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很多青年写作者都是从湖北很有名的杂志《知音》起步,他们的创作带着浓厚的“知音体”。作为编辑,刘醒龙对此感受真切,在他看来,这样的创作对青年作家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015年,先锋文学迎来了它的“而立之年”。30年前,中国当代文学出现转折。自1985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新潮小说”、“先锋小 说”再到“新写实小说”,先锋文学在变化的时代语境下,同样经历了一个变化与“转向”的发展过程。
刘奇葆强调,反映时代进程、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使命。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站在时代高处、观照当下火热实践,展现人们寻梦的理想,讴歌人们追梦的奋斗,把当代中国的精彩故事讲出来、讲精彩。
伴随着时间的自然顺序推移,当代文学的经典化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在当下时代,这个问题之所以在学界引起极大的争议,关键的焦点集中在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在当下时代是否可能的问题上。
作为“二战”反法西斯的远东战场,中国战区伤亡惨重、民不聊生,亡国灭种的危机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文学创作前所未有地与民族命运、现实生活链接到了一起。
当代文学六十余年的演进,是一个经历曲折、走向繁荣的过程,也是文学自身不断获得自主性、走向成熟的过程。直面当下社会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如实反映社会问题的前提下塑造信念、铸就精神、呼吁理想,是当代文学一直努力坚持的品格。
21世纪以降,抗战题材小说创作攀升至新的历史高度和精神高度,日益深入人文价值立场腹地,在抗拒消费主义和抵御市场利益的诱惑中,呈现出重塑民族形象、复原历史本貌、检省人道人性等特点,确立起本土性和世界性相互交融的艺术风貌,为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发挥了独特的艺术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