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国庆档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震耳欲聋》《毕正明的证明》、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等热映热播,引发广大观众情感共鸣。为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青萍荟专题,旨在深入阐释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创作手法,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加强现实主义创作和时代精神表达提供借鉴。综合考虑来稿质量、评论视角等因素,我们将陆续选发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今日推出吴云涛关于电影《毕正明的证明》的短评。
《毕正明的证明》:向“内”自证,为“道”正名
吴云涛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
《毕正明的证明》以九十年代扒窃猖獗的铁路为叙事空间,从拥挤嘈杂的铁皮车厢中,勾勒出一幅充满烟火气与危机感的社会图景。影片围绕反扒警察毕正明卧底侦破盗窃团伙的主线,在扒与反扒的博弈中构建出张力十足的“游戏时间”,同时伴随着中国铁路的几次大提速,影片暗喻了社会治理从粗放走向精细、从传统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电影《毕正明的证明》海报
毕正明究竟要证明什么?年少时亲历的列车抢劫事件,在他心中埋下正义的火种,促使他走上反扒警察的道路。然而在正式上岗的第一天,他便因与花手搏斗而落下残疾。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借势潜伏在扒手组织内部,学习江湖之道,最终协助周队将盘踞在三横五纵铁路网中的荣门团伙一网打尽。身处泥沼却依旧坚守心中正义,这是他对自己的证明。影片并未将“证明”局限于主角,无论是扒手为跻身“英雄会”而苦练技艺,还是花手从童年钢琴赛场到成年江湖擂台始终渴望外界认可,每个人物都在为证明自身而奋力奔跑。
毕正明与花手,构成了一组极具张力的正邪对照。从年少时的火车劫案初遇,到铁轨上的生死搏斗、再到中医理疗时的短暂交谈,直至火车厕所中的终极对决,两个多次相遇的灵魂因理想与世俗的不同抉择,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也正因如此,尽管两人都在努力“证明”,但一个向内守护良知,一个向外追逐认同,意义大相径庭。
毕正明不仅是在证明自己,更是在为正义之道“正名”,引导观众重新审视“盗亦有道”的内涵。正如大白桃所坚持的“不偷老弱”,看似道义的原则往往成为反派们自我宽慰的惯用托辞,试图以局部正义为整体罪行披上遮羞布。毕正明以“盗亦有道,是贼道”点破虚幻,揭示出将“恶”合理化的危险:一旦纵容,便会有更多人借“无奈”之名行不义之事。因此,揭露恶行亦是一场救赎,引领那些沉沦却不自知的边缘人重归正途,像他一样“正大光明地活着”。
影片在处理大白桃这一角色时也埋下一处悬念:她是否早已识破毕正明的警察身份?影片有意模糊处理,但当毕正明坦白身份时,她的平静甚至隐隐配合,似乎暗示她早已默许并等待这一场救赎。这样的处理不仅增强叙事层次,也深化了“人性未泯”的主题。
电影《毕正明的证明》剧照
然而,作为一部国庆档上映、口碑不俗的涉案片,《毕正明的证明》市场表现未达预期。究其原因,叙事层面上或许存在某些薄弱环节:毕正明的信念来源与内心挣扎未能充分展开,使其“证明”略显顺理成章,戏剧感染力也被削弱。也有观点认为片名未能清晰传达类型信息,影响观众入场意愿。但笔者认为,“证明”一词的双关恰恰是影片的精华所在,“毕正明的证明”以谐音触发的歧义实现了双重指涉,既是毕正明对自我价值与能力的确认,也暗含着正义必被证明的笃定。正如影片中提及的“正道之始,必先正名”,真正的正义或许并不依赖外界的评判,而源于在纷繁世相中始终保有的、向内自证的纯净与勇气。
*文中海报、剧照来源于豆瓣网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张文旭
延伸阅读:
青萍荟 |【国庆档影评】《志愿军:浴血和平》:浴血奋战,只为和平永驻(胡婷婷)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