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清晨的天安门广场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摄
编者按:为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大力推动评创结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策划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和文艺晚会访谈录(简称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访谈录),由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策划设计部副部长、广场活动部副部长肖向荣,文艺晚会《正义必胜》音乐总监杨帆,《正义必胜》视觉总监任冬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彭锋进行了采访。参与纪念活动主创的艺术家们有哪些创意构想?这些创意构想是如何付诸实现的?评论家对此有何评价?让我们一起从访谈录中寻找答案吧!
纪念大会现场放飞和平鸽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对话纪念大会广场活动部副部长肖向荣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这次纪念大会,和您以往执导的国庆庆典或重大活动相比,有哪些不同?
肖向荣:这次大会不同于以庆祝为主题的活动,与我曾经担任总导演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群众游行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以“纪念”为核心,既面向国内的民族记忆,也具有鲜明的国际视野。筹划过程中,我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它是一场具有国际意义的纪念仪式,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第二,它是一场“纪念”,而不是“庆典”,必须把握住其中情感和功能的差别;第三,在艺术表达上进行创新,我称之为“经典再造”,即让历史作品在新的舞台语境中焕发出现代的感染力。
从国际维度来看,抗日战争既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东方主战场,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为二战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这段历史决定了,我们的纪念不仅是国家的自我回望,更是与国际社会共同的记忆。因此,我在策划中自觉超越单一的国内视角,把“纪念”放在全世界的坐标之中。大会邀请了多国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友人代表,他们的到来不仅是外交上的交流,更是在庄重氛围中共同铭记历史的体现。正是这种国际参与,让抗战历史被放置在全人类的记忆空间里,实现了跨越国界的共鸣。
这次大会的“纪念”定位,也决定了它与“庆典”的差别。庆典强调的是欢乐与热烈,纪念则蕴含着庄严与铭记。我们希望通过国家仪式,把个体的记忆与情感转化为群体性的认同。纪念的目的,是让历史成为当下的镜鉴,让记忆成为面向未来的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和合唱团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在艺术呈现上,您提到“经典再造”,能否具体谈谈这一创意是如何在舞台上实现的?
肖向荣:纪念活动如果只是复现历史,容易陷入机械化。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实现创新,是这次构思的最大挑战。我的答案是“经典再造”,让历史与当代跨时空对话。
在3日上午的暖场环节,我们选择了《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四首歌曲。它们分别代表抗战的重要阶段和精神内涵:从九一八事变的苦难开端,到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再到全民抗战的怒吼,最后到胜利与新生的真理之歌。虽然暖场只有短短八分钟,但每一首歌都经过反复推敲。《在太行山上》采用了铜管乐,当“红日照遍了东方”的旋律响起时,老兵和年轻观众听到这些旋律都热泪盈眶,经典音乐跨越时间,引发共鸣,让一首歌成为了叙事,唤醒了民族的历史记忆。
“经典再造”不是怀旧,而是创造。它要求纪念活动既要尊重历史,也要回应当下的精神需求。历史的旋律和符号,只有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被重新激活,才能焕发真正的感染力。这种创新,不是形式上的新奇,而是精神上的再生。
歌曲《无名者勋章》
对话文艺晚会《正义必胜》音乐总监杨帆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您能否谈谈这次晚会在音乐与声音设计上的总体思路和创新?
