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艺苑百花青春篇|张耀栋:只要心中有戏,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2025-09-16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作者:郑荣健 收藏

只要心中有戏,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专访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演员张耀栋

人物简介

张耀栋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三团二级演员

主工文武小生,师从樊琦、边肖等戏曲名家。曾荣获陕西省第四届红梅大赛一等奖;首届陕西省“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优秀奖;“新港杯”陕西秦腔专业戏曲电视大赛“十大名生”称号;第四届、第五届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一等奖;《戏码头》全国青年戏曲挑战赛金奖;陕西省第一届、第二届戏曲行当展演优秀展演奖;入选“艺苑撷英——2023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戏曲生、旦艺术类);入选2023年度陕西省“百青”文艺家扶持行动。

多年以后,张耀栋还记得小时候跟父母下乡演出的那些日子。

张耀栋是陕西戏曲研究院的一名秦腔演员,出身梨园家庭,应工文武小生。“我的父母也是秦腔演员。我的母亲说,我的胎教就是秦腔,我是从小听着秦腔长大的娃,血液里流淌着秦腔的DNA。”张耀栋说,那时候条件艰苦,演员们往往要自带被褥铺盖,住在学校的教室,吃的是“大锅土灶”。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戏曲的种子。

“那时我觉得,能穿上漂亮的服装,演百味人生,唱美妙动听的曲调,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张耀栋跟父母提出要学戏,开始的时候,父母是反对的,因为他们深知其中甘苦。后来拗不过他的坚持,只好同意了。那一年,张耀栋12岁,他考进了当时的凤翔戏校,开始了自己的戏曲人生。父母开始时的反对,随之变成了“上心”和少年张耀栋的“噩梦”。

由于凤翔戏校挨着县人民剧团,离家近,所以他的“小灶”也被顺理成章地安排上了。“小灶”有两层意思,一是改善伙食,二是在父母的指导下“练私功”。对此,同学们都很羡慕,可当时张耀栋觉得那就像噩梦。每每张耀栋回到家,张爸、张妈就一个拽前腿,一个拽后腿,中间是他——喊得撕心裂肺。即便到了学校,他也是如此:大课堂里上身段课,要练基本功姿势,一个虎抱头的动作要做10分钟,有的同学在老师眼皮底下偷懒歇气儿,可他的身后却站着手拿棍子前来“盯功”的母亲。

“在戏校苦练3年,恰巧西安市秦腔五一剧团招收学员,父母商定后,15岁的我便独自踏上了新的求学之路。”张耀栋告诉记者,他到了西安,在五一剧团演员培训中心学戏,其间又考入了陕西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留在西安工作。一路走来,背后都是父母的身影。令张耀栋遗憾的是,直到父母退休离开舞台,他都没有和父母同台演出过。

从老家凤翔到省城西安不到200公里,但从凤翔戏校到西安市秦腔五一剧团,再到陕西戏曲研究院,张耀栋感觉练功学戏的人生路,非常漫长。

“在凤翔戏校时,带我们基本功的解正民老师,非常严厉,认真负责。冬训时,我们5点起床,开始练功。跑圆场,排成一队,起步就是半个小时。”张耀栋表示,戏曲行业讲究口传心授:老师教戏,学生学戏,都是面对面,因而那些情景历历在目。虽然很苦,但后来回想起来,都变成了暖意。

那时候练功条件艰苦,都是在水泥地上练,因而磨破皮、流鼻血是常有的事情。有一位年龄大的史生民老师,负责教剧目,他常坐在院子里给张耀栋的师哥师姐们排戏、教唱腔,一字一句,不厌其烦。“史老师有一个习惯,每早用玻璃杯温半杯白酒端到练功场,坐在那,抿一口咽下,眼睛一闭,唱一句,鼻头泛着红。当时我们偶尔去旁听,觉着史老师可爱极了!”张耀栋说,在老师和父母的监督指导下,他将秦腔里的帽翅功、甩发、褶子功、扇子功、翎子功等都“拿下”了,还学了折子戏《悔路》《烙碗记》并参赛得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如今张耀栋会不少看家戏,并常在其中担任主要角色。这跟他打下的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对于张耀栋来说,进入陕西戏曲研究院,就是他戏曲人生的关键路口。

2001年,张耀栋到西安五一剧团演员培训中心学戏,恰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九期演员训练班招生。那是戏曲研究院20年来首次招生。张爸、张妈得到消息,义无反顾地给张耀栋报了名,并带着他在戏曲研究院旁的旅社一住就是半个多月——认真备考,补习文化课,还准备了身段、唱段,天天练习。最终,他于2002年顺利进入演员训练班。毕业后,他正式成为陕西戏曲研究院的一名秦腔演员,此后他依然练功不辍,参与排戏演出,逐渐崭露头角。

张耀栋深知学戏的不易,倍加珍惜和努力。他学的是文武小生,要求比较全面:好嗓子,真功夫,一样都不能落下。在演员训练班期间,班主任吴安平给他引荐了戏曲名家樊琦。直到今天,他还跟着樊琦老师学戏——从进入演员训练班至今,已经20多年了。

学戏路上,难熬的是不可避免的日常伤痛,还有倒仓。在排练《八大锤》期间,为了练好腿功,张耀栋加大了耗腿力度,结果造成了韧带受伤,甚至一度产生了改行退学的想法。“那时生活都不能自理,所有的功课全部停了,只能在宿舍静养。好在有樊琦老师的开导和帮助,腿伤才慢慢恢复了,重拾了信心。倒仓的时候,樊琦老师也常常跟我说,好好练功,静下心排戏,要守得住寂寞,等嗓子出来了,就文武不挡了。”张耀栋说,跟着樊琦、边肖老师学戏,同时也是学做人,都让他受益终身。因为这样,他才走到了今天,并先后获得了陕西省第四届戏曲红梅大赛一等奖和第四届、第五届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一等奖。

“对技艺的执着追求,是戏曲演员共同的底色。参赛得奖有积极作用,关键是要始终坚守本心。”张耀栋坦言,读到老院长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在小说主角忆秦娥的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读完《主角》,我仿佛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洗礼。”张耀栋说,小说里所描述的,是戏里戏外交织的生活,更是无数戏曲人的命运缩影,渴望着一次次舞台亮相。

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的陕西戏曲研究院,从来都不缺演出的机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张耀栋显然就是有准备的人。在陕西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三团团长杨君的支持下,他先后获得了在《吕布与貂蝉》《八大锤》《石秀探庄》《月下来迟》《逼侄赴科》《群英会》《龙凤呈祥》《蜈蚣岭》《苏武牧羊》《辕门斩子》《骄阳之恋》《姚启圣》等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机会,以精彩的技艺表演和人物塑造能力,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特别是2023年,张耀栋更以他拿手的代表作秦腔《八大锤》,参加了由中宣部文艺局和中国文联有关部门联合主办的“艺苑撷英——2023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

此外,张耀栋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文化惠民演出,并随团赴希腊、日本、伊朗、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演出,成为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

“我们身处的环境可能复杂多变,但只要心中有戏、有对艺术的敬畏,就能在喧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张耀栋坦言,他是幸运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同事的协作托举、领导老师的关爱提携,未来,他将不断磨炼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艺术能力,将更优秀的秦腔艺术和更好的自己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这个舞台。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艺苑百花青春篇|李大志:搭建通向世界舞台的“高椅”

艺苑百花青春篇|袁志平:“循着前人的路,走出自己的路”

艺苑百花青春篇|章奥哲:炫酷的技巧之外,更要关注文化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