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文艺评论“心系人民、观照现实”>正文

从书斋走向田野:文艺评论“人民性”的建构路径(王嘉文)

2025-09-3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王嘉文 收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文艺评论界良好行风,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心系人民、观照现实”主题征文(点击查看),旨在鼓励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关注现实生活、担起社会责任,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征文活动得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支持。综合考虑来稿质量、评论视角、文风、创新等因素,我们将陆续选发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从书斋走向田野:文艺评论“人民性”的建构路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然而,当前部分文艺评论存在脱离人民的问题,或沉溺于西方理论术语的卖弄,或沦为商业“广告”,既未能帮助观众理解作品,又扰乱了文艺生态,在文艺与观众之间筑起了高墙。“心系人民、观照现实”绝非空洞的口号,对于评论者而言,“田野调查”式的深度介入是一门必修课。只有把握好文艺的“人民性”,评论者才能摆脱理论的粉饰,以真心真意审视文艺作品,淬炼出真正的批评精神。从书斋走向田野,需通过融合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系统构建文艺评论的方法路径,使文艺评论既扎根社会土壤,又能引导公共审美,最终实现“心系人民、观照现实”的核心目标。

一、践行“在场”精神,建立文艺评论的田野调查体系

“在场”并非简单的“到现场”,而是要以严谨的田野调查方法,建构评论者与评论对象、社会语境之间的双向互动。“田野”也不仅限于人类学语境下的“田野”,更指向无处不在的文化空间和关系网络,可以是一个剧团、一个粉丝社群或一次艺术展览的布展现场等。基于田野调查方法的文艺评论工作,需围绕“前期准备—中期调研—后期整合”三个阶段形成闭环。

蛤蟆嗡小戏《温情窗台》(图片来源:聊城市人民政府网)

一是前期准备:精准锚定田野调查对象。此阶段应制定“问题导向”的调研方案,在了解文艺作品和田野调查对象的基础上预设核心问题并拟定访谈提纲。小戏是当代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之一,假设以蛤蟆嗡小戏《温情窗台》为调查对象,评论者需系统搜集并研读该剧种的历史源流、唱腔特色等资料,明确核心调研对象,如编剧、剧团负责人、演员及本地老年观众等。同时,应对整体调研时间、所需物料、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作出明确规划。

二是中期调研:在互动中获取隐藏信息。此阶段要求评论家放下“学者”身份,与人民深度互动,获取鲜活的一手材料。只有以真情真心体会人民大众的情感逻辑,才能捕捉到作品之外的“隐藏信息”。评论家应努力做好倾听者,以《温情窗台》为例,评论者可以专访编剧与导演,深入探讨小戏如何将“拉窗帘报平安”这一社会现象转化为戏剧冲突;也可与本地老年观众深度交流,引导他们主动分享背后的故事与习俗文化,聆听关于作品的多元声音并记录。

三是后期整合:批判思考进而输出评论。在此阶段,评论家需进行批判性思考。将鲜活的感性材料与艺术理论相结合,实现情感表达与理性分析的辩证统一。评论家还可借助田野笔记、影像日记、口述史采集等方式,将珍贵的材料按需分类,建立一手档案库,使评论建立在扎实的在场实证基础之上,经得起人民和现实的检验,产出有筋骨、有温度的文艺评论。

二、引入“接受”视角,构建“创作-作品-接受”的全链条评论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深入田野”有助于增强艺术批评的有效性。二十世纪不断发展的接受美学研究打破了文艺批评视角的孤立性,为“心系人民、观照现实”的批评实践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是关注“沉默的大多数”,捕捉大众的真实反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心系人民、观照现实”的批评精神本质就是“人民性”。因此,文艺评论应避免批评主体的单一化,让普通观众也参与到批评的对话中。接受美学学者罗伯特・姚斯指出,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意义并非由文本单独决定,而是在作品与受众“期待视野”的动态互动中生成的,作品的最终完成离不开受众的接受。因此,作为文艺作品最主要的受众,普通观众的真实反馈不应被精英主义评论所淹没,文艺评论要关注“沉默的大多数”,倾听大众最质朴的呼声。在当下的数智化时代,大众的发声渠道更加广泛,例如实时弹幕、短视频评论区、自媒体平台等。但由于大众基数庞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其发表的言论往往缺乏逻辑性和专业性,因此,如何从庞杂的信息中挖掘真实有效的反馈,成为文艺评论者的关键工作。文艺评论工作者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导入实时弹幕或热门评论,对海量文本进行快速筛选,进而从高频话题中捕捉大众的关注焦点和真实反馈,使文艺评论更好地回应作品对社会的意义。

