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正文

“译”与“异”:《山海经》在日本的流变、改编与阐释(孙萌)

2025-07-0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孙萌 收藏

【内容摘要】 《山海经》作为起源于先秦的百科全书式博物志,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标识与深厚文化精髓。其东传日本之旅或发端于奈良之前,于不同历史时期凭借多样的文艺形式得以流通,实现了跨媒介、跨体裁的深度渗透,在逾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深刻作用于日本文化的孕育、变迁与发展走向。本文通过聚焦《山海经》传入日本的历史背景、译介变迁历程,剖析其在历经贵族王权、普通民众、汉学家和近现代知识分子等多元主体的阐释与重构之下,逐步融入日本本土文化语境的路径与机制。由此以一个汉籍东传的典型实例,揭示中华传统知识体系之于日本国家构成的影响力及其与时俱进的跨文化阐释力。

【关 键 词】 《山海经》 日本 中华文化 翻译 改编 文明互鉴

引言

《山海经》作为一部包含了先秦智慧在内的以地理学叙事为纲的博物志,既解释了天地的创造、自然的起源、技艺的发明,又记录了与神灵紧密相关的天文、地理、历史知识,最终形成了一个以神灵为线索、阐释世界的中华传统知识体系。正因为其“保罗宏富,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外,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宗教、民俗、动物、植物、矿物、医药、民族学、人类学、地质学、海洋学……”,因此在“古今的诗词歌赋、哲理寓言、历史考证、神话传说、校勘训诂、文字音韵以及自然科学的专史”中,“引用《山海经》资料者,比比皆是”。

具体来说,《山海经》“关联”着众多代表性文艺作品或知识性著书,作为东传日本的代表性汉籍之一,得到了日本研究者的格外重视。研究者虽未就译介过程与机理进行全面阐发,但大多视之为中日文明互鉴的重要例证。

从《山海经》在日本的整体传播历程来看,不同时段的文学作品、地理志、类书、绘本、教材、动画之间曾因《山海经》而相互影响与熔铸,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知识与文化体系也因此被不断阐释、发挥和再语境化,这种译述融古今中日思想于一体,构筑了一个独特的话语谱系,成为了开启日本民智的重要资源。由此可见,《山海经》在日本的传播已然成为中日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域。

本文将通过考镜《山海经》在日本译介的源流与历程,揭橥原文本与日本特定的语境、思潮和文艺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佐证、受容或互补等现象。关注重点并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还将涵盖以下问题:其一,《山海经》在日本是如何发生流变、改编与阐释的?其二,这一历程反映了日本对中华传统知识体系与文化体系的何种态度与观念?其三,其内蕴的中国话语结构如何在日本社会中扩散、流通,并在日本不同阶层中得以渗透?循此思路的持续追问,既有助于呈现《山海经》在日本文本流动的内潜脉络,也可以此为个案,检省《山海经》研究的若干重要论断。

……

*本文系2024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山海经》在日本的多模态翻译与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EYY001)的阶段性成果。

*为方便电子阅读,已略去原文注释,如需完整版本,请查阅纸刊。


作者:孙萌 单位:同济大学、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研究中心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3期(总第114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2025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重点选题参考

2025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来稿须知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3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