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一部由70余岁老人参演的“土味三国”系列短剧火爆出圈,被网民称为“全网成本最低三国大片”。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策划推出青萍荟专题,约请杨哲、魏兵、罗馨儿、何源堃、马骁骏、小玄六位85后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从不同视角撰写一组短评文章,解锁“土味三国”火出圈的文化密码,以飨广大读者。
回到生活、回到观众、回到人
——从《土味三国》看经典IP的未来
杨哲
“这是真三国!”“土到极致就是潮!”“这打戏拍得真不孬!”“导演给我安排个角色!”“好样的!既满足了村里老年人的物质需要,还丰富了他们的精神陪伴”……在国产影视工业不断加码投资、追逐顶配阵容和视觉奇观的当下,一部取景于安徽麦田、村口空地和破旧平房的系列短视频《土味三国》,却意外闯入大众视野,赢得一片叫好。
《土味三国》没有大明星阵容,没有精致考究的美术,也没有电影级的光影。作品中的演员多是皱纹深刻的老龄村民,戏服是手工缝制的廉价材料,“战马”是电动车……这些看似粗糙的元素拼合在一起,却让这部作品呈现出粗粝之美,成为近年来三国题材在短视频领域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表达。
此次三国题材的“反套路”走红,是经典IP的一场“反向生长”。它重新回答了被行业忽视多年的一个问题:经典IP的生命力,究竟来自何处?
《土味三国》的火爆,并不是靠“土”博眼球,而是靠“真”打动人:锅底灰画胡子,马勺、铁锹变兵器,就连对阵双方的“杀气”里都裹着生活的烟火气;河南水灾时,丞相捐出百元后的一句“我有低保”,把角色的悲悯藏进市井的幽默里;赤兔马换成电动车,战车变成拖拉机,“千里走单骑”的热血也有了能让普通人共情的代步感;而阵前的喊话:“我乃00后上将旺仔小光”,瞬间让千年故事接上年轻人的情绪节奏……在这部作品里,经典IP不再是落满灰尘的历史遗产,而成为能与当下对话的“活资源”;三国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影视里的奇观,而是藏在人们情绪、策略、日常判断里的生活本身。可以说,《土味三国》打破了大众对三国题材父辈审美、严肃厚重的刻板印象。
当然,《土味三国》并非完美:简陋的布景、穿帮的镜头、粗糙的道具等等都与工业化制作标准相距甚远。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真实、不端着,带着质朴的人情味。从《土味三国》的走红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当创作从工业化的精致回到生活化的真实,经典反而获得跨越代际的再生能力。
归根到底,经典IP的未来,不在于被供奉得有多高,而在于是否能被不断活用;不在于能否重现过去,而在于是否照亮当下。《土味三国》用朴素的方式表明:创作者只有真正懂得当下观众情绪、贴近生活质地、敢让英雄走下神坛做回普通人,才能用真诚打通经典的时代壁垒;只有对人物多一分共情,对故事多一分敬意,对观众多一分坦诚,经典才会永久常青。
*作者:杨哲,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
《土味三国》视频截图
微屏“三国”:撬动新大众文艺创作壁垒的新思路
魏兵
在当代文化生产场域中,精英话语与乡土实践之间长期存在着结构性断裂。近日,90后青年鲍小光的“土味三国”系列短视频爆火“出圈”。这位仅有初中学历却怀揣电影热忱的乡村青年,通过对移动终端设备、当地留守群体与日常生活物件的创造性转化,在乡村场景中建构起一个具有新大众文艺特质的表达场域。鲍小光的“土味三国”之所以能够穿透圈层,在于其精准把握了网络文化的特质——解构与重构的辩证统一。
无论是运镜、剪辑、配音,还是剧情设置与情节表现,“土味三国”的视频内容够业余,也很生动。镜头前的演员无一例外是留守在阜南县当地的农村老人,他们操着浓郁的皖北方言,笨拙且质朴地扮演三国里的历史人物。在“土味三国”的创作场域中,农村留守老人把演戏当作生活中的正经事,实现了从社会发展“静默背景”的客体到屏幕里表演主体的角色跃升。皱纹与乡音,既是重新编码经典文学文本的“土气”符号,也成为赋予历史人物以草根质感与生命韧性的独特审美元素。这种创作实践,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主体性再造,它打破了乡村在文化格局中长期处于“被凝视”的位置,农村留守老人以其身体力行成为文化资源的主动创造者与传播者。