杨帆:整场晚会我们在音乐创作上始终坚持“剧”的整体概念,把音乐放在叙事结构里思考。音乐不仅是伴奏,而且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我们希望它既有史诗般的气质,又能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情感曲线。
在具体实践中,我特别强调三个创新方向:
一是声音设计上的多样性与沉浸感。我们突破了传统晚会单纯依赖音乐伴奏的模式,把人物对白、环境音效、广播声等声音元素纳入整体设计。比如在《永远的番号》和《不朽的旋律》中,通过声场定位和混响处理,创造出时空交错的效果,让不同时空的人物仿佛在对话,观众可以“听见”历史现场。这种处理让舞台超越了表演本身,带来一种沉浸式体验。
二是音乐语言上的年轻化与时代性。我们希望年轻观众能在音乐中找到共鸣,因此在编曲和配器上做了许多尝试。比如,我们借鉴了影视音乐的表现手法,把电子鼓组、合成器音色与传统交响乐编制结合起来,在战争场景的音乐里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氛围。这样既保留了厚重感,又增加了时代气息,更容易让90后、00后观众代入。
三是创作推出原创作品。这次晚会有三首原创歌曲:《无名者勋章》《势不可挡》和《命运与共》。我作曲的《无名者勋章》献给那些长眠于祖国山河的无名英雄,希望用音乐花束去表达敬意。王丹红老师作曲的《势不可挡》表达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气象,传递出文化自信与蓬勃力量。赵麟老师作曲的《命运与共》作为压轴,融合芭蕾、童声、美声与流行唱法,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旋律朗朗上口,最终为整场晚会画上了圆满句号。
这些创新背后,也离不开高水平的录制团队。本次录音采用高采样率深度分轨录制,邀请了来自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央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乐团、北京交响乐团等乐团的一流演奏家参与。后期混音团队也在人民大会堂反复调试,确保音乐在现场拥有最佳的空间感与感染力。
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在您看来,这些音乐与声音处理在主题表达和观众体验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杨帆:我们希望音乐和声音不仅仅是听觉的享受,还是观众理解主题、进入情境的桥梁。音乐的任务,是把14年抗战的恢弘历史和那些动人的个体瞬间串联起来,让观众在不同的情感起伏中,感受到纪念的厚重与未来的希望。
在这次创作中,我们把“声音”的概念进一步拓展。音乐和对白、肢体动作、环境音效共同构建成一个“声音剧场”,观众不只是“听歌”,而是通过声音完成一次历史的回望与心灵的震撼。例如,《永远的番号》就超越了舞蹈或戏剧的形式,呈现出电影般的沉浸体验。演员台词、动作音效、背景音乐都经过精密设计和反复调试,才达到这种效果。
通过声音叙事手法,晚会成功实现了历史与现实、个体与集体、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声音在这里不仅是背景,更是舞台的延伸,是情感的内核。观众在聆听中“看见”历史,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它让抗战精神在当代语境下获得了新的表达,也让纪念的意义变得更加深刻和生动。
真正的“铭记”,不是把往事封存在纪念日里,而是让历史精神转化为当下的创造力与公共情感。白天的天安门广场与傍晚的人民大会堂,在庄严与抒情之间形成了清晰的时空呼应。前者立起国家记忆的坐标,后者以文艺叙事将情感推至深处。当天安门的庄重礼仪与大会堂的艺术光影汇聚为一个完整的历史叙事场,记忆被再次激活并抵达每一个人,在熟悉的旋律里听见信念,在年轻的面孔上看见传承。让历史继续发声、让和平持续发光,正是这次纪念给予我们的共同答案。
情境歌舞《血染的白桦林》
对话文艺晚会《正义必胜》视觉总监任冬生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在国家的史诗叙事当中,舞台形象如何建立?
任冬生:八十载岁月峥嵘,要将一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晚会,铸成一座凝聚国家记忆与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丰碑,视觉的核心命题便是:如何将这座无形的丰碑,转化为可感、可知、可震撼人心的舞台形象,使之成为一部立体的、流动的、激荡人心的国家史诗。
我们超越了技术的堆砌,致力于构建一个高度凝练、富于象征的视觉场域。灯光、舞美、多媒体、服装、音响乃至机械运动在此协同呼吸,其终极目的,是唤起观众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与历史通感。我们力图创造的并非一个“场景”,而是一个能让人瞬间“回到”历史现场并进行深刻反思的“精神之境”。我们致力于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之间找到平衡,既传递民族历史厚重的形象,又承载新时代的精神面貌。
例如,在舞美设计方面,舞美不再仅是背景,而是成为叙事本身。舞台整体结构呈现出强烈的梯次纵深与动态变化,构建出一个多维、流动、充满戏剧张力的表演场域。整体造型以城砖垒砌为意象,浅灰色调既呼应历史厚重感,也成为投影的理想介质。在灯光设计方面,整台演出以戏剧光效为基调,提取“红旗”“抗争”“牺牲”“信念”等精神符号,转化为光的语汇,用炽热的红光与冷调逆光交织,既象征热血与信仰,又勾勒出英雄群体的坚毅轮廓;用渐次铺开的暖金色调与精准定点光,在表现胜利与和平的同时,又传递出庄严与希望。通过极具象征意义的光影结构,塑造出如油画般浓烈而又充满张力的视觉氛围。在服装设计方面,面对历史题材,严谨的考据是设计的根基,我们从博物馆陈列服装的经纬脉络、从历史影像的模糊轮廓,去捕捉那个时代独有的服饰语言与精神气质,但又绝非简单的衣冠复原。因为,最终设计的不是“衣”,而是“人”;诠释的不是“故纸堆”,而是一种“精神”。这就需要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大胆提炼、夸张、重构甚至隐喻,这一切的“艺术加工”,旨在让历史人物更加鲜活,让历史精神更加可感,让跨越历史的情感与当代观众共鸣。在道具设计方面,按功能分为场景陈设、角色手持、特殊表演等类别,在设计中尤为注重历史考据与实用性的平衡。为严格贴合历史背景,文旅部也组织了多名专家对道具样式、材质与使用方式进行全面考证与审定,力求每一处细节准确可信。
情境表演《窑洞与战壕》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新的技术如何催生新的舞台语言,从而形成与以往不同的创作维度?
