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奖:科学激励 沃野千里
编者按:十年来,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持续深化,文艺评奖对创作的引导作用越发鲜明,逐渐成为精品创作、繁荣文艺事业的有力推手。同时,文艺评奖尚有继续优化的空间。比如:文艺评奖如何发挥好引导作用,更好地推动创作生产、提高艺术水准?文艺评奖如何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作品评价体系,增强权威性、公信力?文艺评奖如何更好地规避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等弊端,如何解决作品功利化、同质化、评奖后束之高阁等问题?为推动研究这些问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策划“艺见”专题,特邀文艺评论家围绕“切实发挥文艺评奖作用”撰写评论文章,理论与实际结合,深入剖析文艺评奖应遵循的规律,为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提供借鉴,推动文艺创作迈向新的高峰。本期“艺见”刊发七篇文章,以飨读者。
“三改”让评奖工作更加出彩
——第十届中国戏剧奖评奖举措与效果
陈涌泉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宣部、中国文联关于文艺创作评奖汇演机制专项工作具体部署,近日,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戏剧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6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评奖工作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从“改变、改进、改革”三个层面持续发力,端正导向、勇于纠偏,强调尊重艺术规律、回归戏剧本体,将“人民性”贯穿评奖活动始终。活动创下多个“首次”:中国戏剧梅花奖(以下简称梅花奖)首次开辟民营剧团直接申报通道,推出了获奖演员鲍陈热;首次有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演员李敏获奖;该奖项创办40余年来首次在上海举办,首次举办多场戏剧导赏与城市快闪活动;曹禺戏剧文学奖(以下简称曹禺奖)首次开辟个人申报通道;首次有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剧作家申报并有澳门剧作家李宇樑(话剧《捉迷藏》)获奖、台湾剧作家李宗熹(话剧《寻味》)获得提名。活动获得业界普遍肯定、观众广泛赞誉。
梅花奖奖盘
深化改革,优化评奖机制,推动出人出戏
本届中国戏剧奖深化评奖机制改革,在畅通申报通道、维护公平公正、协调全面发展、强化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多维突破。
一是拓宽申报渠道,梅花奖首次开辟民营剧团申报通道,曹禺奖首次开辟个人申报通道。民营戏剧是中国戏剧金字塔的基座,然而民营剧团长期以来在国家级评奖中难觅身影。以往梅花奖申报虽也鼓励民营剧团通过各地剧协进行申报,但因存在机制壁垒与资源倾斜等问题导致各地民营剧团的申报、选拔较为困难。此次梅花奖为民营剧团打开直接申报通道,由中国剧协民营戏剧工作委员会作为申报主体,保证了民营剧团的申报名额,技艺精湛的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演员鲍陈热因此脱颖而出。台州乱弹是稀有剧种,剧团曾因经营困难停演近30年,新成立的剧团在“民办公助”模式下扎根市场、锐意进取、重获新生。参赛当天,来自全国民营院团的院团长们将鲜花摆满了大厅和剧场前的广场,大家纷纷为这项改革点赞,现场群情振奋。本次改革力推民营剧团与稀有剧种从行业边缘走进大众视野,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注入鲜活蓬勃的社会力量。本届曹禺奖则打通个人申报渠道,投稿得到3位同类别曹禺奖获奖剧作家联名推荐,即可获得参评资格。本届收到个人投稿7部,并有2部获得提名。
《台州乱弹折子戏专场》(主演:鲍陈热)
二是以艺术水平为根本标尺,排除一切非艺术因素干扰,切实维护公正公平。本次评奖,我们加强、完善评委库建设,严格执行评委轮换、回避制度,评委名单在《中国戏剧》《剧本》杂志予以刊登,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在评奖过程中,严格坚持艺术标准,不看地域、剧种、院团、年龄、流量等因素,不照顾任何相关方的利益,坚决排除非艺术因素的干扰,充分体现了主办方维护奖项公正公平的决心。
三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未曾获奖的地域、剧种的演员、作者参评。在坚持艺术标准的基础上,本届梅花奖有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秦剧团的演员李敏获奖,填补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该奖项的历史性空白。本届舞剧演员朱洁静获奖,这是时隔27年后再次有舞剧演员荣获梅花奖,也在舞剧界引起积极反响。曹禺奖首次有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剧作家申报,来自澳门的话剧剧本《捉迷藏》获奖,并有台湾(与大陆作者合作)的话剧剧本《寻味》获提名,实现了港澳台地区曹禺奖“零”的突破。
