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评协动态>正文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文艺评论家代表专题笔谈(二)

2025-09-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编者按:为传承弘扬抗战精神,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近日组织主席团成员和协会秘书处负责同志开展“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艺评论力量”专题笔谈。大家在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收看纪念大会及文艺晚会的基础上,结合文艺和文艺评论工作实际,深入思考,撰写学习体会。继9月8日推出第一期笔谈成果后点击查看,现推出第二期。

影像唤醒现代中国的历史自觉

毛尖 中国评协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九三阅兵,东风、巨浪、惊雷连续亮相,不仅是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堤坝式表达,更是对艰苦卓绝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一次里程碑式纪念。

今年,中国屏幕上亮相了大量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正在热播的《归队》还罕见地表达了中苏联合抗日的历史,《生万物》表现了人民战争的民间发生,《南京照相馆》则用小人物在黑暗时代的生死痛陈了日本军国主义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历史。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回首我们的影像抗战史,从三四十年代的《八百壮士》《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共和国成立后的大批表现抗战的电影如《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到近年的《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远征军》等影视剧,中国影视人用光影追溯历史,缅怀先烈,既重申了中国人不屈的岁月意志,也和世界电影人一起,表达了用镜头守护生命和主权的能力。

中国人抗日,用血肉之躯,扛起民族独立与文明尊严的旗帜。抗日影像,是山河破碎中锻出的钢,亦是亿万苍生心底不灭的火。影像动员全民,凝铸同仇敌忾之魂,唤醒现代中国的历史自觉。因此,抗战既是救亡,也是开新,为东方世界树起反殖民与反法西斯的灯塔。铭其牺牲,守其初心,使山河无恙,世界平安。

中华雍容文化气度的精到彰显

胡智锋 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纪念大会不仅充分表达了我们对于80年前那场伟大战争胜利的庆贺,对于那些参与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的礼赞;还充分展示了中国新时代军事科技的空前创新性成果,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造就的独立自主而又丰富多样的新面貌新格局。这些当然已经在全世界产生了轰动效应,充分显示了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的强大实力与卓越成就。更令人感到骄傲自豪的还有透过军事、外交成就背后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呈现,这主要体现在纪念大会的中华雍容文化气度的精到彰显上。

一是经典音乐作品的全新演绎与表达。从悲愤沉郁的《松花江上》,到高昂抒展的《在太行山上》,从坚韧激越的《保卫黄河》,到自信自豪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展现出中华民族内在的丰富而多彩、宽宏而博大的精神世界。

二是阅兵仪式中的特别设计与安排。首次亮相天安门广场的新兵种方队如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等令人新奇,各种新的武器装备令人震撼,千余人组成的军乐团现场演奏音乐更是前所未有的阵仗,每一个游行方阵整齐的步伐、挺拔的身姿构筑的壮观场面,对于中华雍容文化气度的彰显真是无与伦比,精致完美!

由衷为这次极其成功的纪念大会点赞!

为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贡献文艺评论力量

贾振鑫 中国评协副主席,聊城大学曲艺艺术研究所所长

9月3日,天安门城楼前的长安大街上,广大官兵步履铿锵、呼号响亮,装载高科技武器的战车身姿伟岸,翱翔在蓝天的先进战机身影矫捷,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激荡着14亿中国人的心弦。昭示着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中华民族正在用实力宣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心与决心。

传承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人民提供精神的鼓舞与前进的力量,助力势不可挡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守护人类的和平发展,是历史赋予文艺评论的光荣使命。广大文艺评论家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强理论学习与社会调研,深化对伟大抗战精神内涵的理论认识,提升相应实践水平,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于世界人民的杰出贡献,更要高度认识中国人民“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的庄严使命。同时,文艺评论家应深扎生活,细致考察、挖掘抗战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深度提炼伟大抗战精神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时代内涵。

如此,文艺评论家才能全面诠释抗战题材代表性文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有效引导抗战题材文艺创作,从而用伟大的抗战精神引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抗战精神与摄影的文化使命

唐东平 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九三阅兵,举世瞩目。列装方队,威武严整。“北斗”指路,“东风”护航。大国重器,震撼登场。实力,底气,决心,担当,一切敞敞亮亮,坦坦荡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历历昭告,正气浩然,荡气回肠。

回想当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强敌,誓死与侵略者血战到底。14年抗战,4万万同胞伤亡3500万,中华儿女以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我们民族钢铁般的长城,凝聚成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御侮的抗战精神。

记录与呈现历史景象,是摄影的文化使命。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摄影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用镜头记录下了一幕幕进入历史记忆的真实战争场景。时至今日,摄影在呈现主流价值观,保存文化历史遗产,维护集体记忆与历史叙事方面一直都在发挥着文字书写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而如今全新的数字技术正在不断地重构与强化人类记忆的感知方式,由AI赋能的影像文献将作为历史文化最为生动的载体,必将促使个体在进入集体记忆历史语境的深层链接之中,获得更为强烈与丰满的情感联结。而抗战精神,也将在这样的联结里获得更为真切的传承与弘扬。

文艺工作者是讴歌者也是参与者

彭锋 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9月3日上午我现场观礼阅兵,晚上电视收看文艺晚会,突出的印象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军事实力过硬,文艺创作出新,青年朝气蓬勃。

作为一名文艺理论研究者和文艺评论工作者,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国文艺理论原创性仍显不足,有些习惯于照搬西方现代理论,有些是翻版中国传统理论,较少有基于文艺实践现实的理论创新。现在的理论研究者已经具备理论创新的各种条件,缺乏的是联系实际的通道。文艺评论的重要性由此突显出来了。