鲍小光的创作实践,鲜明体现了“非科班”创作者资源整合的民间智慧。其“制片美学”根植于阜南县的乡土环境:服装道具源自农民的家用物件,通过巧妙的符号置换,实现对历史场景的低成本、高创意转译。这种“因陋就简”本是经费紧张的无奈之举,逐渐成为极具自觉性的创作策略,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影视工业所构筑的专业技术与资本壁垒。由此证明,在数字媒介技术高度普及的当下,艺术创作的核心驱动力可以源自创意、真诚与热爱。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鲍小光“电影梦”的实践路径已超越个体范畴,演变为一种兼具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创造性“文化乡建”。借助“三国”短视频的传播力,鲍小光结识合作者推广阜南当地特产,切实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成功赋能地方经济。这为新大众文艺的生成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它可以是草根的、非专业的,但必须是真诚且有创见的;它可以来自朴素的广袤农村,却能通过网络产生社会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力。
*作者:魏兵,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土味三国》视频截图
拙劲与巧劲
罗馨儿
近期在网络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的乡村短剧《土味三国》,是一场“土味”与“经典”的奇妙碰撞。一群平均年龄70岁的农村老人,穿着凉席铠甲、手持锅盖盾牌,在田埂上排兵布阵,用浓重的阜阳方言喊出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台词,演绎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经典。不仅让网友捧腹,更悄然唤起人们对乡土文化与老年群体价值的重新审视。
剧中刘备、诸葛亮、关羽等角色由农村老人出演,他们并未经过专业的表演训练,但生涩的台词、淳朴到甚至有些“穿帮”的动作和以最本真状态投入的表演,却意外释放出一种极为真实而充沛的能量,受到观众的追捧和喜爱。这种散发着“拙劲”的表演未经雕琢,却异常饱满。老人们的表演不以精练的“声、台、形、表”或精准的镜头调度见长,却传递出独一无二的对角色的朴素理解、对艺术的本能审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纯粹热爱。
因此,《土味三国》技术上的“拙”,反而构成了效果上的“巧”,具备一种扎根泥土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让千年三国故事从庙堂走入田间,让农耕文明在戏仿、游乐中延续,在参与、重述中活化。乡村因而成为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沃土——当老人们用方言演绎忠义智谋,乡风、乡韵、乡愁便有了鲜活载体,农耕文明也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在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老年人不应成为数字时代的“局外人”。这部短剧恰恰证明:只要给予平台和尊重,银发群体同样能成为内容创作的主角,甚至成为连接城乡、代际与传统的桥梁。
*作者:罗馨儿,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师
《土味三国》视频截图
新大众文艺:不只“参与”,还需“组织”
何源堃
《土味三国》走红,既得益于阜南县新建村村民的热情参与与质朴表演,也得益于导演鲍小光的积极动员与精心组织。艺术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审美交流的重要媒介。自古以来,艺术创作都是人所固有的创作冲动,只是受到专业技能、经济条件、社会观念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并非人人都能真正参与艺术创作。
数字技术与新媒体的兴起,让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愈发便利,人人都可以参与艺术创作的新大众文艺时代已然来临。然而,无法忽视的是,当下艺术创作的门槛虽越来越低,但其实并未完全消弭。直观可见的是,当前最为活跃的新大众文艺创作群体仍是年轻人,是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创作工具这样的人群,而新建村村民这类群体,参与艺术创作或许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面对这一现状,鲍小光这样的组织者的重要性就充分凸显。事实上,早在30多年前,就有景德镇市竟成镇村民开始尝试拍摄电视剧、电影,并且前后完成了近百部作品。这一切能够实现,竟成镇文化站站长周元强的动员和组织功不可没。只是,周元强式的人物曾是个例,而如今越来越多鲍小光式的青年开始回到家乡带领乡邻踏上艺术创作之路。无论是地方文艺工作者的公信力,还是返乡青年的闯劲,都能让人们更好地放下源于身份和年龄的矜持,更广泛地投身于新大众文艺的浪潮。在此意义上,短视频、短剧、网络直播等新大众文艺形式想要像广场舞那样真正深入民间、深入大众,或许也需要一批自带“音箱”的热情“领舞者”。
