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理论探索>正文

远:中国文艺的逍遥时空(王子珺)

2025-07-0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王子珺 收藏

【内容摘要】 “远”本指空间与时间,在中国文艺与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时代的庄子将“远”作为精神自由的概念,通过精神的张力融合了时空距离,创造了人格自由的形象,其影响延伸到刘勰的“神思说”。六朝与唐宋诗学对于“远”的概念结合文艺构思进行了创拓,进一步将“远”的概念与“意中之远”相结合。宋代的画论则对远近距离进行了重新论述,创造了“三远法”,并对这一概念的精神张力进行了卓有建树的论述,使其升华到范畴的境地,影响到此后的文艺领域。“远”这一范畴所蕴含的审美自由精神,营构出中国文艺的逍遥时空,彰显出中国文艺不同于西方文艺的文化特质。

关 键 词】 远近 逍遥 神思 心灵 三远

(图片选自纪录片《中国》)

“远”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蕴含丰厚的话语与范畴,大抵是指空间距离,延伸到时间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与文艺话语中,空间之远往往与时间之远在特定的心灵活动中获得统一,并且由于心灵与精神的自由特性,“远”的概念生成无限的张力与逍遥属性,启发了文艺创作论,彰显出中国文艺的创造魅力,展现了中国文艺与美学的本质特征。如果用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来形容的话,这一概念范畴彰显出中国古代文艺的自由精神,它是一种精神自由的时空天地,超越了物理学意义上的空间概念,不仅在诗文创作中如此,而且在绘画艺术理论上也获得了卓越的成就。本文试图以中国古代关于“远”的概念为中心,梳理相关论述与发展脉络,以冀透过这一概念,彰显古代文艺观念的蕴含和风采,探讨其作为范畴的基本蕴含以及文明互鉴的特征。

一、逍遥——“远”的概念生发

“远”这一范畴鲜明地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地域观念与观察视野。中华民族生活在自成一体的生态环境中,东南濒临大海,西南则是崇山峻岭,北部是莽莽草原,西部是茫茫弋壁。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这里山林与平野错落有致,江河曲折蜿蜒,生民所见,远近高低各不相同。因此,空间距离感在生民意识中历来十分强烈,他们从周围与身边的事物中感受外界、仰观俯察、观物取象。这种周流乎外物,游观乎四方的行为方式,使其空间意识与时间意识十分强烈。《周易》上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这说明了远近观念和古人观察与认识事物的方式有直接关系。古人将身边的远近之物进行拟物取象,创造出八卦系列,依靠的是心灵智慧。这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拟作过程,也是古代文艺形成的初始状态。中国古代的文学与艺术深受观物取象的影响,这也证明了古人善于将时空的逍遥自由作为创造的前提。与此相适应,仰观俯察则成为古代士人进行文艺创作的常用视点。

古代中国人将空间观念与时间在心灵精神中加以会通,这与西方文化将远近作为空间的物理概念有所不同。在先秦典籍中,对于远近概念的讨论与主体精神相关联,彰显出中华文化的自由精神。《逍遥游》是庄子阐发精神自由与身处环境关系的一篇哲学论文,其中要旨乃是诠释了一个人生理念,鲲鹏与斥鷃由于受制于自身的局限,飞的距离不同,都是有待即有条件限制的,唯有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原因在于他是无待的,在庄子笔下,空间的远近是由主体精神自由所决定的,无待的条件乃是主体精神的张力。这一寓言故事彰显出中华文化与文艺的价值观念,将空间距离凝聚于主体心灵的舒放与视野之中,中国文艺无论是诗文创作还是造型艺术,受到这种空间观念与心灵精神的影响都是很深的。

……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论关键词研究的历史流变及其理论范式构建”(项目批准号:22ZD258)的阶段性成果。

*为方便电子阅读,已略去原文注释,如需完整版本,请查阅纸刊。


作者:王子珺 单位: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3期(总第114期)

责任编辑:王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2025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重点选题参考

2025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来稿须知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3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