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为什么说大地情怀里藏着旅游的真滋味(于溟跃)

2025-09-18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于溟跃 收藏

近日,由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掀起收视热潮。《生万物》以鲁南农村的土地变迁及沧桑变革为背景,描绘了沂蒙山区天牛庙村村民对土地深厚、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眷恋、羁绊与敬畏,通过一个村子、几个家族和一群农民命运的浮沉变化,深刻反思人与土地的关系,集中表现了土地对于人的意义。

(图片选自电视剧《生万物》)

值得关注的是,《生万物》的热播带动了山东的新一轮旅游热,成为一个可圈可点的文旅现象。该剧尚未完结时,观众“跟着影视剧去旅行”的热情就已被点燃,很多游客前往取景地山东临沂、日照等地打卡,沉浸式感受那片见证时代和剧情发展、承载人物命运走向的土地的厚重和温度。与此同时,当地文旅部门巧妙借势,打造了特色旅游线路,并推出相关优惠政策,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也使齐鲁大地风光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这一现象生动体现了大地情怀对旅游行为的深层影响:影视IP等载体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大地情怀,使之去探访现实中真切存在的土地,以旅游方式完成对文化根脉的情感认同和空间体验。

《礼记》有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体现了先民对于土地承载万物的朴素认知。当代学者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中也指明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与安土重迁的特点。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是深厚而源远流长的,不论是从物质生存到精神归宿,抑或是从文学表达到哲学思考,都一以贯之地构成了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这样的文化基因在现代旅游活动中也展现了一定的延续性,由大地情怀引发的旅游行为,是文旅融合的重要现象。人们的一部分旅游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作内心深层大地情怀的现代演变和外在表达。一方面体现为回归或探索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土地。比如,每年都有无数人踏上归乡祭祖的旅程,他们通过实地游访老家和祖籍所在地,或进行更广义上的文化寻根旅游,完成对精神归属和文化身份的追寻与确定。再如,城市生活加剧了许多人与土地的疏离,乡愁及投身大自然的需求推动人们定期前往那些田园牧歌式的、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目的地,以一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理,切身感受自身与大地的连接,使旅游成为人们补充精神能量的调和剂。

另一方面,“他者”的土地作为一种“奇观”的风景,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当人们游至某处,其大地情怀就延伸为对目的地风土人情的体验和投射,正如《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这种探索欲,引导人们去亲身感知“诗与远方”中的土地的独特魅力。人们通过感受特定土地上的特有风物,品尝地道食材,体味当地生活,既完成了对目的地文脉风情的体认与联结,也直接促进了旅游的发展。如近两年“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所带来的文旅热,便是将百姓“民以食为天”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包括旅游消费需求高度融合,依靠并呼应人们对土地的情感,推出了供人享受且让人流连忘返的文化旅游大餐。

旅游发展多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展示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在这种相通的景观背后,通常附着了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忆和温情,值得人们用心发掘与阐释,而一些缺乏生命力的人造景观,实则忽略了那片土地上孕育的人、情、事。以大地情怀为基点的旅游行为,更加侧重于观照人们对土地的情感,或归属,或好奇,或追寻血脉之根,或探索风情之特,都促进了从感官到心灵体验的范式升级。所以,打好大地情怀这张牌,不仅可以为人们的旅游行为赋予存在论上的深层意义和价值,更有助于实现精神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人情感满足相统一的多赢格局。归根结底,大地情怀始终提醒我们,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旅策划宣传,把握住东风的同时,更需要有扎实的内容、脚踏实地的作为,以及对文旅事业的真诚与热爱,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人们心里,并吸引大家一探究竟。


(作者:于溟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话剧《魔域·亚特之光》:从网络IP到戏剧舞台的创新实验

打造文艺精品,以经典润人心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