*作者:何源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助理教授
《土味三国》视频截图
快乐来得如此简单
——从“土味三国”看催生大众文艺的两种力量
马骁骏
当鲍小光和村民们用凉席坐垫制作战袍、将自行车充当战马、把浇粪勺舞作兵器,拍摄他们心目中的“三国”时,或许未曾想到,这些充满乡土味却极具生命力的短剧会一炮走红,给大众带来无限的快乐。这快乐来得如此简单——不需要巨额投资,不需要专业团队,只要有放飞梦想的勇气和一群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就能为这个时代促成精英文化和草根生活的奇妙共振,实现文学经典的创新传播。
90后安徽阜阳农村小伙能成为乡村短视频创作者,源于自己对艺术的热爱,鲍小光想做一名像周星驰一样的导演。他凭借外出打工当群演时积累的拍戏经验,回乡用拍短剧的方式把留守老人拉上舞台,带领他们实现表演梦。他拍的短剧不仅生动展现了乡村老人老有所乐的幸福时光,也让我们看到了他这样一个普通人作为创作主体的活力与尊严,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新大众文艺崛起的必然要求。
鲍小光的创作热情得到了家乡老人的认可和响应,大家不仅一呼百应地支持他拍摄短剧,还乐此不疲参与表演。他们热心地从家里拿出旧床单、旧家具、三轮车和农具等,帮鲍小光制作道具。“三国”中的部分情节和人物,与地道的方言、乡村的场景、日常的琐事相嫁接,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表达,近60个质朴接地气的作品让创作者和网友们收获了满满的快乐,219.3万粉丝的热烈反响也点燃了这个草根团队的创作激情。他们开始尝试在拍摄短剧之余,通过新媒体平台直播助农、推广家乡以增加收益,为短剧创作创造更好的条件。期待深度参与文艺创作与传播的“鲍小光们”,打磨出更具文化自信的乡村文化精品。
*作者:马骁骏,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
《土味三国》视频截图
土味三国,真会整活
小玄
粪勺当戟,凉席作甲,锅盖为盾,自行车、电动车作马,来自安徽阜阳的35岁青年鲍小光,带领村里一群平均年龄70多岁的农村老人,以农具和生活用品为道具,演绎的“土味三国”短剧,意外引爆网络。他们没有专业设备,单期视频成本仅几百元,却创造了播放量数亿次、点赞上千万的流量奇观,也为新大众文艺创作与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生动注脚。
草根创意,激活土味美学新生命。鲍小光的“土味三国”系列短剧中,道具设计充满草根智慧。这些看似简陋的创意,恰恰成为吸引观众的法宝!经典IP不曾褪色,需要革新的始终是表达创意。
文化赋能,开辟乡村养老新场景。鲍小光的短剧拍摄为农村老人带来了双重收获。一方面,老人们每天参与拍摄可获得30元报酬及一些生活食品,更重要的是,这一活动为他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社会参与感。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更让老人们感受到“老有所用”的价值感。
回归本源,重塑大众文艺人民性。《土味三国》以人民为主角,以生活为舞台,反映了新大众文艺创作的人民性,打破了文化创作的专业壁垒,也丰富了当代文化实践样态。
技术平权,催生乡村文化新表达。短剧的轻量化、高传播特性为普通人参与文化创作提供了可能。技术门槛的降低使文化创作从专业机构走向田间地头,农村老人从文化消费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这种转变打破了文化资源的城乡壁垒,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它证明在数字时代,每个人都有成为文化创造主体的可能。
随着《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的发布,网络内容与数字文化供给日益精准多彩已成趋势。更多“鲍小光”的出现,打破文化生产的地域限制,让乡村从文化消费的末端走向文化创作的前沿,他们不仅在展现“土味版”的经典作品,更在编织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未来图景!
*作者:小玄,新媒体平台博主
签发:王庭戡
审核:张利国
责编:杨静媛 张文旭
文中视频截图来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