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手段,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特别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文艺评论作为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既是艺术创作的镜鉴,也是思想交锋的场域。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文艺理论评论理当有所为,而且必有作为。
理论是话语的内核,话语是理论的呈现,话语依托理论的支撑得以立基。在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理论工作者应当对社会现实进行充分的分析和阐述,并提炼出有效的理论话语。具体到文化艺术领域,在文艺理论、评论和文艺创作构成的一系列关系中,基于文艺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非常重要,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应当着重探讨中国文艺发展道路及其丰富话语形态,着重研究中国独特的审美经验,并在不同文化、不同范式对话沟通中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理论研究范式和评论话语,彰显文艺理论评论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相关文学和艺术门类的创新创造与跨界融合步履不停、成果频现。例如,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文艺作品的生产和传播获得快速增长,一批文学作品、舞剧、动画电影、网络游戏、网络剧成功“出海”,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以文艺评论的方式推进中国文艺实践和中国文艺理论的全球化表达、继而探索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窃以为,可以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网,摄影:张民生)
不忘本来:坚守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根脉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人民性是中国文艺的本质属性,人民文艺是中国文艺的主体样貌,人民美学是中国文艺的美学基础。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正是在高扬人民性的康庄大道上,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在文艺理论工作中,理论评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不断建构属于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评论话语。可以说,人民性是我们区别于西方文艺理论最核心的标识,是建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必须坚守的首要原则和立场。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出了独特的审美体系与批评传统。从先秦的“诗言志”“兴观群怨”,到魏晋的“文气”“滋味”,再到明清的“性灵”“境界”,这些范畴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智慧,更承载着中华文明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把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构建的“道理—学理—术理”三位一体的文章学体系,将文艺创作置于天人合一的宏大宇宙观中,至今仍为理解中国艺术的美学风貌提供钥匙。从中国传统文论中深入挖掘提炼出如“意境”“气韵”“风骨”等表征中华美学精神与审美风范的独特标识,以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厚德载物”等具有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以此作为构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核心要件,并赋予其现代阐释维度,是我们解读当代中国文艺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箱”。也就是说,只有立足于我们民族自身的语言,以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色,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讲中国话、说中国理、道中国义,才有可能让我们的文艺评论话语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吸收外来:不断构建开放包容的话语体系
开放包容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新时代中国的鲜明气质和形象。中华文化自古就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因而成就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天下一家的博大气象。新时代的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立足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不断丰富的。但是,实践上的成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话语上的成功、叙事上的成功。构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主要任务是构建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评论话语,展开多元而丰富的现代化叙事。一方面,要提倡和鼓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表达和文艺呈现,在继承创新中华传统文艺理论优秀遗产、吸收借鉴国外文艺理论有益成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要强化文艺评论的精神品格,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在“世界现代性谱系”中增添不可或缺的新范式、新类型。
当前,中国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正在努力拓展世界眼光,积极投身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打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比如,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是现代学科制度的产物。中国美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寻找理论的过程。这种理论在建构的过程中,既要吸收西方的美学理论并追踪国外最新的美学发展,也要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并对其进行深入的阐释,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当代中国人的美学实践中发展自己的理论,建立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美学。再比如,就中国文艺评论的总体叙事特征而言,批评家越来越习惯于把艺术叙事纳入社会叙事和文化叙事的框架之中。这种研究既有西方传统批评所谓的“社会批评”色彩,更有当代西方学界所说的“文化诗学”“文化研究”意味。当然,最根本的是,它立足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感物”传统。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我们只有敞开胸襟、放眼世界,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其长处和精华为我所用,才能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注入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理论研究中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破除对西方理论、西方话语、西方叙事的照搬和盲从,不能套用西方理论裁剪中国审美,而是要以我为主,辩证取舍,提出真正的“自我主张”。
面向未来:回应技术革命与人类共同命题
当今时代,数智技术重拓了文艺时空,重构了文艺关系,重塑了文艺主体,重组了文艺资源,创新了文艺生产、传播、接收和评价机制,创新了文艺样态和审美样态,创新了对外文化交流模式,极大释放了文艺生产力。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为文艺评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构建未来导向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必须直面技术伦理、跨文明对话等时代命题,彰显中国智慧。
如何回答AI带给人类的时代之问、艺术之问、审美之问,是当前中国学者十分关注的话题。比如,AI绘画工具Midjourney生成的《太空歌剧院》获奖,引发“作者身份”争议。有学者提出“人机协同创作论”,主张将AI视为工具而非主体,强调人类情感与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学者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探讨技术理性与艺术灵性的平衡,为全球AI艺术伦理提供了东方视角。元宇宙、NFT等新技术催生了沉浸式艺术形态,正不断挑战着艺术的边界。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敦煌展,通过VR技术再现壁画细节,一些文艺评论家将其定义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译”,并提出“虚拟审美”的理论模型。此类实践表明,技术不仅是载体,更是重新定义艺术本体的媒介,文艺评论话语需突破传统媒介分类,构建跨学科分析框架和数智文艺评论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中国的很多文艺作品,反映的是人类共同的问题。比如,纪录片《无穷之路》通过记录中国脱贫实践,向世界传递“发展正义”理念,为正在努力摆脱贫困的“全球南方”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全球发展事业的担当。科幻小说《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引发对宇宙伦理的全球讨论。中国文艺评论界应以中国文艺实践为基点,探索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文化方案。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面对文艺实践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新潮流,面对全球化、媒介化、消费化语境下文艺领域的新变化、新挑战、新趋向,文艺理论评论作者理应有高度的担当意识,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宽广胸襟,围绕破解人类社会共同难题和开创人类世界美好未来,把中国优秀文艺作品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传播出去,把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介绍给世界。这是构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题中之义。
构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是“本来”“外来”与“未来”的交响。不忘本来,需坚守人民立场,赓续中华文脉;吸收外来,需批判借鉴外来有益理论,构建开放包容的话语体系;面向未来,需回应时代命题,塑造引领未来的话语范式。唯有如此,中国文艺评论才能既立足本土实践,又参与全球对话,在守正创新中彰显中国气派,最终形成具有主体性、包容性与前瞻性的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的百花园增添新的绚烂色彩。
(作者:都布,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办公室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