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一种艺术形态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观念必然密不可分。一个地域的音乐艺术也同样依附于该地域的文化环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延绵至今而不堕,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中国传统音乐也体现出这一特点:统一的音乐观念、趋同的音乐形态和程式化的表现方式,以及延续性的乐教观念、强大生命力的音乐形态和音乐思维的传承性等。中华美学精神贯穿在儒道思想的对立与交融之中,儒家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和道家情景相即的审美情趣促使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态:以声乐为主的音乐体系、象征隐喻的器乐表现、缺乏功能性的结构和一曲多用的体制,以及崇尚自然的题材、独白自娱的器乐表现和“虚”的意境与“含蓄”的表现方式等。这种思维方式和表现形态渗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各个领域中,成为中国音乐的精髓。它在千百年的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中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 键 词】 统一性 连续性 人文精神 美善合一 情景相即
(图片选自电视剧《长相思》)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统一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中心、汇聚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秦始皇统一中国,秦汉帝国使中国连续保持四百多年的政治统一,直到东汉末年才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两晋以后,中国虽然出现长达两百多年的南北分裂,但在文化上两朝始终都没有偏离固有的传统。隋唐帝国为中国的政治统一开创了新的局面,之后,宋、元、明、清相继出现,各个朝代的分裂时期都甚短,从而使唐代到清代中国社会的连续统治长达一千多年。这就是造成中国文化统一性的政治背景。从思想观念上来看,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无论帝皇贤哲还是下层百姓,都有强烈的统一愿望。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也都有大一统的思想。谋求统一、主张大同,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哲人的一贯主张。墨家主张“尚同”,儒家主张“大同”,尤其是荀子,他主张在社会各个领域,诸如制度、礼仪、道德、思想、风俗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一体。这种主张统一的观念,可以说是形成中国文化统一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概念,在早期文明阶段,黄河流域就形成一个多民族共处的区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各族与周围少数民族互相通婚、互相交流,促使各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相互融合,血统上的融合也自然促成中国古代文化的多种血缘。秦汉以后,三国、魏晋,直至唐宋,虽然政局多变,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始终十分频繁。元、清两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汉民族的反影响也同样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形成中国文化统一的社会基础。中国的语言非常复杂,南北语言差别很大,即使同属南方或北方,也有多种不同的方言,但中国的文字却始终统一,从甲骨文到现代简化汉字,虽然字体变化甚大,但始终有一条统一的发展线索。中国文字从未因为语言的不同和复杂性而失去它的统一性。文字的统一,无疑对中国社会各领域的统一,包括文化的统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统一、民族的融合以及文字的统一等多种因素,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统一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也必然反映在音乐文化中。中国传统音乐的统一性不仅体现在音乐观念的一体化上,而且体现在各种音乐形态之间的相互交融上。
中国古代音乐思想非常丰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假如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就会发现其中贯穿着儒道两家思想既对立又交融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以儒为主、儒道合流的音乐观念。这一传统观念最重要的特点,体现在音乐之本是什么的问题上。儒家的礼乐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音乐观念统一性的突出表现。儒家明确提出,音乐应该以礼为本,受礼的制约而成为礼乐,立足于治国;认为社会安定、国家兴旺、统治稳定、道德规范等都在于礼乐。这就是所谓礼乐治天下。礼乐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统一的文化要求。它不但要求社会各领域,包括经济、文化、道德、教育等的一体化,而且还要求它们从属于统一的社会政治。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本身的统一性,还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观念和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的统一性。正因为如此,被称为儒家音乐思想集大成的《乐记》出现不久,就被官方看作是长治久安的法宝而收入《礼记》、奉为经典,成为官方的音乐美学思想,统治了两千多年。
音乐中的各种形态,虽然不可能用一种统一的形态去替代其他,但中国音乐的各种表现形态显现出强烈的融合倾向。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包括《大雅》和《小雅》,“雅”原指贵族文化,《大雅》也都是贵族的乐歌,但在《小雅》中却参杂了一些民间歌谣。这个现象也正说明贵族音乐与民间音乐的融合性。宗教音乐与宫廷音乐的互补互通在中国历史上也屡见不鲜,其中最突出的要数唐代的宫廷音乐和道教音乐之间的相互融合。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在调式、旋律、结构、伴奏乐器、演奏方法等方面都与道教音乐的风格十分相似。据有些学者推测,这部乐曲是“明皇根据道教乐舞记谱或加工改编而成的”,并认为它具有“浓厚的道教背景和道教色彩”。唐代音乐中融合了道教音乐的风格内容,与唐明皇当时尊崇道教的主张有密切关系,但这也能说明中国传统音乐的不同乐种相互融合的趋势。
……
作者:王次炤 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5期(总第116期)
责任编辑:薛迎辉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