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国庆档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震耳欲聋》《毕正明的证明》、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等热映热播,引发广大观众情感共鸣。为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青萍荟专题,旨在深入阐释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创作手法,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加强现实主义创作和时代精神表达提供借鉴。综合考虑来稿质量、评论视角等因素,我们将陆续选发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今日推出胡婷婷关于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的短评。
《志愿军:浴血和平》:浴血奋战,只为和平永驻
胡婷婷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任记者、编导
一部好的战争片,其内核永远是反战的。《志愿军:浴血和平》通过人物故事和镜头语言,让观众深刻理解到“和平的珍贵在于它是由鲜血浇铸而成”。
“为什么牺牲了那么多人,还要欢迎前来谈判的美军?”《志愿军:浴血和平》中翻译队队员李晓的这一问,道出了许多观众心中的困惑,也点明了这部影片的核心议题。当和平成为战争的最终目的,谈判桌便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影片聚焦抗美援朝战争中“边打边谈”的特殊阶段,通过文武两条战线的交织,揭示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海报
英雄底色:普通人做出的非凡抉择
影片让观众看到:英雄的底色还是普通人。黄继光,这位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在影片中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面,更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与牵挂。他努力学习写字,想给远在祖国的母亲写一封回信;他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却喊“别告诉我娘”;他不怕敌人的机枪打穿身体,却怕母亲知道后伤心。这种普通人情感的流露,非但没有削弱英雄的形象,反而让他的牺牲更加触动人心。
中立区中方军事警察姚庆祥,在执勤期间遭遇敌特分子袭击,被子弹击穿头颅。最终以生命践行中国军人恪守“中立区不开枪”原则对和平的庄严承诺。代表团翻译队队长林月明鞠躬尽瘁,将全部热血倾注于和平事业。她强忍丧夫之痛、抱病坚守岗位。林月明的原型是1951年参加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工作兼新华社驻朝鲜特派记者丁明,同年9月在朝鲜病逝。这些不同岗位上的牺牲与奉献,共同构筑了英雄群像。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剧照
谈判桌:没有硝烟的战场
与前线激战相呼应的是谈判桌上的尖锐交锋。《志愿军:浴血和平》生动展现了谈判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智慧与意志的较量。影片中,美方狂妄傲慢,企图用6万页错误百出的文件颠倒黑白,甚至数次炮击施压,“耍尽流氓手段”破坏谈判。面对挑衅,我方代表团寸步不让,用专业实力和坚定态度捍卫底线。6万页文件,全部修改好了送回,用事实让对方无地自容。
谈判不靠蛮力,而靠智慧与毅力。历史史实是,1952年4月后,美方多次一到会就宣布休会,最短的谈判据说只有25秒。我方通过谈判桌、战场、国际宣传舆论等各个层面的斗争,最终迫使美方坐在谈判桌前认真谈判。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剧照
和平鸽:鲜血浇灌的意象
在《志愿军:浴血和平》中,“和平鸽”成为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意象,它寄托着志愿军对和平的渴望,也映射当代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景。
林月明带领翻译队员用小石头拼出巨大和平鸽的场景令人动容。当她讲述毕加索绘制带血和平鸽的故事时,观众更能理解这意象的深刻含义。与我方的和平诚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联合国军”谈判代表的傲慢无礼:他们的直升机首次降落时,竟故意将和平鸽损毁。这一细节,将对方对我方和平愿望的践踏表现得淋漓尽致。
和平不是他人的恩赐,而是靠斗争赢来的宝贵成果。后来迫于国际舆论压力,敌方指挥官不得不令直升机降落在和平鸽旁。这一转变,凸显出我方和平诚意的感召力,也表明和平需要通过坚定斗争才能获得。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剧照
细节的力量: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
影片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细节,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之间找到了平衡点。那声震撼心灵的“到”,成为连接个体与集体的情感纽带。影片中,第一次喊张孝文只有他一个人回答“到”,第二次喊张孝文所有战士都喊了“到”。这一剧情设置,源于现实——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17万多烈士的姓名,但实际牺牲人数是19万多,就是因为其中有2万多名重名烈士没有重复刻名字。
对历史场景的还原,影片同样不遗余力。创作团队参考大量历史文献,高度还原了板门店谈判的真实空间环境,细致呈现了多次谈判过程。
一文一武、“边谈边打”的两个战场,彼此推动、相互影响,立体地构筑出抗美援朝的历史图景,也形成人物命运与时代格局交织的叙事张力。正是这些对细节的精心打磨,使得影片在讲述宏大历史的同时,不失情感的细腻与真实。
影片结尾,通过老年李晓的视角,观众见证了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场景。这一极具仪式感的处理,既是对志愿军将士的崇高致敬,也是“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的坚定誓言。
和平不是等来的,而是这群不平凡、最可爱的人誓死奋战换来的。和平犹如需要呵护的孩子,想让这个孩子学会走路,走到你面前,得靠努力。
从抗美援朝到“两弹一星”,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才铸就了今日的和平根基。
*文中海报、剧照来源于@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新浪微博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