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艺苑百花青春篇|李晶花:追求人戏合一、一戏一格

2025-08-2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作者:蒲波 收藏

追求人戏合一、一戏一格

——专访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李晶花

人物简介

李晶花 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

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曲剧本科班,师从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左奇伟。曲剧《鲁镇》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李晶花作为主演,荣获第三十二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主演曲剧《信仰》荣获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三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主演曲剧《鲁镇》(“天问”一折)入选“艺苑撷英——2023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生、旦艺术)展演”。

直播视频里,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李晶花演唱着曲剧《信仰》的唱段,声音优美,婉转动人。凭着革命题材大戏《信仰》,她今年摘得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三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她以曲剧《鲁镇》中“祥林嫂”一角捧得第三十二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之后,荣获的又一个重要奖项。李晶花说:“评委老师、戏迷朋友们的认可,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探索方向。”

曲剧和豫剧一样,都是河南省的重要剧种。李晶花与曲剧的结缘,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中专毕业后,我考到了河南省豫剧院三团,那年我十七岁。在河南省豫剧院三团那四年的时光,为我的现代戏表演奠定了基础,让我有了新的目标、新的艺术追求。2013年,我了解到中国戏曲学院要成立首届曲剧本科班,便果断决定跨剧种报考,并顺利地考上了这座中国戏曲的最高学府。”李晶花说。她介绍,在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时,主要唱豫剧,扮演老旦。“三团领导很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在一些经典保留剧目和新创剧目中让我锻炼、成长。其间,我饰演了《朝阳沟》中的栓宝娘、《焦裕禄》中的宋大娘等角色。我很喜欢三团的现代戏,现代戏更需要发掘内心的体验”。

李晶花介绍,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有一个特别好的传统,就是每排一部现代戏都会到当地采风,去体验生活。“记得2011年刚进三团时,团里排演《焦裕禄》,组织我们到兰考县了解焦书记的事迹,吃、住、排练都在兰考,在那儿待了一个多月。后来,我在曲剧《鲁镇》《信仰》等剧目的排演过程中能应对挑战,这和在三团的积淀是密不可分的。”

在李晶花看来,豫剧和曲剧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音乐性,豫剧更奔放,曲剧更柔美。“刚进入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时候,我常常为寻找‘曲剧味儿’而烦恼,但事在人为。为唱好曲剧,我在积极思考、实践的同时,向前辈、老师、同事广泛请教学习,得到很多指导。在曲剧演唱上,我融入自己对人物、情境的理解,去考虑用什么样的声音塑造人物,并将声乐元素、技巧融入其中。如今,我的表演虽然获得了业内外的一些认可,但对‘曲剧味儿’的找寻还需要更多时间和实践的沉淀。”

“曾经有个镇,住着一群人,或梦或醒多混沌,堪笑堪怜泪涔涔……”曲胡一响,形形色色的“鲁镇”众生逐一登台。《鲁镇》是李晶花领衔主演的一部原创剧目。该剧由陈涌泉编剧,张曼君执导,是为纪念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而作。该剧巧妙地把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等多部作品中的场景浓缩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实现了鲁迅原著改编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演员将祥林嫂各个年龄段的人生遭遇、心理变化乃至形态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也作了大胆创新,剧中一段圆场,充分利用脚步变化,突出了戏曲身段的舞蹈性,将祥林嫂惊惶忐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李晶花的另一亮点在于唱,她结合中国民族歌剧演唱方法来处理曲剧声腔,音高音准和表现力都呈现出一个新的境界。情绪饱满的演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三十二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的评语如是写道。

谈及和“祥林嫂”的缘分,李晶花依稀记得第一次观看淮剧《祥林嫂》的情景。“当看到陈澄老师表演的‘祥林嫂’,我被震撼了,心里想:‘天呐,还可以这么演!’从那一刻起,我的内心就埋下了一颗‘祥林嫂’的种子。我很幸运,在曲剧本科班的毕业演出中表演了曲剧《祥林嫂》“天问”一折,后来从折子戏的演出延伸到今天的《鲁镇》。”最初排《鲁镇》的时候,李晶花的表演程式化痕迹明显,提着气,架着膀子,用兰花指……“导演对我说:‘要放,这不是祥林嫂,太程式化了。表演要以人物为中心。祥林嫂天天胆战心惊的,怎么可能这个样子呢。’所以,我就一直放、放、放。”李晶花说,《鲁镇》也有程式化的表演,比如,祥林嫂“寻子”一折,她的搓步、圆场、翻身等,就是运用程式化的技巧去表现祥林嫂寻找孩子的情节。它是一种写意性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戏曲脚步、节奏的变化,以歌舞化、韵律化、肢体化、节奏化、风格化的表演去体现祥林嫂寻子时急切、痛苦与恐惧的内心世界,将其内在情感外化表达。迄今为止,《鲁镇》已经公演了近50场,李晶花扮演的祥林嫂深受观众喜欢。有一次,李晶花去机场,一个小孩子看见她,转头跟他的妈妈说:“那不是祥林嫂吗?”这让李晶花很感慨:“观众能记住我,乃至我扮演过的角色,这对戏曲从业者而言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李晶花开心地说:“在河南师范大学的《鲁镇》演出结束后,同学们都拥着我们合影,让我们感觉到努力的价值和意义。”

曲剧《信仰》改编自由唐栋、蒲逊创作的话剧《共产党宣言》,这部话剧是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的献礼之作。该剧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面临严峻考验的时期,表现了共产党人凭坚韧的革命意志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生死较量。“《信仰》是一部革命题材现代戏。在排练过程中,对于人物塑造,导演非常强调‘平常、平静、平淡’六个字。前两年排练的时候,我还没能充分感受到林雨洁内心这六个字的力量。今年,再一次加工、提升、排练的时候,这六个字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厚重起来。我在想,林雨洁为什么要做到平常、平静呢?因为她面对的人、所处的环境不允许她在情绪上有很大的波动。林雨洁这个形象,脸上平静如水,而她的内心却是波涛汹涌的,她内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李晶花谈及她所扮演的《信仰》中的女共产党员林雨洁时说。

没有太多肢体动作,主要靠演唱表现人物的内心,这样的表演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李晶花举例道,当林雨洁在监牢里得知眼前的审讯者、敌对方是自己的儿子时,为了不暴露,她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因为克制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她说,这部戏要传达的是“信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革命者深入骨髓的坚守”。李晶花深感,在林雨洁的信念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追求,即使拥有一切,心中也会空虚;一个国家没有信仰,就没有公平、公正和尊严。李晶花直言:“在舞台上,我饰演林雨洁;在舞台下,我就像是她的孩子一样,她引领着我前行。”正因为如此,“人戏合一”让李晶花的表演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被赞“情感拿捏得当,唱腔情随境转”。

舞台下的李晶花,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她觉得感受自然、感受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各种滋养,观摩学习同行,是非常幸福的事。曾经,她在舞台上扮演过豫剧大师常香玉,因此,向大师学习,也成为她内心的追寻。李晶花希望自己的角色“一戏一格”,让观众看到自己塑造的角色是多样的。“我从不束缚自己,要给自己无限的可能。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有时候说不准哪些人、哪些事会影响到自己,这是很神奇的事。”她说:“生活就是舞台,舞台就是生活。修炼好生活中的自己,塑造好角色,我相信会意外地‘开花结果’。”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艺苑百花青春篇|钱博文:“低音不低调”

艺苑百花青春篇|李艾春:把“大武生”的精气神立在舞台上

艺苑百花青春篇|方佳欢:京剧要既老得有味道,又新得有温度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