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青萍荟>正文

青萍荟 |【国庆档影评】《毕正明的证明》:时代列车上的类型回溯与命运书写(孙慧)

2025-10-1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孙慧 收藏

编者按:近日,国庆档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震耳欲聋》《毕正明的证明》、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等热映热播,引发广大观众情感共鸣。为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青萍荟专题,旨在深入阐释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创作手法,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加强现实主义创作和时代精神表达提供借鉴。综合考虑来稿质量、评论视角等因素,我们将陆续选发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今日推出孙慧关于电影《毕正明的证明》的短评。

《毕正明的证明》:时代列车上的类型回溯与命运书写

孙慧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出站博士后

《毕正明的证明》是一部典型的警匪类型片,片中小偷集团的运作,等级、规矩、领头人、权力更替等,符合欧美黑帮片的基本范式,但影片并未将焦点移向黑帮内部生活或试图洗白,核心仍是一部扎实的警匪片。片中的主要人物全部有弱点、有欲望,对小偷喜剧化的处理和大白桃的命运变化,牵动观众的喜怒哀乐,这种类似“爽剧”的情绪把控,让该片放在国庆档格外亮眼。

尽管片名并非直指类型化,但故事框架精准地定位在年轻反扒警察毕正明卧底小偷团伙“荣门”,以其高度的“中规中矩”,实现了类型叙事的点点踩准。

影片成功之处,首在类型要素齐全。它几乎将港片警匪类型中所有令人称颂的类型元素一网打尽——卧底与本体身份的撕裂、警匪双方智力与技术的博弈、老大的智慧与徒弟的情义,以及支撑起整个小偷世界的独特江湖道义。这种对扒手群体的完整塑造,没有简单将他们置于非黑即白的道德两极,而是完成了对类型片中反派群像的复杂化塑造,满足了当代观众的猎奇心,也成功构建了犯罪群像。影片深入描摹时代图景,并在肯定正义的底线上,不放弃对复杂人性的探讨。这种对九十年代犯罪场景和警匪博弈的细致还原,正是通过今昔对比,间接凸显了今日中国治安环境的巨大改善,也让观众在回顾中,感恩并肯定了中国公安在维护社会安全方面的卓越贡献。

然而,成也“中规中矩”,败也“中规中矩”。正是这种对类型元素的深度拥抱,反而使影片在叙事节奏上显得保守与迟疑。在经典的警匪或犯罪类型片中,为了迅速建立叙事的紧张感,核心对立面,即反派团伙的运作规则,往往需要被高效前置。例如《惊天魔盗团》中,犯罪门槛与高超技术的展示开场即立,观众迅速掌握其目标与难度。又如《偷天换日》,团队分工和目标在影片初期便高效展露,观众随即被带入紧张过程。但在《毕正明的证明》中,荣门核心运作方式和规矩被明显延迟交代,直到卧底身份坐稳,关键信息才逐渐清晰。

这种关键信息滞后的安排,虽然可能意图以悬念拉长,但在一部强调节奏和冲突的警匪片中,无疑拖慢了前半段的叙事效率,削弱了卧底任务的危机感。观众缺乏一个清晰的“反面规则手册”作参照,对主角处境的代入感也因此打了折扣。

瑕不掩瑜,片尾为影片的拖沓扳回一局。荣门旧势力老人如丧家犬般戴上手铐,在银河商场被列队押送上警车,完成了最后的落幕。不肯低头的反派花手作为漏网之鱼,注定要和警察毕正明完成终极对决。此时没有枪械,没有火拼,反而温情地呼应了片头场景——在列车提速、摄像头普及的时代新环境下,那个终其一生追求所谓公平感的花手,和曾被他用铁皮青蛙“公平”关照的毕正明共处狭小空间,被焊死的锁芯、再来一瓶的香蕉汽水,影片最终没有交代这一代扒手的惨烈下场,而是通过这趟提速的列车,隐喻地让荣门信徒们被时代永远抛弃。这种命运书写对于当代观众而言,是关于社会变迁中个体命运的警示,促使人们思考在时代浪潮下,坚守底线、远离犯罪的现实意义。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杨静媛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青萍荟专栏页

青萍荟 |【国庆档影评】《震耳欲聋》:从装聋作哑到振聋发聩中看到人性光辉(胡建礼)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