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认为,人类进步必须具备两种工具:传递思想信息的语言与传递情感和希望的艺术。理想的文学批评,是以闪烁着思想的语言阐释艺术秘密的文体,是以“真”的方式引渡“美”的写作。理想的文学批评,始于对美的启蒙、对人的解放、对社会进步怀有的强烈责任感。
(图片选自纪录片《文学的日常》)
今天的文学批评,当然也很活跃,形式非常多样。但是,追根问底,文学批评一定程度上正在偏离自身的理想、丧失应有的正气,走向偏颇与衰弱。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势逻辑压制弱势逻辑。
文学的逻辑,首先是审美的逻辑。这个逻辑相信,在历史合理性和现实合理性之外,还存在“艺术合理性”;相信一部小说、一出戏剧、一首诗,只要符合形式的完满与和谐,就已经具备了审美的“自足性”,具备了合法身份。尊重文学的审美“自足性”,是文学批评的常识。
但是,审美逻辑因为远离现实功用,在世俗评价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相比之下,社会政治逻辑、道德伦理逻辑是更为强势的逻辑。在强势逻辑的支配下,人们对没有现实功用的事物失去了耐心和兴趣。强势逻辑支配下的批评,往往是观念先行的批评,表现为道德判断的膨胀和事实分析能力的削弱。这种文学批评,常常用善恶问题压制美丑问题、用道德完美压制形式完美,文学艺术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重视。追求“文以载道”,发挥文学的现实功用,是历代文学家的雄心抱负。但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完全忽略审美逻辑,只是强行使用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去阐释文学作品。要知道,文学的诸多现实功用,也就是说它的强势逻辑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它的审美逻辑的基础之上。
二是理论阐释压倒艺术感性。
汤因比提出,人文学科有三种基本研究方法:历史的、科学的、虚构的。其中,科学的方法是对已确认的事实加以比较研究,阐明“一般规律”的方法。文学的研究是美学的研究,不是科学的研究;是“理性的感性显现”,不是纯粹的理性解剖。文学批评面对的,是一个活的、有机的、创造性的审美自足体,不是客观的物理事实。因此,文学批评不能离开艺术感性。
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形式自由、活力充沛,聚焦创作现场,注重艺术感性,诞生了一大批文思敏捷的好文章。80年代以降,文学批评逐步走向学院化、论文化,各种理论新词、学术黑话层出不穷,滞重晦涩的学术八股越来越多,灵动晓畅的好文章不多见了。学院派批评的壮大,弥补了以往文学批评的理论短板,但也有矫枉过正之嫌,那就是使理论批评压倒了艺术感性。理论家往往会跳过文学形态研究,直接进入理论演练环节,这让文学作品变成了从一个理论到另一个理论旅行途中搭的“顺风车”。面对理论与文本、理性与感性的倒置现象,我们要温习桑塔格所提出的“反对阐释”,唤起“新的感受力”。
三是互吹互捧代替独立判断。
长久以来,我们处于一个文学批评为文学创作服务的生态。这当然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这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批评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没有获得充分的独立性。一部作品面世,文学期刊、出版社要约作品论,学术期刊要约作家论,作家本人还会亲自“登门求稿”。文学批评,因此与人情往来、作品发行、评奖评优捆绑在一起。在这种环境之下,文学批评是否还能激浊扬清,担当得起“批评”二字?是否还能“修辞立其诚”,保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基本伦理?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重提文学批评的独立性。文学批评首先是对作品负责、对艺术负责,而不是对作家负责、对市场负责。文学批评,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审美者面对一个审美文本所作出的清醒判断。我们还要重振文学批评的否定性。没有否定精神就没有文学批评。但文学批评的否定,不是简单粗暴的权力干涉,而是艰难、同情而准确的批判,是对批评家艺术判断与智力水平的双重考验。保持独立性与否定性,才能清除犬儒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浊气,避免文学批评继续贬值。
四是“语文对错”取代“艺术好坏”。
今天的文学批评现场,一边是友善平和的“圈内批评”,一边是疾言厉色的“网络酷评”。网络酷评生动活泼,敢于直面问题,是文学批评的生力军,填补了专业批评在很多尖锐问题上的失声。但我们也要看到,“网络酷评”一定程度存在以“语文批评”取代“文学批评”的问题,热衷于指出“语文错误”,包括错字、病句、搭配不当等等。不可否认,指出这些“语文错误”,有利于写作者对自己笔下的文字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但网络批评也是文学批评,也要有一定的批评原则,要避免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抓住一点、不顾全局,胡乱生发、上纲上线。
进一步来讲,“网络酷评”也要重视工具基础和专业门槛,包括准确的艺术感受、完整的文学史常识、一定的文艺理论储备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将文学批评从语文对错的初级判断,上升到形式分析、美学判断的层面。
文学批评之乱象,还有诸多的表征。文学批评的“纠偏”,也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我们回归一些基本的批评观念:
一是重申审美自足,纠正“道德审判”的批评。
二是重申独立自主,纠正“雇佣劳动”的批评。
三是重申修辞立诚,纠正“骂杀捧杀”的批评。
四是重申艺术感性,纠正“理论膨胀”的批评。
五是重申公共责任,纠正“圈地自嗨”的批评。
六是重申包容对话,纠正“不容置喙”的批评。
七是重申明白晓畅,纠正“黑话连篇”的批评。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充满正气、真气、浩然之气,文学批评才可以成为唤醒的声音、改善的力量、推动进步的天下公器。
此刻,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理想的文学批评家的肖像:他们是一群精力充沛的家伙,上午在艺术的泳池潜水,下午在美学的法庭辩论,晚上在思想的市场囤货。他们像豹子盯着猎物一样,死死盯着文学艺术的原创性。他们的批评是探囊取物然后又能物归原主。他们既有金刚面目,也有菩萨心肠。他们能在四分五裂的文化中保持刺猬般的坚信,又能在单一僵化的文化中保持狐狸般的灵活。他们常常对这个出了问题的世界大声呵斥,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不折不扣的乐观主义者。
(作者:贾想,青年评论家)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