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藉着丰富的艺术理论,其在时代更迭、社会与科技变革以及历代新思想、新生活方式的引领下,不断地自我调整,吐故纳新,形成行健不息的生命动图。本文以中国艺术有情论为观测点,在梳理与总结其传统面向及现代阐释路径的基础上,明了其于传统向现代前行中的承继与坚守、转化与新变,揭示其历史进程中的常变之理,并提出作为“共同发现的视界”,中国艺术有情论在新时代下适应与转化的新思维,以此见微知著,兼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创造性转化问题。
【关 键 词】 中国艺术有情论 传统面向 现代转化 艺术理论
引言
在中国古今艺术理论中,不乏以“情”观艺、谈“情”说艺之论,话题涉及艺术的哲思与审美、体验与构想、创作与表达、欣赏与批评等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艺术有情论的重要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是个复合概念,《说文解字》解“情”为“人之阴气有欲者”,《康熙字典》释“情”为“性之动也”“实也”。可见,情与欲、性、动相互关联。同时亦有七情、六情、五情、四情之说,如“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记•礼运》)、“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白虎通义•情性》)、“形影相吊,五情愧赧”,此皆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情。这些自然之情伴随着未发、已发的问题从而表现人的德性和人格。四情即四端之情,朱熹将四端与四情相联系,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蒙培元进一步解释“四端之情”,认为“孟子所说的‘端’,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原始性,二是道德性”。就原始性而言,这是一种未经思维训练与过滤的存在和本能;就道德性而言,孟子四端虽然不是从社会来源而言,但其自然的情感通过存养和扩充,成为人的德性能够形成的内在心理机能,是有道德意义的。整体来看,“情”的内涵是多义性的,其相关的表述词汇既有情实、情感、情性、性情,又有情欲、情理、天情、人情、物情等,对其意义的了解需要根据相关的语境。刘悦笛从情感哲学视角指出具有形上涵义之情性、形下意义的情实与上下联通作用的情感恰是三位一体,并分别从本质论、经验论、认识论的诸面形成三角架构的逻辑关系。中国的“情”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仅翻译成emotion抑或feeling,乃是不全面的,应当翻译为‘Qing’”。艺术文献中的情词除了上面所提的还有移情、才情、情趣、情景、神情、情境、同情、情调、情绪等,内容非常丰富。在此,融汇以往认知把艺中之“情”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弗学而能的生理情感以及基于生活与艺术训练的亲身感受体验,如“吴音之微而婉,易以移情而动魄也”(《鸾啸小品•叙曲》);二是具体的实情、实际事情以及情况、状态和情境,如“尽事物之情。并列能品之上”;三是哲学意义层面的情性或是性情、情理,如“琴者,禁也”“以之制身,育其情性”。在很多情况下,“情”的内涵又是诸层面意义的相互叠加。
从整体上看,中国艺术有情论的发展历程有高潮也有低谷。先秦时期,经历了“性情不离”(《庄子•马蹄》)原发生态的情论到情性相分下的以礼节情、诗乐导情;两汉时期在性善情恶、性阳情阴观念下追求文情理通和情志统一;魏晋时期在智慧兼深情、精神自由解放的追求中讲才情、重情味;唐代性情兼得,既有重性的兴寄、讽喻,又有言情之兴象、意境和诗味诸说,还有主张性情相应、调理性情者;宋代在“性公而明,情偏则暗”(《观物外篇》)、“性是体,情是用”等性情之辨中则有对“穷本知变,乐之情”(《乐记•乐情》)的认同及“约其情使合于中”的主张;明代崇情反理直面人欲,童心、性灵之论开启了真性情、重个性的重情思潮,有“畅人情”、推崇自然性情、本色、至情之说;清代戴震倡导理存于欲、以情契情,中国传统的艺术有情论达到顶峰,既有龚自珍宥情、尊情之论,又有《闲情偶寄》之“入情语”,更有《红楼梦》的“大旨谈情”。随着现代艺术学的发生,西方艺术情感思想的涌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艺领域掀起了主情思潮,在社会变革、培育新民、救亡图存的时代话语下肩负了一定的社会文化使命。80年代以来,思想解放下的中国艺术有情论进入多样化的探讨时期,在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等领域皆有开辟。可见,“情”论问题一直存在于中国艺术的历史进程中,是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基于宏观的视角探讨中国艺术有情论的传统面向和现代阐释路径,并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拓展讨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创造性转化的新思维。
一、中国艺术有情论的传统面向
中国传统艺术有情论内容庞杂丰富、论题众多,尤其是在非学科思维下的讨论更显得错杂交织,文献材料有“情”字处所论不尽相同。在此尝试从三个方面来归纳呈现。
……
作者:史爱兵 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5年第4期(总第115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