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文艺评论界良好行风,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心系人民、观照现实”主题征文(点击查看),旨在鼓励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关注现实生活、担起社会责任,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征文活动得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支持。综合考虑来稿质量、评论视角、文风、创新等因素,我们将陆续选发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在场与超越:文艺评论的双重使命
当前,短视频非遗刷屏、互动剧让观众参与剧情、微短剧抢占碎片时间——当下文艺创作早已突破传统边界,呈现多元形态。此时的优秀文艺评论,绝非书斋独白或流量吆喝,而是批评家与时代同频、与生活对话、与人民共情的思想表达,始终承载双重使命:以“在场者”躬身入局,触摸现实温度;以“超越者”登高望远,提炼精神内核。两者如评论“双翼”,缺一则难成其远,构筑起它在文化建设中的坐标。
“在场”是对现实的“沉浸式抵达”,而非隔屏观察。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箴言,对评论而言,“万里路”价值不输“万卷书”——若只靠二手资料分析、用西方术语套用中国故事,评论便成无温度的“概念游戏”,既读不懂人间烟火,又触不到观众喜怒哀乐。
真正的“在场”,是脚踩泥土的调研与人心贴人心的感知:评乡村题材,别只盯着“乡村振兴”标签,要进田间看老人直播卖货、听青年说创业苦乐,才能看懂《人生大事》中殡葬师的坚守,看清《八角笼中》中山区孩子“出山”的困境;评都市剧,别只将其归类为“职场”“家庭”类型,要挤地铁、跟外卖员聊天、听“996”青年吐槽,才能理解《我在他乡挺好的》剧中女主崩溃的真实性,不贴“emo”标签。
电影《人生大事》剧照
即便在评价经典改编作品时,“在场”也非常重要。去年某版《牡丹亭》引争议,有评论一味指责其“离经叛道”,却没有看到剧组走进校园,通过“沉浸式演出”让00后理解“情至”内核这一举措,也没有去了解演员为使唱腔符合现代审美所做的调整。这类评论看似在维护经典,实则脱离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现实,难以让众人信服。可见“在场”不是“到过现场”,而是带着同理心感受创作艰辛、生活复杂与观众期待——如此评论才能跳出“隔靴搔痒”,成为作品与大众的“桥梁”。
事实上,评论只做到“在场”还不够,还应以此为基础追求“超越”,以切实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领、审美启迪作用。“超越”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对生活的“深度解码”——从作品中提炼审美规律、从流行文化中挖掘精神内核、从争议创作中辨识价值导向,要求评论者有“脚力”更有“眼力”“脑力”,能在流量中保持清醒,在小众中发现微光。
比如微短剧,部分评论者只关注“单集分账过万”的数据,却不思考:为何《逃出大英博物馆》凭借“文物回家”的主题能打动众人?为何“霸总”“复仇”这类剧的流量虽高口碑却不佳?这藏着大众对“文化认同”的渴望,也暴露出创作“重套路轻内涵”的短板。优秀评论应点出其中逻辑:肯定《逃出大英博物馆》传递出文化自信的创新,批判“爽剧”媚俗,引导创作从追求“流量”转向注重“价值”。
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剧照
再看网络文学,别只惊叹“出海欧美”规模,要分析《庆余年》《琅琊榜》的成功——它们超越“穿越”“权谋”套路,融入“家国情怀”“侠义精神”与现代价值观,让海外读者读懂中国故事内核。这种“超越”评论,能帮观众辨高下,为创作者指方向,对人民长远文化利益负责。
遗憾的是,当下不少评论陷入“在场”与“超越”双重缺失,成为文化“杂音”。一类是“理论空转”的“书斋评论”:满篇“后现代解构”“符号学”术语,分析《流浪地球》不谈中国科幻“硬核浪漫”,硬套“赛博朋克”框架;评论《觉醒年代》不说如何让青年爱历史,却纠结“是否符合历史细节”,脱离现实也让大众却步。
另一类是“流量附庸”的“吆喝评论”:为讨好资本,把“抄袭剧”夸成“创新”;为蹭热点,吹捧爆剧、无视小众好剧——《海洋天堂》上映时未获得商业大片级别的主流媒体聚焦,靠口碑“逆袭”后才有评论者跟风撰写好评。更有人陷入“圈层化”,用“黑话”搭建壁垒,评论文章成为“炫专业”的工具。这些问题的本质,是评论者丢了“在场”共情与“超越”担当,让评论失去了分量。
要扭转局面,评论者应先在“作风”上归本真:戒浮躁,学会“慢下来”——评话剧先看演员磨眼神再写稿;评纪录片要深入拍摄现场,了解创作过程,捕捉真实瞬间。这种“沉浸式”调研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评论“接地气”的前提。
再在“文风”上破立:摒弃“晦涩难懂”的术语,不用“黑话”装深刻,用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讲道理。比如在评价《长安十二时辰》时,不使用“叙事时空重构”这样专业的术语,而用“用24小时的故事,展现唐代长安烟火气与家国担当”这种通俗易懂的表述;在分析非遗短视频时,不说“媒介融合”这一对于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的术语,而说“老匠人直播,让千年技艺进年轻人生活”。这样的评论才有深度有温度,能走进大众心里。
说到底,“在场”与“超越”最终指向核心——为人民服务,为文化建设赋能。“在场”是听懂人民心声、知晓大众需要什么作品;“超越”是引导人民审美、让好作品照亮精神世界。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评论者更应扛起使命:做“扎根大地的观察者”,用脚丈量时代脉搏;做“仰望星空的思考者”,用思想淬炼中国精神。当评论能从《流浪地球》中读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从《只此青绿》中看见“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从民间小戏里发现“百姓智慧”,才能实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价值,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有担当的评论者,应该在“在场”与“超越”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做书斋里的“旁观者”,不做流量的“跟风者”,要做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建设者”,写有温度、有深度,属于这个时代和人民的评论。这是文艺评论的初心,也是我们这代人的文化使命与责任。
文中剧照来源于豆瓣网
*作者:毛智文,湖南娄底青少年健康人格研究院院长、娄底市作家协会会员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杨静媛
延伸阅读: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厘清视听艺术现实批判的尺度与边界(霍文博)
共同的发现与必然的实现——谈文艺评论为何要心系人民、观照现实(胡晓军)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