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见>正文

不见硝烟的阵地,何以守护现代中国(卢蓉)

2025-11-0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卢蓉 收藏

以史为鉴 筑牢阵地

近期,电视剧《阵地》引发广泛关注。该剧以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展现了文艺作为抗战“阵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正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重温该剧所讲述的“文化抗战”历史,对于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史为鉴、把握方向,观照现实题材、弘扬时代精神,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策划“艺见”专题(点击查看),特邀文艺评论家撰写系列评论文章,对其思想内涵进行深刻解读,以飨读者。

不见硝烟的阵地,何以守护现代中国

卢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在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知识文人的身影不曾缺席。《东方战场》展现过高校师生冒着炮火从水路抢运书籍和学校物资;亡国论四起,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鼓舞全党全民凝聚意志;爱国人士组织抗战歌咏大游行,印刷厂印下轰炸前最后一期报纸……抗日救亡影像从未离开过中国荧屏,而近期播出的电视剧《阵地》再次提供了新的视角。

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是仍在跳动的脉搏

《阵地》第一次聚焦“文化抗战”主题及文化人群像塑造。讲述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爱国知识群体在桂林坚守文化抗战主阵地。以夏衍、郭沫若为首,田汉、巴金、茅盾、叶圣陶、柳亚子等20多位核心历史人物通过大量文化活动开展激情澎湃的抗日宣传和社会动员,他们化笔墨为刀枪,筑起中国人的“精神长城”。除了少数虚构,出场近二百名角色均为历史真实人物,民族救亡运动在不见硝烟的文化战场与烽火前线同频共振。

在党中央文艺方针指引下,《救亡日报》《文艺阵地》《文化生活》持续出版;新安旅行团、新华学校、新中国剧社相继诞生;现实主义话剧《一年间》《秋声赋》成功公演;桂剧《梁红玉》改革创新;茅盾写就民族叙事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中国最早的戏剧展声势浩大……众多珍贵的历史时刻一一呈现。桂林成为“文化抗战堡垒”,奏响了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时代强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除了高唱战歌,诗句将哑然无声”——这是诗人臧克家在民族存亡时刻,写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抉择。战争形势的严峻,外加国民党的文化管控和封杀,《阵地》中的文化人选择以笔为枪,化舞台为战场,用笔墨甚至生命担起了家国重担。主人公夏衍在中共中央安排下主编《救亡日报》,投身文化抗战组织工作,虽九死而不悔。田汉听闻前线军队无增援,带领“文化界抗日工作队”举旗奔赴。音乐家张曙等人一路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4个宣传队和1个孩子剧团,用歌声点燃万千中国人心中的抗日烽火。教育家陶行知创造性发起了国难教育和战时教育运动,他开创的新安旅行团从1935年到抗战胜利,行程5万里,足迹遍布全国16个省市,在中国教育史和社会运动史上写下极为光辉的一页。

危难兴邦,殷忧启圣

《阵地》讲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而是民族精神的锻造史。当爱国志士投身于时代与现实的洪流,战火的洗礼让他们认清了文学对历史与时代的责任,哪怕艰苦卓绝,依然爆发出空前的创造力。

郭沫若十天写出剧本《屈原》;冼星海六天完成《黄河大合唱》;田汉在抗战时期创作作品140多部。张曙与冼星海等人组织抗战歌咏游行,声势与影响史无前例。巴金出版《雾·雨·电》;贫病交加的王鲁彦在难民收容所里写下《故乡的杨梅》……这一时期的抗战文艺,蒸腾的思想感情,舍生取义的家国之爱,以及与时代脉搏共振的力量已成为中国文艺重要的精神源泉,在文化启蒙、思想洗礼、精神冶炼上都在告诉世界什么是“中国”。

价值灯塔的回响

风云激荡的文化抗战,也深化了中国现代文艺确立自身艺术价值与捍卫民族利益的求索之路。回溯并重新阐释这段历史,拓展中国文艺精神的实践内涵与当代价值,是《阵地》这部剧在今天更重要的意义所在。

故事让我们看到,抗战文艺自诞生之时,就在内外部力量的交织与博弈中砥砺自我,确立方向。它的发展历程始终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血脉相连。田汉等人的新戏剧运动将现实主义与家国情怀交融,铸造出中国“戏剧之魂”;周立波、艾芜亲历战场,《战地日记》记录下民族精神的脊梁;聂耳等人推动的新音乐运动开辟了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主脉;当郭沫若在废墟上喊出“文化不亡,民族不灭”,千万人的奔赴便是文化火种不灭的生动证明。

文化抗战的历史经验,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能够跨越时代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根脉。它在民族危亡之际守护价值、凝聚意志,构筑文明自觉的思想防线。今日,中国文艺置身数字革新与全球文化格局重构的新局面,需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民族复兴的文化动能,巩固文化主体性,掌握价值话语权。民族复兴不仅依赖经济科技,同时需要文化引领与精神支撑。坚守文化主体,传承优秀传统,创新表达,使中国文艺在国际舞台自信发声,在文明互鉴中贡献独特思想与价值,让文化的守正创新成为民族复兴进程中恒久的内生动力。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杨静媛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见专栏

笔底烽火照山河——一名文化从业者眼中的《阵地》(田水泉)

《阵地》:凸显文化抗战与精神坚守的力量(赵卫防)

艺见|文化抗战的影像之光——评电视剧《阵地》(张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