任冬生:与以往纪念演出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次我们与历史的对话方式。我们运用全域投影、数控机械等前沿技术,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获得一种全新的叙事能力:一种能打破物理时空限制、更具沉浸感与动态变化的当代舞台语法。这让我们超越了历史的“再现”,实现了当下的“解读”与“对话”,形成史诗化的全景叙事语言。这是一次新的舞台语言的远征,亦是一次精神的溯回。
例如,舞台通过机械装置与轨道平台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地面与空中区域的联动转换,由36台投影机构成的mapping矩阵,覆盖了整个舞台表演空间,配合舞台后区的LED屏幕,以及若干组可移动冰屏共同形成了一套灵活多变、调度流畅的表演空间。通过机械、投影、屏幕与结构的高度协同,构建出适应不同情境、富于情感冲击力的舞台新语言,极大丰富了表演的空间叙事能力和情感层次。又如,在灯光技术实现上,本次晚会全部采用国产LED灯具,历经多家品牌严格测试,最终优选6种型号,确保光质、色彩与响应达到最佳状态。再如,在音响设计方面,整套系统共使用130余支音箱,其中包括64支大型主扩声音箱与32支环绕效果音箱,部分音箱嵌入舞台台阶结构内部,在保证声场均匀覆盖的同时,确保视觉画面的纯净与完整。运用声像定位技术,通过点、线、面多层次音响布局,将炸点、人声、环境音效分离处理,实现“所见即所听”的沉浸效果。
舞蹈《乘风》
对话文艺评论界观礼代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包括您任教的北京大学在内,多所首都高校为纪念活动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作为文艺评论界的观礼代表,谈谈您的感想?
彭锋: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尤其是上午亲历纪念大会,目睹我国在军事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我深切体会到《正义必胜》这场晚会不论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师生还是观众而言,都是一堂绝佳的思政课。现在学校里某些思政课的效果不是太好,原因在于它们缺少感染力。就像荀子所说的那样,“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这台晚会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仿佛将观众带入了历史现场,这种类似于亲历其中的体验,将历史和先烈铭刻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
情境演唱《不朽的旋律》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谈谈您对《正义必胜》这场文艺晚会的总体评价?
彭锋:这次晚会时间不长,内容丰富,非常紧凑,看了让人热血沸腾。
首先,晚会的主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点明了这次纪念活动的目的。举行这次纪念活动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者,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我国军民直接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我们始终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和发展是数千万英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发展军事,目的是保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而不是对外扩张,更不是对外侵略。正因为中国人民曾经饱受被侵略的痛苦,我们才更加珍爱和平。这次纪念活动和文艺晚会还向世界人民发出了这样的讯息: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人民的幸事。晚会上安排的《小路》《红河谷》《啊,朋友再见》等外国歌曲恰到好处,显示了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并肩战斗。歌舞《命运与共》很好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个场景中芭蕾舞的演绎非常适合,诠释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人类文明进入信息化时代之际,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大,只有世界人民通力合作,才能迎来人类共同的福祉。
其次,晚会采取音乐、舞蹈和情境戏剧的形式,很好地诠释了晚会的主题。音乐和舞蹈具有很强的情感表现力,而戏剧在表达冲突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场残酷抗日战争,将中国人民卷入前所未有的冲突之中,戏剧在表达这些冲突时的优势体现出来了。如果没有戏剧,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就达不到冲突所需要的强度。正因为采取的情景戏剧的形式,这场晚会将强度拉满,给观众造成的心灵震撼不亚于一场完整的悲剧,观众从中能够得到透彻的洗礼和净化。
再次,晚会很好地做到了虚与实、新与老的结合。多媒体的舞台设计将真实表演与虚拟背景巧妙地融合起来,极大地拓展了舞台的深度,增强了演员表演的力量。在不少场景中,观众很难将真实表演与虚拟背景区别开来,于是产生了类似于幻觉画一样的效果,假的空间被当作了真的空间。当然,多媒体舞台形成的增强现实产生的幻觉效果,是任何绘画都无法比拟的。这次晚会在舞台设计上对新技术的吸纳,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歌曲的选择上,晚会选取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抗战老歌,这些歌曲经过长时间的传唱已经深入人心。它们不仅有助于将观众带回到特定的情景,而且经过新的演绎之后有助于观众形成跨时空的共鸣。
歌舞《命运与共》
*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剧照来源于“中国艺术报”公众号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特约编辑:梁丹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