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见>正文

文艺评奖不能一评了之(李跃森)

2025-07-1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跃森 收藏

文艺评奖:科学激励 沃野千里

编者按:十年来,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持续深化,文艺评奖对创作的引导作用越发鲜明,逐渐成为精品创作、繁荣文艺事业的有力推手。同时,文艺评奖尚有继续优化的空间。比如:文艺评奖如何发挥好引导作用,更好地推动创作生产、提高艺术水准?文艺评奖如何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作品评价体系,增强权威性、公信力?文艺评奖如何更好地规避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等弊端,如何解决作品功利化、同质化、评奖后束之高阁等问题?为推动研究这些问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策划“艺见”专题,特邀文艺评论家围绕“切实发挥文艺评奖作用”撰写评论文章,理论与实际结合,深入剖析文艺评奖应遵循的规律,为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提供借鉴,推动文艺创作迈向新的高峰。本期“艺见”刊发七篇文章,以飨读者。

文艺评奖不能一评了之

李跃森 《中国电视》高级编辑,曾担任“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星光奖”、“金鹰奖”、“白玉兰奖”评委

伴随着注意力经济发展的文艺评奖,尤其是电视类评奖,比以往受到了更多关注。自2014年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以来,奖项数量大幅压缩,获奖作品的含金量显著提升,《大江大河》《山海情》《人世间》《繁花》《去有风的地方》等获奖作品当之无愧地成为行业的价值标尺,在繁荣文艺创作、激发产业活力、传播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文艺评奖是一种建构性力量,不仅可以有效地引导创作,而且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增进文化认同。每一次评奖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与审美趣味,成为全民的共同记忆。可以这样讲,文艺评奖的发展历程,也就是文艺思潮、文艺思想演进的历史进程。

文艺评奖也是一个价值再生产的过程,在对创作者进行激励的同时,也为艺术创新、文化传播、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每一次评选范围和标准的改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电视艺术领域的创作和生产。比如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首次引入网络文艺作品,《我的阿勒泰》《漫长的季节》等作品入选,通过评奖体系主动适应网络媒介生态,有效地推动了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的融合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文艺作品的价值是在观众参与过程中实现的,评奖仅仅是参与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并不是最终环节。哪些作品会被淘汰,哪些作品能真正留存,不能仅靠一次评奖决定。从历史上来看,的确存在某些艺术质量较高的作品被低估的情况。比如第九届“飞天奖”评选,《师魂》获得一等奖,而呼声较高的《篱笆·女人和狗》仅获三等奖,但三十几年过后,《篱笆·女人和狗》成为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师魂》则黯然失色。当然,我们没有必要站在今天的立场苛责当时的评委,但这的确说明,对作品的评价是需要时间检验的。

此外,评委的专业性不完全等于评审的专业性。评奖是一个思想和艺术观念之间碰撞、协调的过程,如果完全以评委个人审美趣味和判断力为基础,就会导致主观性过强,并难以避免公众对其科学性、公正性的质疑。比如创新性是一个公认的指标,但应该怎样进行评估,在具体操作中占多大的权重,都难以确定。另外,评奖标准单一会使资源过度集中于某类作品,从而出现同质化倾向,不利于文艺生态多样性的培养。

对某部作品思想、艺术价值的判断不应该是一次性的,也不应该是单向度的。评奖机制的僵化容易导致误判、偏见与腐败,也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甚至权力寻租。现实中,一些评奖沦为纯粹的荣誉分配、利益平衡;一些部门和制作单位热衷于跑奖;一些作品脱离市场需求,甚至以获奖为目的进行创作,这些畸形现象都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比如一度具有高度权威性的诺贝尔文学奖,由于评选过程不透明,加上性丑闻,令外界对其评选公正性产生怀疑,致使2018年奖项停颁,其中的教训值得深思。

文艺评奖需要变革,机制创新是变革的当务之急,解决艺术资源与公众需求脱节的问题是关键所在。现在,普通观众除了偶尔在社交媒体发表碎片化评论之外,缺乏介入渠道,对文艺评奖的影响微乎其微。如果评奖完全封闭在酒店里,仅由少数几个人一锤定音,某个权威人物最后拍板,其公正性的确很难得到保证。再者,文艺评奖的评委多为业内知名人士,缺乏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参与,视野受限,知识结构存在盲区,其科学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如何更好地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是评奖机制创新的首要目标。机制的创新不应只关注流程,而要关注以构成要素为主的结构性问题,在文化权利再分配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强化公众参与度,打破精英“话语垄断”的格局。比如“白玉兰奖”评选由第三方机构具体操作,将入围作品的筛选过程、评选活动置于公众监督之下;金鹰奖采取专家推荐与观众投票评选相结合的原则,增加评选过程的透明度,都是评奖机制创新的成功尝试。再比如中国文联修订《全国性文艺评奖管理办法》,除了明确评奖流程、监督机制外,特别注重成果推广路径,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评奖机制创新不仅要着眼于当下,更要着眼于未来,以创作生态培育为目标,重视作品长期价值的发掘。实现此目标的关键,一是变结果导向为过程导向,除了艺术品质之外,还应该考虑作品对整个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二是改变目前单一文本评选的现状,在评奖前期引入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考察从IP孵化到衍生品开发的全产业链,充分评估获奖结果对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作用,从而形成创作、评奖与再生产的有机循环。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技术赋能对评奖机制创新的驱动作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评奖主办方完全可以通过引入量化指标、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荐等方法,为评奖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依托,诸如利用数据追踪技术对获奖作品的长期价值和影响力进行评估,利用AI系统整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为评委提供多维度的参考,将可量化的评奖标准接入人工智能模型,以增强评奖的客观性等。比如哔哩哔哩“年度百大UP主”评选采用大数据分析评选对象的专业性、影响力与创新性,在激励原创、引导内容生产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再比如威尼斯双年展采用“混合智审”模式,用AI算法解析作品的技术创新指数(专利数据库比对)、公众情感共鸣度(社交媒体语义分析)与专家价值判断(艺术史逻辑验证),形成三维评分矩阵,最终由智能合约对权重进行动态调节。但应注意,赋能不等于替代,技术运用要有伦理的限度,也不能缺少人的温度。

文艺评奖不能止步于筛选优秀作品,而应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跨界合作等方式,实现文化权利的合理再分配和艺术价值再生产,起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作用。这就需要打破思维惯性,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更加科学地定义艺术质量、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这些基本标准,同时要转变观念,即从精英转向大众,从单纯的质化标准转向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标准,从一次性表彰转向可持续的生态培育,进而实现文艺评奖从质量认证到系统赋能的范式跃迁。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7月4日第6/7版。文中海报剧照来源于豆瓣网。


签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蔡明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