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见>正文

中国舞蹈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图景(许锐)

2023-06-1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许锐 收藏

编者按:近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先后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此次贺信中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研究阐释,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文艺的方向、目标、责任与使命,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发挥专业优势和组织优势,约请数位文艺评论家、艺术家、新文艺组织代表撰写一组笔谈文章,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艺力量”为主题,自6月12日起以“艺见”发声平台连续推出,敬请关注。

中国舞蹈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图景

许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不仅追根溯源,深入文化的肌理与根脉,对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与本质特性作出了高屋建瓴的论述,而且登高望远,扩展文化的视野与胸怀,对中华文化当代发展的路径与方向作出了去芜存菁的判断和选择。这对于中国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发展来说,意义非常深远。中国舞蹈本就是一个极为生动的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之图景,以讲话与中国舞蹈相印证,让这图景愈加清晰,愈加鲜活。

汉唐古典舞《相和歌》

中国舞蹈延续着源远流长的活态传承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文字语言之外,还体现于舞蹈的身体这一独特而重要的文化载体。聚焦历史中舞蹈的身影,无论是远古的迷狂,还是古典的雅致,无论是民间的多姿,还是当代的变革,身体的语言符号都在文字之外,记录着历史文化变迁的点点滴滴。舞蹈艺术依赖于人的身体,也就最贴近人的本真,某种语言文字有可能消逝,但人却没有消亡。那些文字难以描述的细微生动之处,恰恰在舞蹈的大美不言中悄然流淌于历史时空。舞蹈身体因而能用最直观、最灵动的方式,在口传身授中延续着文化的记忆。汉代质朴大气的翘袖折腰、唐代雍容华美的霓裳羽衣、宋代世俗烟火的勾栏瓦肆……舞蹈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留下宝贵的集体记忆。即使那些所谓“失传”的舞蹈,也只是无法追溯原貌而已,丝毫不影响人们跨越历史时空去想象、去探索、去传承、去复兴。虽然古代的科技并不能留存下舞蹈的影像,但那些动人的舞姿却潜藏在诗词、壁画、造像中让我们惊鸿一瞥,更是顽强地在一代代舞蹈的人群中活态传承下来。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博物馆物质文物的独特魅力所在——流动着、变化着、活着。中华文明绵延千年而未中断,中国舞蹈就是一个突出的表征,带有鲜明传统文化基因的舞蹈至今仍然在人们舞动的身体中流传不绝。

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

中国舞蹈凸显着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让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和而不同。正如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论断,在中国舞蹈中得到了非常生动的体现。例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收集的舞蹈种类多达上万种,覆盖各个民族,共同编织成为一幅绚烂多彩的舞蹈画卷,细节体现出多样差异的民族与地域文化特征,整体呈现为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风貌。又如中国古典舞在历史沿革中一脉相承,又演进变化,不仅与诗歌和音乐一起孕育出中国戏曲这一舞台艺术的瑰宝,又在当代重建与复兴中发展出身韵、汉唐、敦煌等不同流派,汇聚成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国舞国风。对比西方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式微甚至消亡的很多传统舞蹈样式,中国舞蹈文化传统的体系化存续与延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特而令人瞩目的重大现象。现代的经济全球化曾一度引发了关于文化全球化的反思,即在西方现代性影响下世界多元文化的趋同现象。而中国舞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无疑为世界文化困境提供了一个重大的文化参照与启示——尊重多样差异而达致天下大同,这一舞蹈文化模式已经在中国实践了千年。

舞剧《五星出东方》

中国舞蹈融汇着古今中西的文化生命

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中国舞蹈在交流融合中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活体。古有中原乐舞与西域乐舞等周边舞蹈文化的互鉴交融,今有西方芭蕾在中国舞蹈体系创建之初的显著影响,还有改革开放带来的中西方舞蹈文化的深刻互动。在中国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交织的文化语境中,中国舞蹈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当代价值的样式。一方面以群体性文化影响了纯粹的个体性艺术创作,抑制了对传统文化的忘却与抛弃,没有出现极端割裂历史传统的情况;另一方面又在开放和创新的激励下保持了自我向前发展的活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孕育出新的舞蹈样式,产生新的传统。北京舞蹈学院在中国古典舞重建过程中曾经有一门“结合课”,尝试在中国戏曲、武术和西方芭蕾的结合中探寻古典舞蹈的出路,最终孕育出享誉中外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体系。这无疑是在借鉴中成就新的中国舞蹈文化生命体的突出例证。其过程也曾因为今人对古典的想象与认识各不相同而引发一些质疑与争论,殊不知人类文明的互鉴随着科技进步只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差异的跨度和影响的广度都是过往无法想象的。我们可以追寻传统的精髓,但不能陷入历史的桎梏,可以倡导不同的传统开启方式,但不能局限于单一排他的路径。过去回不去,我们面向未来的每一刻都站在新起点上,文化吸收与结合的终极使命就是要创造出新的文化生命体。

中国古典舞“身韵”

中国舞蹈坚守着本土民族的自觉立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面对种种影响甚至冲击,始终表现出强大的韧性,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内在的主体自觉紧密相关。正因如此,中国舞蹈在沧桑巨变中演绎着万般精彩,却始终没有丢掉文化主体的自我。洒脱腾旋的胡乐胡舞成为丰富中原典雅舞风的养分,芭蕾民族化推动着中国芭蕾学派的孕育与发展,现当代舞在创新思维中探寻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表达……凡此种种,无不彰显着中国舞蹈强烈的主体意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呼吁与尝试在中国舞蹈的发展演进中从未缺席过,这使得中国舞蹈的文化母体能够在吸收兼容中不丧失自我,同时还推动中国舞蹈的文化特色对世界舞蹈文化的多样性作出贡献,甚至在面对西方现代性的副作用时展现出中国文化的智慧与解决思路。例如中国舞蹈文化中的内敛、自然、平和,对西方现代舞不同发展时期的技术训练体系和创作观念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文化中的焦躁与激进。而我们自己周期性向传统回归本身也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无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复古和寻根舞风,还是新世纪方兴未艾的国风舞潮,都反映出中国舞蹈主体意识的深沉自觉。由此,传统的文化因为现代的步伐而变得活泛,现代的发展也因为传统的意蕴而变得稳健。

中国舞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测和认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范例样本,启示着我们要在文化自觉的引导下,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来坚持传统文化的根骨,通过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来提升艺术的眼界格局,通过参与交流甚至争鸣来增强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力。唯有此,中国舞蹈才能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承接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拥抱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形成稳定的文化传承和演化方式,成为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动人图景。


*作者:许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文艺评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北京舞蹈学院院长、教授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签发:杨晓雪

审核:袁正领

编辑:王庭戡


延伸阅读:

以又一次思想解放推动新一轮文化发展(徐粤春)

新文艺组织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与担当(杨乐)

舞剧《蓝色裙摆》:用诗化意象表现崇高精神(许锐)

建立中华传统审美与当代舞蹈创作新默契(许锐)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