文艺评论是沟通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桥梁。优秀的文艺评论既可以为文艺理论的创新提供源头活水,又可以为文艺实践的繁荣提供方向引导。与阅兵仪式体现出来的力量相比,与文艺晚会体现出来的创新相比,今天的文艺评论显得有些反应滞后和声音微弱。我本人深受这次纪念大会的鼓舞。与抗战相比,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面临的困难要小得多。只要能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就会迎来文艺理论创新和文艺评论繁荣,进而迎来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军事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文化艺术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是相辅相成的,既可以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可以有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文艺工作变得愈加重要,不仅可以直接创造美好生活,而且可以间接推动科技创新;文艺工作者不仅是讴歌者,而且是参与者。

抗战题材创作要遵循文艺基本规律

谢有顺 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曲人类意志的悲歌,其铮铮铁骨、不畏生死的精神如何才能被铭记、被传扬,文艺作品的意义不容忽视。我爷爷也参加过抗日战争,他后来回忆,当年他们上战场就意味着去死,但大家都认为,一个家族有人可以“死国”,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抗战时期有很多这种感人的故事、伟大的形象。

抗战题材写了很多了,怎样才能写得更好?关键的还是要遵循文艺的基本规律,将各类人与事返回到生活场景里、返回到人性的谱系里来写。战士也是人,战争世界也是人性的世界,只有从艺术的规律出发,才能写出人的真实状况,才能复现一个有人性气息的历史段落。任性的编造并不能真正弘扬抗战精神,文学家、艺术家还是要做一些案头工作,多一些实证精神,才能真正还原、创造出更多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

这里讲的实证精神,不单是指材料考证,还有一种比材料考证更难的东西,我称之为人性的考证。人性的考证就是要去理解、体会人性的复杂面相,还原一种人之为人的基本感受,温暖的,坚定的,矛盾的,痛苦的,挣扎的,徘徊的,它们如何交织在一个人身上?

抗战文艺要打动人心,基础就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让读者有代入感,并且内心产生认同感。比如,当年很多有为青年都奔赴抗战前线,甚至放弃城市的好生活,到一个既穷又偏远的地方去抗日,假若没有理想、信念以及内心的征服,有可能吗?但去了之后可能也有困惑、迷茫,但很快就战胜自己、脱胎换骨了,这就是复杂人性的真实表现。

多一些作品写出这种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中国人的精神和形象就能更好地挺立起来。

用抗战精神引领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

薛晋文 中国评协副主席,吕梁学院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回顾了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赞美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强调了铭记历史的当代价值。

文艺评论工作者今后应从三个方面用抗战精神引领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

首先,文艺评论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用正确的历史观讲好抗战故事,用先进的历史观传播抗战史实,增强中国人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增强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和一切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坚决斗争,针对抗日“神剧”坚决进行系统批评。

其次,文艺评论要引领抗战文艺创作。抗战文艺是传递抗战精神的主要载体,文艺评论应在抗战故事、抗战主题、抗战人物创作方面切实发挥引领作用,用高质量的抗战文艺传播高质量的抗战思想,依托优秀作品筑牢全社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根基,以本固而邦兴的站位加强培根铸魂和固本培元工作,培养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再次,文艺评论要把握“两个大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文艺评论既要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凝心聚力,激发中国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昂扬斗志,激发中国人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又要用文艺的方式讲好人类珍爱和平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用文艺的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高扬正义旗帜 弘扬抗战精神

袁正领 中国评协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

能战方能言和,这是维护正义与和平的铁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盛大的阅兵式,引起国际国内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论断。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纪念活动重在提醒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全人类应共同做出努力,珍惜和平,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这既需要共同的认知,又需要共同的意志和力量。高举正义旗帜,弘扬抗战精神,仍是历史回响、时代之需。

弘扬抗战精神,增强战斗意志,维护人类正义,文艺责无旁贷。新时代的文艺,应像《正义必胜》文艺晚会一样,以创新的艺术手法,生动呈现如火烈烈的抗战历史场景,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有效弘扬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伟大精神;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胸怀“国之大者”,深入全国人民为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的实践现场,生动反映“场景里的新时代”,激发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强大精神力量;应以“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远视角和大爱情怀,融入艺术创作实践,有效提升作品立意、呈现各国人民共同的审美诉求,激发人们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正义与和平的强大精神力量。

烽火长歌八十载,山河犹带英雄气

杨晓雪 中国评协副秘书长,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9月3日,当《松花江上》低沉的旋律在天安门广场响起,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穿过岁月长河扑面而来,唤起了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此次纪念活动的举办,让无数人感叹“后劲太大了”,而这其中,文艺无疑让这种“后劲”有了更为具象的载体和持久的力量。

阅兵式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荡气回肠,战旗在《钢铁洪流进行曲》中迎风猎猎。80载过去,大刀、长矛已经换成了今天令人目不暇接、让“军迷”秒变“军盲”的高科技装备,但不变的是民族精神的巍巍长城始终屹立,经典的旋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求索、奋斗与复兴,成为了集体记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华社摄影师拍摄的阅兵式照片在网上刷屏,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那一张张青春的面孔在镜头里无比鲜活、生动,不需要猎奇的视角、不需要肃杀的滤镜,“自家孩子就得自己来拍”,最美的题材就在面前,因为情感的交融,照片有了温度、有了生命力。

文艺晚会上,“90后”“00后”创作者们将自己置身于历史的情境之中,以专业的呈现、创新的表达,诉说峥嵘岁月、再现真实过往,他们眼里有光芒,在作品中倾注了炙热的情感,充分展现出年轻文艺工作者们对理想信仰、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接续传递。

“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正是这一份真诚,拥有了震撼心灵、砥砺奋进的力量。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编辑:唐晓


延伸阅读: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文艺评论家代表专题笔谈(一)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访谈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