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李庆本《跨文化艺术美学》一书的解读,认为其从跨文化角度,就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来看待人类文化的发展,在知彼知己中建构现代文化主体性,倡导“普遍的多元主义”,具有重要的现代文化理论价值。此外,本文对相关的“本源与本体”、“术语与话语”、比较文学定义、语言特质与东西方文学,以及当下与未来人类文化所面临的困境等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 键 词】 《跨文化艺术美学》 现代文化主体性 本源与本体 术语与话语 比较文学人类文化困境
一、普遍多元主义与现代文化主体性建构
自19世纪末开始,由西方工业革命发端,人类文明开始真正进入现代文明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推进,全球各国及其民族文化进入了一个更加紧密的文化交融时期。总体看,这一百余年的人类文化和文明交流可分为东西方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交流,其间又可分为多种个性鲜明的文化个体,其交流方向是朝着平等融合与互补共生的现代文化和文明方向进行的。但由于政治、经济等现实世俗权力的影响,在世界文化的生存及研究中,文化间的等级观念,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霸权思想,狭隘孤立的民族文化观,以及民族文化优先与本位主义等,至今依然存在。因此,真正的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上的平等与尊重还经常是一种理想状态,这严重制约了人类意义上现代文明的发展。
李庆本在《跨文化艺术美学》一书中指出:“跨文化美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古今中外’这一百年的难题”,进而提出了“跨文化阐释”的主张:“普遍的多元主义”。这里的“普遍”即指人类整体意义层面的共同性。李庆本认为,“不同的个体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理解,是因为存在着一种共同的本体论基础,即共同的生命体认”。正是这种具有本体论基础的“共同的生命体认”,使人类文化具有了同构共生的本源性基础,也使得不同文化间具有了同类可交流沟通、可对话、可互相借鉴的必然性与可能性。虽然因为生存环境与方式及发展历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但实际上,从人类文化的生成机制上看,正如人的生理结构和机制的演化一样,人类之间并不会因为种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不只是对西方人的研究,而是以西方文化为例,对人类所共同具有的“知、情、意”能力的分析总结。因此,对东方人来说,它也便具有了可接受的必然性。我们因为共同的基础而接受,所接受的也是共同共通的具有本质规律性的东西。因此,我们所接受的不是单属于西方的康德,而是属于人类的自我认知,由此,我们看康德并不只是看康德,而是认识我们自己。老子在《道德经》中倡导悟道与德行,苏格拉底提倡“认识你自己”,无不如此。并且,他们不仅说的是个人,而是指人类,因而他们几千年前的言论,至今可跨越东西南北,贯通古今世界。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正是行进在这样一种对人类自我认知的道路上,并通过不同个体间不断的互相镜鉴、互补互动,来知彼知己,认识自我,最终实现共同发展进步。
当然,人类文化的这种普遍性和共同性,是通过不同个性的文化个体形态而实现并存在的。也正因此,才构成了世界的丰富多样性。乐黛云在《漫谈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维”》一文中指出:“按照复杂性思维原则,任何文化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从‘共时性’来讲,它必与其他多种文化‘共在地交织在一起’;从‘历时性’来说,它又必然与过去的历史、现实的考量、未来的预期‘错综复杂地交错起来’。”在阅读《水浒传》时,埃德加•莫兰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与我们多么地相似”,“他们与我们多么不同”。这种“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和统一性中的多样性构成了人类精神的财富”。
……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剧与影视评论话语体系及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3ZD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夏波 单位: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5期(总第116期)
责任编辑:王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