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评协动态>正文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文艺评论家代表专题笔谈(一)

2025-09-0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编者按:为传承弘扬抗战精神,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近日组织主席团成员和协会秘书处负责同志开展“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艺评论力量”专题笔谈。大家在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收看纪念大会及文艺晚会的基础上,结合文艺和文艺评论工作实际,深入思考,撰写学习体会。现分两期推出笔谈成果。

文艺评论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徐粤春 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顽强的斗争意志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也为文艺评论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人无精神不立,艺无精神难存。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文艺评论要引导文艺创作继承革命传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出更多充盈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的文艺精品,鼓舞各族人民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共同奋斗。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以抗战精神为指引,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增强朝气锐气,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披沙拣金、去芜存菁,以高水平的文艺评论引导高质量的文艺创作,造就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文艺评论的智慧与力量。

铭记历史 迈向未来

王廷信 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振聋发聩,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对正义与和平的不懈追求和捍卫决心。

当晚的《正义必胜》文艺晚会生动再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艰苦岁月中的挣扎、奋斗与战胜强敌的坚定信念。晚会中一曲曲激昂的乐歌、一段段感人的舞蹈、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既展现了战火纷飞年代的悲壮,又呈示出中国人民坚韧不拔、英勇无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晚会充分运用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以雕塑般的塑形手法刻画出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先烈的壮举和胜利的喜悦。晚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尾声中以独特的方式和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告慰先烈,感人泪下。

如果说当天的阅兵以全新面貌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以钢铁意志与不可战胜的力量捍卫正义与和平的决心的话,那么当晚的《正义必胜》文艺晚会又是对这种决心的史诗般的诠释,生动揭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强力量和精神底气。

从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讲话到气势恢弘的阅兵仪式再到《正义必胜》文艺晚会,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历史的镜鉴、新时代中国的巨变和中华民族满怀信心走向伟大复兴的希望。

汲取抗战精神力量 书写文艺奋进篇章

尹力 中国评协副主席、大连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心编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引领我们穿越历史深处的炮火轰鸣,向世界揭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与时代担当,鼓舞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伟业的前进之路上奋发图强。

从苦难走向辉煌,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近日,一部讲述“抗日战争起始地”故事的杂技剧《先声》亮相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令观众耳目一新。近年来,以《先声》《战上海》为代表的战争题材杂技剧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步,这类作品将惊险奇绝甚至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巧妙“化”入故事与人物,创造出一种新颖的、壮美的、极具艺术张力的舞台叙事语言。而严肃题材、历史题材创作也强力促进了杂技剧在思想表达和编排技法上的质量跃升,创新了杂技美学的表达路径。同时,还由此催生出一批优秀的杂技剧评论文章,有力推动了杂技理论评论的发展。

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需要我们文艺工作者充分汲取抗战精神力量,把强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投身新征程文艺事业,紧扣时代脉搏,讴歌时代精神,以高质量创作书写文艺奋进新篇章。


直抵人心的史诗性表达

叶青 中国评协副主席、江西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以史诗性的架构、富于质感的艺术呈现、深沉而强烈的情感表达,为当代文艺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伟大精神的深刻艺术表达。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特质和内核。“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使命担当早已凝聚为中华民族普遍精神共识,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之际,必然生发出惊天动地的伟大力量,并化作文艺中最感天动地的篇章。《正义必胜》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艺传统的自觉接续和创新表达,并以其精神高度和价值导向形成了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

史诗性架构下全方位的艺术融合。《正义必胜》以宏大的时空跨度有效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朗诵、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主创大胆破除相互独立的艺术界限,以主题表达和艺术效果为统一的创作理念与追求,使之彼此交叉配合、融为一体,形成整体上和谐统一的情景建构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一切形式服从于主题塑造与表达,成为该晚会鲜明的特色。

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呈现。《正义必胜》在宏大叙事与个体微观视角的精准切换中,表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风骨,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与美学追求。这里有崇高与悲壮的底色,却没有极端、恐怖和惨厉,这是一种和谐壮美的美学境界,深刻而生动地讴歌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深刻主题。

不惟昭武更宣文

叶培贵 中国评协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

当合唱团和军乐团奏唱起《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四首歌曲的时刻,相信在观礼台上无人不是心潮澎湃,历史的沉痛、现实的自豪以及未来的笃定,在歌声中叠加,凝聚成无数的热泪。

当阅兵车返程途中一个个方队持续高喊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时刻,相信不仅是观礼台上,而且是电视机前和网络平台上的所有人,感受到的不仅是威武,更是一种普天下人类长久的期盼与共同的信仰。

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宣告“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在最后高呼“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的时刻,中华文明独特的“和平”性质,中华文化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理念,再一次响彻了全世界,文明的气象与武备的力量交相辉映,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的担当与胸怀。

由此看来,九三阅兵,并不仅仅是对苦难的追忆和胜利的缅怀,也不是强大了的中华民族的武力展示,更根本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与中华新文明理念的彰显。文艺评论事业,也应当从这种更加深入的角度把握方向,为民族伟大复兴注入评论力量,贡献评论智慧。

