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好严格训练与音乐灵性的关系
——专访青年大提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教师王丹迪
人物简介
王丹迪 青年大提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教师
上海音乐学院王健李继武大提琴艺术工作室助理。曾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任浙江音乐学院大提琴教师。2008年获伦敦梅·姆克国际大提琴比赛第一名,2018年获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大提琴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21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国大提琴作品专辑《远籁——王丹迪大提琴独奏作品专辑》。2023年入选“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弦乐)人才。
浑厚的音色、深沉的气质、细腻的情感,四根琴弦吟唱出百种人生……对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王丹迪而言,从与这件乐器结缘,到少年赛场崭露头角,再到赴英深造、归国执教,这件乐器不仅是她相伴数十年的“伙伴”,更是她表达自我、连接音乐世界的桥梁。如今,作为活跃在舞台上的大提琴演奏家和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教师,王丹迪带着对音乐的赤诚,不断精进艺术追求,展现出一位当代音乐人对艺术本质与文化使命的理解。
从儿时起,父亲对音乐的热爱就深深影响着王丹迪。“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会在闲暇时练单簧管,也常会在家里放交响乐。听音乐的时候,全家总是很开心的。”谈到与大提琴的结缘,王丹迪笑着回忆起来。家庭氛围的熏陶,让她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也在心中种下一颗音乐的种子。6岁那年,她遇到了启蒙恩师——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樊志刚,此后便与大提琴为伴,开始了音乐学习。
“比赛的意义远不止于获奖,那次比赛帮助我积累了舞台经验,也提升了心理素质,这些从技术、音乐到心理层面的收获,为日后的专业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2004年,获得第五届全国大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一名及中国作品演奏奖成为王丹迪音乐生涯的关键节点。取得这样的成绩对她来说是很大的鼓励,犹如一束光,激发了她对专业发展的信心。彼时她在星海音乐学院附中就读,老师李继武的高标准、严要求和对音乐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对王丹迪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李老师教学严谨,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对演奏规格有很高的要求。在课堂上他还为我们树立了‘音乐推动技术、技术服务音乐’的理念,这一理念也如烙印般深深镌刻在我的艺术认知里。”
星海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王丹迪赴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习。讲起那段求学经历,她坦言自己收获颇丰,也为她的艺术视野打开了新的维度。初到英国,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扑面而来,好在学校老师对国际学生的关怀让王丹迪快速地融入新环境。同时,在专业学习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当时对20世纪作品创作技法的学习让我耳目一新”。王丹迪表示,当时国内的教学对现代作品的关注还不多,而欧洲对20世纪作品更为重视。在英国的学习机会让她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曲家的作品,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求学期间,王丹迪先后师从大卫·斯特兰奇教授和罗伯特·科恩教授。大卫·斯特兰奇曾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弦乐系主任、伦敦爱乐乐团大提琴首席,他在授课时会通过不断地引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留出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大卫·斯特兰奇常说‘我们应当尽力去做一个好的音乐家,而不仅仅是一个好的乐器演奏者’,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王丹迪也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并不断践行。另一位导师罗伯特·科恩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独奏生涯,在教学中他常会和学生分享个人的实践经验和演出经历。“他会分享很多演出中的实践细节,这些来自舞台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王丹迪回忆。正如她所说:“在我以往的学业中每位导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到的不限于演奏方面,他们的精神、品质、艺术审美等都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回国执教后,王丹迪把自己所学所悟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严格训练”与“保护音乐灵性”之间的关系,她有着自己的理解。“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找到平衡点:严格训练需要以音乐灵性为先导,音乐灵性通过严格训练可以得到最大化发挥。”她认为,严格训练绝非机械重复,应避免走入这个误区。训练的终极目标不是将技巧机械化,而是让演奏者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音乐表达,不受技术的困扰。在指导学生比赛时,王丹迪也会让学生专注享受舞台演奏过程,把比赛当作经验的积累,而不要执着于结果。她常告诉学生:“音乐之路很长,持续的热爱和努力才是走得更远的关键。”
近几年王丹迪也在中国作品的演绎上不断探索。“大提琴是一个载体,运用得当可以让西方乐器表达出中国韵味。”在2021年,她录制了《远籁——王丹迪大提琴独奏作品专辑》,专辑中8首作品展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其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徐孟东的作品《远籁》尤为特别,“乐曲以中国古琴名曲《广陵散》为素材,表现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风骨和情怀,用大提琴模仿古琴的音色和演奏技法,希望听众透过作品感受到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与文化的深厚底蕴”。王丹迪谈及她录制的这张专辑,不禁感叹中国作品的魅力,她表示每次演奏都能收获不同的感悟。
2023年,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回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他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继武成立“王健李继武大提琴艺术工作室”,立足拔尖大提琴演奏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王丹迪作为助理加入工作室,在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她都尽量去听课,学习两位教授的音乐理念和教学方法,并立竿见影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两年多来,她在兼顾自身教学与演出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工作室的教学管理与学术活动中。“起草规章制度、组织大师课、对接交流活动,这些经历都让我得到了锻炼。”王丹迪说。
在演奏、教学和日常事务之外,王丹迪还积极参与当代作品的录制。近期她参与了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周温玉的室内乐三重奏新作品的录音。从交谈中可以看出,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她认为:“中国当代作品的推广,年轻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为推出新作品尽一份力。”
琴弓轻扬,弦音流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王丹迪深知学无止境——无论是在舞台上诠释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在专业课上为学生传道授业,都需要保持“空杯心态”,不断学习、思考和积累。王丹迪说,艺术的追求没有终点,未来会继续保持对音乐艺术的赤诚敬畏之心,步履不停,逐心而行。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