门儿相对低一些,但没有时间改总谱了。那段时间我既要学戏还要提升自己的嗓音能力,还有《狄青》也要进入排练,还要预留出3出戏的彩排时间,难度非常大。”
两个月的时间内,背词、练唱、彩排、与乐队配合,且3出戏同期进行,来回切换角色……怎一个“难”字了得,好在万琳坚持了下来,最终演出大获成功。“我曾看过京剧大师李少春的传记,日积月累的演出逐渐成就了他。”万琳感慨:“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首先是秉承着不服输的信念,其次是我想传承前人从舞台上到舞台下一以贯之的坚毅品质。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学先生台上的表演、台下的功夫,还有他们对艺术的认真态度。”
现在,除了剧院的演出,万琳还致力于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天津的广东会馆是万琳无数次演出过的地方——正是在这里的一次次演出、一次次打磨,才有了万琳在各大演出、比赛中的佳绩。近年来,在剧院领导的支持下,万琳尝试在这里组织开展“京剧正青春”系列演出,挖掘传统剧目,为青年京剧演员搭建舞台,也为拉近演员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提供了平台,更为京剧面对市场做出探索。在一声声婉转动人的唱词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京剧的独特韵味所吸引。经过几年的努力,该系列演出已经形成常态化演出,成为天津旅游网红打卡地,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万琳说:“京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京剧人的共同努力,希望自己能在这一过程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