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强化批评意识,弘扬批评精神,本刊新增“文艺锐评”栏目,聚焦现象或问题开展客观理性、实事求是、有朝气锐气的文艺批评。本期针对“万物皆可短视频”现象进行批评。在深度媒介化时代,短视频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应用日益广泛。其中各类文艺短视频以艺术的方式深度介入当代文化生活,重塑着审美经验的生成与传播,既展现出惊人的创造活力与传播效能,也裹挟着平台化、碎片化与即时消费的深刻烙印。而当我们在肯定短视频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其过度泛滥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和负面影响。为此,我们特约三位专家从不同视角深入剖析短视频时代的文化症候,探讨如何在技术创新中坚守创作质量,在内容传播中注重思想价值,在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同时守护人文精神,推动短视频创作回归文化担当的本质。
破壁除障、守中致和
——关于短视频发展的省思
【内容摘要】 在当前新的媒介生态、艺术生态和产业生态中,文艺性短视频迅猛发展并快速崛起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新形式。文艺性短视频特点鲜明、优势独特,但创作生产中的偏倚乃至错位使其健康、有序发展蒙上了一层层厚的壁障,尤其是审美意义的萎缩、后情感主义的矫饰、逢迎与投合的趋奉、模式化与同质化的误区等,使破壁除障和艺术自觉成为了艰巨、持久的任务。实践表明,面对数量与质量、雅与俗、普及与提高、审美与娱乐、艺术与经济、事业与产业等一系列二元关系,执两用中、守中致和不仅是一种美学观念,更是一种实践要求。鉴于文艺性短视频和其他“短”“微”文艺的风行,唯有彰显艺术底色和审美本色、强化新颖形式与优质内容的有机结合,才是文艺性短视频及类似文艺形式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
【关 键 词】 文艺性短视频 创作生产 破壁除障 守中致和
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深度应用、视频拍摄制作技术的逐渐普及和各类网络视听平台的蓬勃发展,短视频快速崛起,并凸显为一种醒目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丰富多样的内容中,文艺性短视频犹如轻骑兵、舴艋舟,游牧、穿行于赛博空间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其题材之丰、品类之繁、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唯有互联网时代才能造就如此奇特的景观。
所谓“醒目”“奇特”,显在的表征首先是数量,包括用户数量和作品数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1.08亿人,其中,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10.4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3.8%。从中可见,伴随用户规模的水涨船高和文艺创作、传播、接受的一体化联动,宽泛意义上的全民接受显示了消费侧的旺盛需求,还反映了供给侧的红火景象。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热火朝天的创作生产中,文艺性短视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数量众多。特别是“短视频+”如同一部功能强大的制造机器,但凡涉及审美性的文化艺术内容皆有其用武之地,比如,短视频+音乐、短视频+舞蹈、短视频+戏曲、短视频+非遗、短视频+文化等。不仅如此,在生产方式上,UGC、PGC、PUGC、OGC、AIGC等各显其能,并以惊人的可供性和能产性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内容;在平台和产业发展方面,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机构等几乎无一不加入短视频战队,并于内容细分、垂直深耕、精准分发中向用户推送喜爱的内容。
当然,面对迅猛发展的文艺性短视频,更令人瞩目的是它的特点和带来的结果。辩证地看,就正面效果来说,文艺性短视频制作周期短、形式不拘一格、对社会热点和市场变化反映快,可以迅捷突入现实生活,广泛涉及新青年、新都市、新农村、新职业、新技术、新人文、新国风等多样题材,敏锐感知和表现人们情感、需求、愿望、趣味等的发展变化,乃至通过对其间诸多片段、偶然、瞬间的捕捉,呈现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的情绪状态和社会想象、集体无意识的剪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大众创作、大众传播、大众接受的文艺形式,文艺性短视频打破了长期以来艺术生产的固有范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民主和大众化潮流,并以鲜明的参与性、互动性、共创性呈现艺术、美学上的精神合榫。作为显著表征,庞大的用户规模和全民性接受度,使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上孜孜以求的“大众化”愿景在“量”的层面得以实现。在这种意义上,“数量”的庞大显然是一种进步。然而,在另一方面,“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尤其是在数量与质量、雅与俗、普及与提高等的辩证观照中,文艺性短视频创作生产中的偏倚乃至错位使“进步”蒙上了一层层厚壁障,加之互联网的开放性、大众参与的广泛性、技术赋能的有效性、产业发展的适用性,使作品或产品数量的增长处于不可知、不可控状态,因此,在表面红火的景象之下,进步意义上的破壁除障和艺术自觉是一项艰巨、持久的任务。