秦腔《焚香记》(主演:李敏)
四是重视对戏剧演员、编剧人才梯队的建设,尤其鼓励青年演员、作者申报。在本届梅花奖获奖演员中,35岁以下获奖者有2人,还有7名获奖演员都是从中国剧协举办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艺苑撷英”“新时代戏剧英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培养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青年演员。本届曹禺奖报送通知也特别提出“建议报送单位在规定名额中考虑一部45周岁(含)以下作者的剧本”,共收到45周岁以下青年作者来稿17部,其中8部进入终评,2部获得提名。
正本清源,尊重艺术规律,践行戏剧为民
相比以往,本届终评剧目(剧本)的遴选工作作出重大改进,推动戏剧领域激浊扬清、回归正道。
一是重构“主旋律”:从单一叙事到百花齐放。倡导“一切表现真善美的作品都是主旋律”,充分体现戏剧题材、样式丰富性,力求全面展示戏剧艺术的多元魅力。本届梅花奖的入选剧目涵盖了11个戏曲剧种和话剧、舞剧等不同戏剧门类。戏曲作品也充分体现了“三并举”原则,既有整理改编传统戏,也有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
二是遏制“大制作”:从奢华舞美回归戏剧本体。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源自其历经千年沉淀的内核根基——以一剧之本为基础,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中华美学为特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行业内出现盲目追求舞美大制作、堆砌声光电、泛剧种化、风格雷同等顽瘴痼疾,导致审美迷失,造成大量浪费。有鉴于此,本届梅花奖在剧目遴选中明确将“坚守戏剧本体”作为准绳,对舞台过度奢华倾向进行纠偏,追求空灵、凝练、简约的写意美学,让表演艺术回归成为舞台中心,因而最能展现演员艺术功底的整理改编传统戏在本届评奖中大放异彩。
三是打破“唯奖项论”:从“为评奖而创作”到“十年磨一戏”。为扭转“为评奖而创作”的功利化倾向,避免作品评奖后便束之高阁,本届梅花奖在参评剧目的申报上特别鼓励多为观众演出,鼓励“十年磨一戏”,明确剧目须兼具艺术价值与市场生命力,真正能“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这一规则变化,推动演员踊跃报送深受观众喜爱、常演常新的保留剧目。终评剧目中,且不说众多戏曲演出数百上千场,舞剧《朱鹮》11年演出400余场,足迹遍布世界多个国家;话剧《四世同堂》15年演出400多场,巡演70余座城市,都是观众百看不厌的作品。这也突出反映在演出票房上,本次梅花奖采取30%公益票价、70%市场票价相结合的售票方式(70%市场票房返还给剧团),平均上座率高达95%。
四是坚持“艺术为民”:从领奖台走向人民大众。本届梅花奖将人民性贯穿活动全过程,除了剧目深受观众欢迎外,评奖结果亦与大众选择深度契合。终评期间,主办方还特别举办了30场艺术导赏活动与17场剧目媒体见面会,让观众深入领略不同剧种的别样韵味。梅花奖颁奖后,获奖演员延续“上奖台、下基层”的优良传统,举办“梅花进基层”惠民演出,受到观众热烈追捧。此外,在终评前,还举办了三场“梅花绽放在上海”快闪活动,探索文旅商融合的新模式,形成了全城开花、处处有戏的生动局面。
除评奖外,本次活动还提倡“讲真话、说实话”,及时召开以“重视一剧之本,突出表演中心”为主题的座谈会,以研讨助推创作。座谈会既是给获奖者加油鼓劲,勉励他们从“高原”迈向“高峰”,继续向艺术大家迈进,更是希望直面行业堵点、难点、痛点,聚焦制约“高峰”之作涌现的症结要害,进而树立正确导向,助推中国戏剧高质量发展。
本届中国戏剧奖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中央媒体平台进行报道,相关新闻全网阅读量超2亿次;活动直播与视频的浏览量达5000多万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亿次。本次评奖活动是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以改革思维破解戏剧行业发展瓶颈的一次生动实践,为文艺创作评奖汇演机制改革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7月4日第6/7版;文中图片来源于“中国戏剧杂志”“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签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蔡明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