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新大众文艺:技术赋能的同时需要更多人文引领(桫椤)

2025-10-28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桫椤 收藏

作为当下很“火”的文艺现象,新大众文艺“新”在何处不断被追问和讨论。从生态系统上观察,笔者以为有两点最为典型。首先是它的广泛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为11.23亿人,接近全国人口总数的80%,网民成为新大众文艺的主要参与者。其次,大众不只是文艺消费者,也是创作者和生产者。网络时代,人们消费的文艺资源,很大一部分是网民创作和生产的。一条记录生活日常的短视频、一部随写随发的网络小说、一篇自己朗诵上传的诗文、一段坦陈个人心情的自白文字,乃至一部网络剧中不断飘过屏幕的弹幕等,这些来自网民的创作共同构成了网络空间中的重要文艺资源。这与传统文艺中作家和艺术家是创作主体的情况截然不同。

上述特征都是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大众文艺现场呈现出鲜明的技术特质。凭借网络传输特别是5G网络的普及,一些博主的“国风”短视频火遍大江南北;起源于广西一场婚礼的“科目三”舞蹈,以摇花手、扭腰等简单的动作迅速爆火。大众自发性的文艺创作,无论是摄影修图、短视频拍摄剪辑还是演唱、播讲录音,靠一部手机就能实现,制作成本大大降低。特别是伴随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人通过AI软件撰写文案、生成视频和图片,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可以说,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大众文艺的广泛性;没有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琳琅满目的大众自创。

在技术加持下,新大众文艺激活了大众的审美力量,显示了人们无穷的文化创造力,也让文艺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但在五彩斑斓的繁荣景象中,出现的问题和隐忧也需要重视。由于参与者众多,互联网文化“泥沙俱下”的特性也蔓延到了新大众文艺中。比如,由于制作的便利,一些内容发布者贪多求快,不顾内容质量,导致故事情节或图像生硬呆板,缺乏美感和艺术性;个别网剧制作粗糙,不乏混乱的逻辑和知识性错误。技术环境的便利也使一些人的虚荣心膨胀,通过各种各样的噱头博人眼球以“引流”“吸粉”,出现不少杂乱喧嚣的无厘头搞笑,只为获取流量。更有甚者,一些以各种形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段子”缺乏正能量,违背公序良俗,宣扬低级趣味;少数微短剧、网络漫画和动漫等存在色情、暴力情节或画面等。这些问题凸显了技术的“双刃剑”作用。

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

为人类服务,是技术哲学的核心价值追求。技术为文艺赋能,关键在于为情感表达提供更精准和有效的实现路径,而非放松人文坚守,利用技术便利粗制滥造。以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这部由自媒体创作者制作的作品在2023年爆火,故事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出逃”寻根的故事,上线后引发全网对文物追索的热议。这部微短剧创造性地将历史厚重感与短视频传播结合,甚至推动不少海外媒体关注中国文物回归诉求。今年推出的番外篇《张永安的新年》再次引发大众情怀共鸣,延续了前作的热度。相关作品的成功,说明科技应该为情感表达提供有利条件,而不是替代人类的价值追求。在AI深度介入文化生产的今天,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仍然应该是人类的情感洞察和文化自觉。

技术对大众文艺创造力的激发,应当包含规范参与网络文艺消费和生产过程的个人行为,使其意识到网络空间和艺术活动的公共特性,从而增强新大众文艺生产的自觉性。如今,网络的媒介属性越来越明显,媒介对人的改变,其影响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新大众文艺中,文艺的生产消费和日常生活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导致大众文艺创作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文艺的生产消费多处在自发状态,因此,也较少遵循艺术表现的美学标准。同时,一些人可能会忽视网络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性质,将情绪发泄、记录私人生活与文艺创作混淆起来。对此,网络平台、公共媒体和专业机构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导大众不断提升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

随着科技进步,人类自身与技术高度“绑定”,文艺作为彰显人类主体性的重要方式,必然会受到技术的影响。新大众文艺在科技发展中兴起,也必将从中汲取到新的力量。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通过高扬人文精神,让流量逻辑服从价值逻辑,以减缓技术的负面作用,维护“全民共创”的持久动力与活力。


(作者:桫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文学宣教中心副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观照现实问题,“沉浸式”表达时代生活——读网络小说《中原归乡人》(桫椤)

短篇网文崛起:叙事革新之后,思想内涵跟上了吗(桫椤)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