不必赘述,文艺创作是文艺实践的中心环节,文艺作品是检视文艺成就的显著标识。在技术、艺术、媒介、传播和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矢量合力作用下,文艺性短视频创作生产如火如荼,并涌现不可胜数的作品。其中,选材好、构思精巧、质量优、风格清新或短而不浅、言简义深、见微知著的作品自成高格,比如,近年来,《三星堆“黄金面具”咋搞出来的?》《大山里的音乐课》《大国大桥》《Mitch和他的东方博物馆》《大足石刻: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习言道|根•脉》《听见烟火三千年》《时光•影》《中轴十二时辰》《候鸟的旅行箱》《了不起的家乡土特产》等一批作品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然而,面对汗牛充栋、良莠不齐的内容,数量与质量、雅与俗、普及与提高等的落差与不平衡日益引起人们的忧虑和反思。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回到审美话语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并透过表象深入症候的腠理,明确破壁除障的必要性,增强创作生产的自觉性。
一是要破除审美意义萎缩的壁障。就总体的文化性质而言,相比以往语言文字主导型的印刷文化,当代文化是视觉影像主导型的文化,或视觉性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如果说,文字以抽象性、联想性著称,那么,影像则以直观性、生动性见长。在审美表意上,两者各有千秋,不存在孰优孰劣。但在文艺性短视频的“短、平、快”中,意义的萎缩是一种令人深思和警醒的突出现象。究其原因,其症结在于内容的零碎化、片段化、浅表化及其带来的浅欣赏、浅理解、浅审美隔离了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乃至过滤了意义的深度、让渡了思考的能力。特别是,相比场景开阔、情境丰富、意义饱满的长叙事,快节奏、跳跃、陡转甚至脑洞大开、无逻辑拼贴的短叙事弱化了叙事的张力、稀释了意义的浓度,以致“爽”“酷”“萌”的“数字咸菜”或“电子榨菜”变成了有消费无审美、有快感无美感的即食快餐。尽管这些“快餐”因一时戳中人们的情绪关注点、兴趣点而带来片刻的爽快或欢娱,但长此以往,浅尝辄止、碎片化的内容和点状堆积、连不成线的“刷不停”不仅会导致传统“深度注意力”模式的隳沉,还有钝化审美感觉、弱化思考能力之弊。
二是要破除后情感主义矫饰的壁障。在艺术活动中,“情感”向来备受推崇。比如,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把艺术符号化的作用就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孕育感情的方法”。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真情实感愈发弥足珍贵,也是文艺性短视频创作生产需细心呵护的畛域。比如,多种版本的《错位时空》之所以风靡一时、传统文化艺术类短视频之所以持续火热,皆因这些内容契合了时代发展中的情感结构和审美趣味。然而,与情感主义中的真情实感不同,后情感主义中的“情感”是一种被操纵的、精心制作的虚拟情感。按美国学者梅斯特罗维奇的说法,“情感被自我和他者操纵成为柔和的、机械性的、大量生产的然而又是压抑性的快适伦理”。诚然,“后情感主义”“后情感社会”之类的认知和观念不能罔顾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而简单移植,但其揭示的一些特征、弊端可视为一面镜子,借此我们可以反思文艺性短视频创作生产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真情实感之于虚拟情感、替代情感及情感操控、情感兜售的意义,资本逻辑的僭越或商品化形式对文化艺术、无意识领域的渗透与侵蚀,感官快适、快感欲求或信息娱乐化(infotainment)带来的弊端,尤其是,在情感与善、情感与美的关系上,“恶”之动情、“丑”之为美等有悖常理的现象需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再比如,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看,日常生活中的苦恼与困惑经过“甜宠”“逆袭”“霸总”“穿越”“玄幻”等超现实的欲望投射,可以缓解人们一时的焦虑和迷惘、带来某种娱乐化或戏谑化的想象性抚慰与满足,但酷爽、新奇、惊艳、平替的塑料质感代替不了真情实感,而情感的“消费”更是代替不了真切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三是要破除逢迎、投合的壁障。