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国庆档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震耳欲聋》《毕正明的证明》、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等热映热播,引发广大观众情感共鸣。为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青萍荟专题,旨在深入阐释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创作手法,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加强现实主义创作和时代精神表达提供借鉴。综合考虑来稿质量、评论视角等因素,我们将陆续选发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今日推出魏兵关于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的短评。
《志愿军:浴血和平》:书写和平序章的有效策略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作为《志愿军》系列电影的收尾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在故事主线和时间维度上续写前作,聚焦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后至停战协议签订期间的作战经历,有力且深情地回答“和平何以实现”的世界性命题。从《志愿军:雄兵出击》的“为何而战”到《志愿军:存亡之战》的“以战止战”,再到《志愿军:浴血和平》的“边打边谈”,全系列三部曲全景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始末因由,通过系列电影的连续性叙事,书写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史诗,成为处理重大历史革命题材艺术完整性的有效策略,为建构中国电影独具特色的叙事体系提供了有力范本。
和平,是《志愿军:浴血和平》一以贯之的主题。和平鸽,自然成为影片数次复现的意象。林月明带领翻译队用石子儿摆出的和平鸽尽管遭遇美方代表团的蓄意破坏与轻蔑调侃,却以浪漫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呈现中朝军民对和平热望的清晰轮廓。如果说,和平鸽承担了叙事层面点明题眼的作用,那么家的意象让和平主题更为饱满具体。李晓胸前与烈士水壶里的钥匙以跨越时空的形式打开家门,镜头摇上,都市万家灯火的祥和而平静,赋予战场的浴血奋战和谈判桌的针锋相对厚重而深情的历史意蕴。“和平就像小孩子,总归是要跑到你面前”的战时希冀终成现实,代价亦可知。
相较前两部,本片以更为精巧的叙事结构架构抗美援朝后期的复杂局势,揭示残酷战争背后的伦理价值与时代意义。一方面,将视线转向谈判桌,聚焦我方谈判团与联合国军谈判代表团之间长达两年之久的交锋博弈,以外交谈判较量的“文戏”和前线战场拼杀的“武戏”共同构成“和平”与“浴血”双线并行、动静结合的叙事结构,形成战争美学“和中有战,为和而战”的内部张力。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李晓的叙事功能,不仅以李晓的翻译员视点打开有关停战谈判的史实细节,更让她成为链接家与国、个人与集体、战争与和平、历史与当下的情感锚点。
群像塑造往往是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建构宏大历史和革命叙事的应有之义,更为有效的叙述方式是观照历史深处的微观个体,极力照亮每一位“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浴血和平》塑造了翻译队队长林月明、战损记录员杨三弟、安全保卫排排长姚庆祥、野战医院护士张娟、前线战士孙醒、运输队司机赵安南、坦克新兵张孝文、特级英雄黄继光以及守护钢铁运输线的无名铁道兵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志愿军群像。全片充盈的艺术细节尽显人民志愿军的英雄精神,如邓副司令身上的硝烟味、姚庆祥守护的红色石头、黄继光的墨水瓶、朝鲜阿玛尼熬的一碗粥、李克农的纸条等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打磨的细节最为动人。然而,“观照”人物过多反而会弱化个体的成长弧线,导致角色塑造不够丰满,难免有走马观花之嫌。
尤为难得的是,《志愿军:浴血和平》通过聚焦谈判间隙、战场之外的中立区,以及在中立区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中国对战争问题的立场和态度。面对从战场上逃至中立区的美国士兵的嚣张挑衅,孙醒展现出的克制——不开枪、不对抗——反映了中国军人对待非理性暴力的基本态度。而他最终遭美军背后枪杀的悲剧结局,反衬出美军的无耻与残暴以及对待国际公约的傲慢不屑。年轻战士姚庆祥在执勤期间遭遇敌特分子的近身袭击,子弹穿过头颅,他严守中立区不开枪的协议,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谈判大局,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守信精神。“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揭示了历史叙事的方法与目的:它源于现实的诉求,并寻求与当下的情感共鸣和社会愿景。这两位志愿军战士的悲壮牺牲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用生命践行中国人对世界和平的努力追求和庄严承诺,影片也宛如当代中国的一份和平宣言。
《志愿军:浴血和平》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系列电影画上句号,更在于为未来主流战争叙事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参照。回归历史情境,将宏大历史命题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情感共鸣,重新发掘革命战争与历史进程对于当下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价值。
(本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经费青年人才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延伸阅读:
青萍荟 |【国庆档影评】看见与代言——《震耳欲聋》的得与失(孟渐新)
青萍荟 |【国庆档影评】《毕正明的证明》:向“内”自证,为“道”正名(吴云涛)
青萍荟 |【国庆档影评】《志愿军:浴血和平》:浴血奋战,只为和平永驻(胡婷婷)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