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青萍荟>正文

青萍荟 |【国庆档影评】看见与代言——《震耳欲聋》的得与失(孟渐新)

2025-10-1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孟渐新 收藏

编者按:近日,国庆档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震耳欲聋》《毕正明的证明》、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等热映热播,引发广大观众情感共鸣。为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青萍荟专题,旨在深入阐释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创作手法,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加强现实主义创作和时代精神表达提供借鉴。综合考虑来稿质量、评论视角等因素,我们将陆续选发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今日推出孟渐新关于电影《震耳欲聋》的短评。

看见与代言

——《震耳欲聋》的得与失

孟渐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国庆档影片《震耳欲聋》将目光投向听障人士这一特殊群体。此类题材影片虽然数量不多,但早有佳作:从1995年口碑不俗的《中国妈妈》,到2000年上映,获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提名的《无声的河》,可谓珠玉在前。近年来,奥斯卡最佳影片《健听女孩》更让“CODA”一词进入大众视野。

电影《震耳欲聋》海报

本片较为可贵之处,是具备一双“看见”的眼睛。它延续了上世纪传统现实主义题材中对听障人士的关注脉络,同时聚焦于富有当下时代特征的故事:当听障人士遇到“套路贷”。主创通过对人物遭遇的细腻刻画,意在让普通观众在观看本片时,能对人性中的贪欲有所警醒,这份社会责任感值得肯定。

更为惊喜的是,片中的青年主演与成熟的配角演员为塑造可信的人物,贡献了不俗的演技。几位青年主角在大银幕上表现鲜活自然,专业的表演化于细节,将特定情境中人物复杂的心理演绎得恰如其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剧作上的某些逻辑瑕疵。如电梯对峙一段,在逼仄环境中主角与朋友间观念的交锋,展现了主创的创作灵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优秀专业演员间充满张力的对手戏,片中启用质朴的听障素人配合表演,更为真实地呈现了“汉语手语”与“自然手语”两种语言生态……据听障教师朋友反映,尽管部分词汇未必全然地道,但整体上已是同类作品中较为优秀的呈现——主创的真诚,昭然如是。

电影《震耳欲聋》剧照

出色的演员、光影氛围的营造与平行剪辑的运用,使这部导演大银幕首作,在强手如林的国庆档中毫不露怯。相反,纯熟的商业编剧技巧,结合互联网影视基因带来的氛围营造功力,让影片在国庆档后半段大放异彩。小成本获得超预期票房回报的现实,正是对创作团队努力的最好奖赏。这部影片,堪称当下青年影视工作者聚焦现实主义创作的一次可贵实践。

然而创作之难,常在“不可见”之处。本片虽有强调自救的台词,却遵循从“我不帮你”到“我帮你们”的叙事结构,视角始终聚焦在旁观者身上,落入“弱势群体叙事”的常见窠臼。这恰如夏衍先生在《在银幕上反映我们的时代》一文中指出的“同情者与施舍者”的问题。主创若稍作调研便会发现:现实中,往往是法官洞察端倪,与法援律师协作将案件推入刑事程序,而无需个人以身涉险——这种细节需要走进生活才可感知。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创造性”,往往潜藏于真实素材的肌理之中。

电影《震耳欲聋》剧照

本片叙事中的这种潜意识,似乎也微妙地映射到影片的现实传播中。影片在路演放映后的交流现场中,起初并未考虑安排手语翻译关照听障观众的切身感受,故一位听障朋友在朋友圈写道:“最好的支持不是替我们说话,而是把话筒递到我们手里。”这是听障群体对作品和传播的期许。不过,既然已经“看见”,便可期待主创们实现从“代言”到“发声”的转变,融于真实广阔的生活,创作出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好故事。

*注:本文涉及法律、手语的事实信息,来自相关专业人士,在此一并示谢。

*文中海报、剧照来源于豆瓣网。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张文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青萍荟专栏页

青萍荟 |【国庆档影评】《志愿军:浴血和平》:浴血奋战,只为和平永驻(胡婷婷)

青萍荟 |【国庆档影评】《毕正明的证明》:时代列车上的类型回溯与命运书写(孙慧)

青萍荟 |【国庆档影评】《震耳欲聋》:从装聋作哑到振聋发聩中看到人性光辉(胡建礼)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