止戈为武:中华文明和平性的精彩呈现

安德明 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整齐划一的方阵,威武雄壮的军容,高端领先的大国重器,众志成城的氛围……九三阅兵,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向全球全面展示了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展示了中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对于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而言,这样的展示,尤其令人百感交集又振奋无比:中国人受欺压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与以往许多国家组织的阅兵活动不同,九三大阅兵的目的,不是秀肌肉,而是要传递更深远、更宏大的目标和决心。那就是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阅兵现场军人以气势如虹的口号宣示的纪念大会主题句“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当中,在仪式结束阶段八万羽和平鸽展翅腾飞的矫健身影里,我们都能清楚而深刻地体会到贯穿纪念大会始终的这种和平性立场。和平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概括指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之一。它是保障中华民族千百年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华文明始终保持强大区域及世界影响力、辐射力的根本原因。

这种特性,在军事领域的最高表现,就是“止戈为武”的智慧和担当。在当前世界面临种种挑战和危机的背景下,九三阅兵集中彰显的这种智慧与担当,为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开启了更大的希望。

追忆忠魂是必备的仪式

李星文 中国评协副主席、新媒体《影视独舌》总编辑

九三纪念日大阅兵,看得我心潮澎湃。

东风、巨浪、惊雷等各式新型核导弹,彰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战力。诸军兵种受阅方队的雄壮气势,凸显了钢铁长城捍卫祖国的坚定信心。

在九三纪念日前后,多部抗战题材电影上映,唤起民众的历史思绪和爱国情怀。《南京照相馆》有别于以往的宏大叙事,镜头语言也尽可能弱化血腥暴力。但这一次激荡的沉痛情绪和自强信念更强烈,更持久。这说明,电影的感染力总是建构在强大的剧本上,一个小切口的精巧故事比视觉奇观的轰炸更入脑入心。《生还》的票房,连《南京照相馆》的零头都不到,排片少、产出低、水花微小。但它是一份特别的心意:20年前拍了《东京审判》的高群书导演,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聚集了一众新人演员和老戏骨,在东北冰天雪地里开工,记录了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战斗史。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市场的风向不一定能精准把握,但追忆忠魂是必备的仪式。

被寄予厚望的还有即将上映的《731》。这描述的又是一段黑暗的历史,在网上掀起了“想看”的巨浪。历史是一面镜子,能照见未来。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今天,电影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正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以舞台艺术的强大冲击力和感染力铸魂

茅慧 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开宗明义指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此次纪念活动主旨与主题,讲话界定了长达14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根本性质和历史功绩,表明了当今的中国坚决维护和平与正义,守护人类文明,坚持和平发展和民族复兴,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坚强决心。让我们深深领会和感受到伟大的抗战精神跨越80年持续不断输出的精神能量。

如果说9月3日上午举行的阅兵式彰显的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新时代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国威、军威,是子弟兵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的硬气、底气,那么晚上8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的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则充分运用音乐、舞蹈、情景戏剧等多种舞台艺术样式彰显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晚会以时间倒叙的视频画面为开篇,继以情景再现做线性布局,其中大写意的人物形象施以浓墨点睛,穿越80年的如愿对话为情感升华,让我们为国之《殇》而心痛,为刘老庄永远的番号而泪目,为黄河的怒吼而奋勇,为铁道游击队员的飞跃身手而称快……晚会具有浓郁的诗化气质,饱含着深沉强烈的民族情感,舞台艺术的强大冲击力和感染力在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铸魂作用。

提升国民音乐审美素养是发挥音乐社会功能的前提

周海宏 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用音乐唤起民众的抗日精神,到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前四首热场歌曲迅速引发人们与历史的共情,再到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带来全方位具身体验的震撼与感动,我们看到了音乐的巨大社会功能、音乐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音乐艺术特有的“因动情而入脑”的教育作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每次重大社会事件或变革,都能看到音乐参与其中并发挥巨大社会作用。

音乐是世界上唯一能以秒为单位瞬间改变人情绪状态的艺术,它通过影响人的情绪与情感来影响人的行为和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音乐无需语言、不用说教,就能让人获得情感共鸣和行为统一,这种“因动情而入脑”的独特引导路径,使音乐能够发挥巨大而独特的教育功能。

然而,音乐的社会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则有赖于受众是否有良好的音乐审美素质。正因如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学校基础音乐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校音乐教育有两个不可偏废的使命:一是必须培养爱音乐、会音乐、懂音乐的高音乐审美素质的国民,否则一切希望通过音乐实现的公民教育目标将是空谈;二是必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音乐感人至深的艺术感染力,以动情入脑的方式培养国民的家国情怀,助力立德树人的全人教育。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编辑:唐晓


延伸阅读: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归队》:以文艺作品感悟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彦涵:一手拿枪,一手拿刻刀的战士画家(张东华)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