二是对比提炼,解码艺术与社会的深层关联。文艺评论者在掌握作品文本细节、受众反馈数据等海量素材后,核心任务是把孤立的信息碎片重新解构与重构,转化为有深度、有温度的全链条评论。这一阶段需要关注三个问题:第一,关注争论焦点。评论者需从数据中挖掘“高频争论话题”,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热点,使评论聚焦于“有社会价值的讨论”。第二,关注情感共鸣。评论者需通过情感分析,定位引发集体情感爆发的“节点”,解读这种情感背后的社会心理需求。第三,对比思考不同群体的接受差异。评论者需关注同一作品在不同群体中的接受差异,通过分析作品意义的流变性,立体呈现其文化价值。

三、革新评论语言,打造“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式文风

书斋评论家常囿于既定的批评标准,身处相对封闭的学术环境,使得艺术评论难免带有精英主义色彩。“深入田野”是革新评论语言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推动批评家走出高雅艺术的自洽圈,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评论。

一是“方言”入评,让评论语言扎根地方生活肌理。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独特的生活习俗与情感记忆,将其恰当融入评论,能够打破书面语的同质化局限,赋予评论更多烟火气与辨识度。例如,评论河南豫剧时,可融入“中”(形容精彩、有力量)、“排场”(形容演员台风稳健、有气场)等河南方言词汇,这种方言使用与河南的本土文化高度契合,既能让本地受众瞬间理解评论所指,也能让外地受众通过方言感知豫剧的独特风格。需要注意的是,“方言入评”需要在通俗性和专业性之间找到平衡,让方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而非削弱评论的深度与严谨性。

二是叙事转化,评论语言应做到通俗而不庸俗。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文艺评论工作者应结合当下的时代条件,通过革新评论语言,进一步打破专业评论与大众之间的壁垒。例如,可以合理利用田野调查中遇到的民间艺人、本地观众或创作者的亲身经历,将其转化为故事化的叙述,既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又能彰显传承的温度,比直白的评述更具感染力。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大众多从短视频、图文笔记等渠道获取信息,因此文艺评论语言也需适配不同媒介的语态。例如在抖音、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评论者可尝试用“短平快”的微叙事吸引观众注意力;在小红书、豆瓣等图文社区,则可插入田野照片、作品截图,构建“场景化、有细节”的内容,拓宽传播边界,让严肃的文艺评论观点真正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可感知、可讨论、可传播的文化对话。

在“田野”中践行文艺评论精神,本质上是让评论回归“人民性”,唯有从田野的泥土气息与烟火气中汲取养分,文艺评论才能真正做到“心系人民、观照现实”,从而真正承担起引领风尚、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的重要使命。


*作者:王嘉文,南昌大学艺术学院2024级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张文旭


延伸阅读:

现实与现时——李健吾论创作和评论的根基(邓琪)

评论家在场:从闭门造车到躬身入局(周宏亮)

共同的发现与必然的实现——谈文艺评论为何要心系人民、观照现实(胡晓军)

打破文艺评论的“空中楼阁”(李治钢)

文艺评论“向下”扎根才能心系人民(沈梦婕)

观照现实的文艺评论才能走进人民心灵(戚万凯)

破茧与重生: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人民性重构(赵培)

高阁雅论,谁解其忧?——透视文艺评论“圈子化自嗨”与“理论空转”之弊(陈斌)

当“众声喧哗”沦为“流量幻觉”——警惕数字媒介中文艺评论的“伪人民性”(张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