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见>正文

文艺作品精神力量的又一重要源泉(王一川)

2023-06-1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王一川 收藏

编者按:近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先后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此次贺信中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研究阐释,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文艺的方向、目标、责任与使命,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发挥专业优势和组织优势,约请数位文艺评论家、文艺创作家、新文艺组织代表撰写一组笔谈文章,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艺力量”为主题,从即日起以“艺见”发声平台连续推出,敬请关注。

文艺作品精神力量的又一重要源泉

王一川

作为一个新命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中华文明传统对于世界文明多样性应有的独特贡献角度,就中华民族自近现代以来已经和正在开创的现代新文明的实质及其地位作了新概括。这一理论概括本身表明,当前推进中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并不仅仅守定往昔的中国内涵,而是需要拓展到中华民族这一更加宏阔的新内涵。中国一词,往往已经被赋予古典天下之中央和现代民族国家等内涵,而换用中华民族一词,则可以拓宽到往昔数千年里活跃于中华大地的所有多民族共同生存繁衍的悠久史实,从而呈现中华多民族聚居和协调的宽厚史实及其对于当前中华文明建设的深厚的源泉性意义。还可以说,这一概括不是满足于回溯中华民族文明的过去源头,而是要通向中华民族文明建设的新未来。这意味着已经进展多年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程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通向未来新目标的手段,即是通向中华民族新的现代文明目标的途径。再接着说,它也不单纯局限于中华民族自身,而是在全球多元文明视野中让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多样性格局提供独具价值和风格的世界文明新风貌。可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味着将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未来及其世界性意义加以贯通,指向一种世界文明新形态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标志着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多样性建设中承担着一种独一无二的新文明建设的重任。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来源:“新华网”微信公号)

如果上述理解可以成立,那么,不妨进一步理解说,提出这一建设目标并为之奋斗,标志着中国自觉承担中华文明对于当代世界文明的独特建设责任。从而这一目标设定的意义之一在于表明,中国正致力于从中华文明传统新形态角度为当代和未来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自身的无可替代的独特贡献。明确这一点,对于当前中国文艺界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这就是揭示了文艺作品精神力量的又一重要源泉。

关于文艺的源泉,毛泽东早就作过精辟论述:文艺创作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民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既是文艺创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从而也必然是文艺作品精神力量的“唯一的源泉”,因为文艺作品无论从创作过程看、还是从作品再现的社会生活内容看、以及从作品的精神力量或意义看,都在根本上来自于社会生活奔腾不息的激流。不过,从今天视角看,同时还应当看到与这种“唯一的源泉”紧密相连的另外两股重要源泉:一是作为以往社会生活源泉的历史积淀物或历史遗存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已在过去十年文艺创作中陆续得到有力呈现;另一就是这次提出的作为未来社会生活源泉的预示或先导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这应当是已经和正在建设中的并且与未来社会生活源泉紧密相关的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事业。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被明确为当前文艺创作的丰沛的传统历史资源,那么可以说,立足当代现实而指向未来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则可以成为当前文艺创作的新生的和指向未来的又一重要历史资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数千年中华古典文明传统基础上、以西方现代文明成果为镜鉴、立足于中国在现代世界文明格局中的新地位和新作用而创建的中华文明新形态或“人类文明新形态”,它应当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于现代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无可替代新贡献,从而理应成为当前文艺创作的又一宝贵资源。

可以说,提出这种新文明建设目标,对于文艺界的突出启示在于,应当深入当代社会生活,在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向当代世界文明多样性格局,为广大观众创作更富于精神力量的文艺作品。如果这样的理解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还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作具体说明。

首先,当前中国文艺创作及文艺发展,说到底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事业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其中富于审美魅力和闪耀时代精神光芒的部分之一。创作新的文艺精品佳作,并非只是为了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要,而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升他们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觉、自信和自强意识。这就要求文艺家悉心深入当代社会生活世界,感受和体验其中富于创造力的元素,再运用想象力去加以概括和提炼,熔铸为文艺作品的新的媒介、形式、形象和意义系统,并在其中蕴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元素,最终让观众在文艺作品的审美鉴赏中得以领略到。而这样的文艺家会成为本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自觉的精神志愿者和向导。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展厅一角(来源:“新华网”微信公号)

其次,文艺观众一旦从文艺作品中明确领略到来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元素的精神力量,就可能会通过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公共传播等多样传播方式,将其或者潜移默化地、或者自觉自愿地推衍到自身社会生活言行中,转化为个人或他人的继续开创这种现代文明的自觉行动。当社会公众从文艺作品中成功地获得这样的精神感召并产生实际行动意愿时,文艺作品的精神价值才真正获得呈现和证明。

再次,相应地,文艺理论评论界需要深入学习和领会这种现代文明的内涵和意义,涵养一种善于从文艺作品中捕捉和提取这种现代文明的精神旨趣并在文艺理论评论著述中加以表达和阐发的理论素养和传播能力。正如鲁迅说“伟大也要有人懂”一样,文艺作品中蕴蓄的传达这种现代文明精神旨趣的那些东西,有时隐而不显,恰如“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所表述的那样,面临如何全面而完整地抵达观众心灵的难题。这就期待文艺理论评论者以其擅长的艺术发现、社会关怀、文史汇通、艺术公心、批评个性和融合使者等多方面素养,去加以归纳、总结、提炼和传播,尽力将其缝合到中华民族伟大文明发展链条中,使其成为可与中华民族伟大古典文明相异而又相媲美的新文明元素。

最后,就对外传播而言,当前需要从当代世界文明多样性语境中的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独特精神和特征视角,将当代文艺作品中可能蕴蓄的本民族现代文明元素切实发掘出来,按照当代世界文明的通用传播惯例而加以概括和提炼,转化为外国普通观众能够识别和认知、国际文化界和学术界能够理解和承认的从文艺通向文化或文明的东西。鉴于当前外国普通观众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存在一些隔膜、误解或偏见,及时地调整和优化对外传播方式、途径或方法,促进对外传播效果的改善,就成为十分重要而又急迫的课题了。

当前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对于文艺界的突出意义在于,从中华民族伟大文明为当代世界文明多样性奉献独特建树的角度,就文艺创作的更加深广而又厚实的文化价值蕴藉提供了一种深度阐释框架,相当于为深入发掘和领会文艺作品精神力量确立起又一重要源泉性话语体系。反过来说也一样,当着拥有了这一重要的源泉性话语体系后,文艺作品中所可能蕴含的现代文明价值及其深长余兴,就有可能被观众体验和阐发出来,进而转化为他们投身于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的更加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而文艺评论工作者则需要虚心向文艺家和观众学习,从中深入了解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究竟,同时尽自己所能地在文艺作品的真理内容和兴味蕴藉与观众之间、以及与中华民族文明精神建构之间,起到应有的融合使者的特定作用。


*作者:王一川,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


签发:杨晓雪

审核:王庭戡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王一川专页

电视剧《雪莲花盛开的地方》:生动塑造援藏干部群像(王一川)

话剧《正红旗下》:历史大变局下的旧家国双重挽歌(王一川)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