在当前新的媒介生态、艺术生态和产业生态中,“观众本位”与“迎合观众”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凸显了文艺的大众性和人民性;后者则常常在貌合神离中扭曲、异化大众的个性化、多样化审美需求,以致在一味趋奉中存在放任低俗、庸俗、媚俗内容冲决理性界河的风险,其结果反倒背离了争取观众、服务大众的初衷。诚然,不论是专业创作,还是业余创作,着力把握用户的审美趣味乃至用户画像显然有充足的理据,但“把握”不是“迎合”,更不是“好看就行”“开心即好”的实用主义。就审美趣味而言,在中国古典诗学中,“趣”有兴趣、灵趣、理趣、意趣、真趣等含义,袁宏道说过,诗以趣为主,“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在如今的文艺性短视频中,实践表明,“趣”之真义蕴含契合社会文化心理和观众审美需求的特质。换言之,优质作品之“优”的重要特征在于借助敏锐的感觉,有效截取现实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片段、场景或横断面,展现时代生活中闪光的美,进而在共情中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认可,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四是要破除模式化、同质化的壁障。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在阐明艺术品借助机械复制而广泛传播、接受的同时,还表达了对“灵韵”(Aura)消散的落寞与惋惜。现如今,文艺性短视频创作生产则展现了别样的令人忧虑的情景。就模式复制、类型跟风、同质化生产的症结来说,挣快钱的商业逻辑有之,流量为王的恶性竞争有之,“梗”与“爆点”的盲目算计有之,用户市场的快餐消费亦有之。这不仅导致了部分文艺性短视频的多而不优、丰而不富,还给观众带来了信息冗余、审美疲劳和感觉钝化。在这种意义上,创新不仅必要,而且还须切实“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
当然,除了以上创作生产中的四个主要方面,文艺性短视频发展还需要多维度、多层面辩证看待艺术实践中的技术进步、算法推荐、AI赋能,并处理好信息茧房、盗版侵权、野蛮生长,以及价值观偏倚、粉丝文化、流行时尚等带来的诸多乱象和负面影响。可以说,“破壁除障”涉及的方面和因素不止于艺术和美学,但关节点还在于艺术和美学。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鉴于文艺性短视频的现状和发展趋向,马克思的说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简要说来,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上,文艺性短视频的发展不仅要从自身优质作品中总结经验,还可从别的艺术实践中汲取营养。比如,微型小说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但优秀的作品以片段观照整体、以表层的偶然折射内在的光辉,其立意的新颖、构思的精巧、结构的严密、结尾的巧妙、风格的清新等可为文艺性短视频创作生产提供标杆。进一步说来,就雅与俗的关系而言,近百年前,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辨析的俗不伤雅、以俗为雅、以雅为主等仍具现实意义。其中,所谓“共赏”,恰如孟子所说的:“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子章句上》),它涉及审美趣味、爱好等人之常情,还凸显了大众与精英的互动和交融。就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来说,自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这一重要命题以来,两者“一体两面”的关系已是不言自明,但在当下语境中需着重强调的是,在“普及”中“提高”是文艺性短视频发展不可或缺的审美之维。概括说来,中国传统智慧向来注重“执两用中、守中致和”,比如,《中庸》有云:“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其“中”强调中正、中道、过犹不及,其“和”突出和谐、和美、持经达变。因此,所谓“守中致和”,其要旨即是要在对立的两极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并在中行和顺里求充盈、于品质提升中求实效。在这种意义上,就文艺性短视频发展来说,乃至就微短剧、微电影、微综艺、影视二创等“短”“微”文艺的风行而言,面对数量与质量、雅与俗、普及与提高、审美与娱乐、艺术与经济、事业与产业等一系列二元关系,执两用中、守中致和不仅是一种美学观念,更是一种实践要求,概言之,唯有彰显艺术底色和审美本色、强化新颖形式与优质内容的有机结合,才是文艺性短视频及类似文艺形式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
*为方便电子阅读,已略去原文注释,如需完整版本,请查阅纸刊。
作者:彭文祥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6期(总第117期)
责任编辑:王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