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基层第一手材料”是新大众文艺的源头活水(罗丽)

2025-07-29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罗丽 收藏

我们所处的当下,是由温暖细腻的人间烟火以及身边万万千千平凡人的喜怒哀乐和情感梦想交织而成。这些散落在市井街巷、田间地头的“基层第一手材料”是新大众文艺的活水源泉。文艺创作扎根基层土壤,从真实的生活肌理中汲取养分,才能生长出直抵人心的力量。数字技术的赋能,更让这汪活水得以奔涌,让“文艺为人民服务”在全民参与的实践中进一步照进现实。

当下新大众文艺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赋能,它借助数字媒介重构了文艺生态。互联网、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技术的广泛普及,改变了文艺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短视频平台、网络文学网站、直播平台等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孕育地。技术门槛的降低,让很多民众从文艺活动的旁观者摇身一变成为创作者,实现了文艺创作的“去中心化”。AI工具的出现更是进一步降低了创作难度,普通用户只需简单操作,就能生成文字、图像、视频等内容。新大众文艺是在技术重构下的全民文化实践。大众对于文艺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迈向了“主动表达”。新大众文艺顺应这一趋势,注重个体经验的文学化、艺术化呈现。

素人写作尤其体现了这一点,它们多以普通人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故事为核心,用真诚的笔触填补了传统文学未曾触及的角落,让平凡的普通人被看见、被铭记。《在菜场,在人间》的作者陈慧在菜市场摆摊多年,她将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感受到的市井百态化作真诚的记述:卖猪肉的夫妻为几毛钱争执又迅速和好,拾荒老人把攒下的零钱悄悄捐给灾区,年轻摊主在摊位旁复习备考……以菜市场为圆心,让读者看到世间万象和平民史诗。这些来自基层、来自生活、来自经验的第一手材料,从来不是冰冷的档案或刻板的记录,而是带着体温的生活切片。有作家认为,成为作家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经验、观察和想象。而像陈慧这样的素人作家,如果没有对基层生活经验以及常年的沉浸式观察,就难有对人性深度的精准刻画。

社会生活为叙事提供了原始素材,当情感因素渗透进叙事肌理,便赋予其诗意的质感,催生出人类的艺术创作。因此,人类的艺术创作既是对现实的忠实讲述,也是对想象的大胆虚构。这两个维度相互支撑,共同构筑了人类叙事的悠长传统。当下备受关注的素人文学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创作者捕捉到了生活的原生质感,记录下最生动的时代注脚。从靠手机语音转文字功能笔耕不辍的苗族女性阿包,到把田间地头的劳作感悟娓娓道来的“沂蒙二姐”吕玉霞,从60岁才开始写作的素人作者书写岁月沉淀、外卖员写诗记录风雨兼程的日子、打工者开“诗歌商店”用文字交换陌生人的故事,到东莞新大众文艺作品的集体付梓……素人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宛如从大地肌理中渗出的涓涓细流,渐渐汇聚成奔涌的江河,为新大众文艺的叙事带来了更多的经验与可能。

一些作家作品陷入“悬浮”的困境,本质上是脱离了基层生活经验。就像断了根的植物,看似光鲜,实则失去了生长的力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大众文艺在技术赋能下,正完成从“悬浮”到“扎根”的转变,构建起新的文艺生态。素人文学中,巷弄里早餐摊“多搁半勺辣”的熟稔叮嘱,老城区裁缝铺案板上别着的半截软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交织着平凡人的悲欢离合,最终拼凑成最鲜活的时代剪影。每个基层故事都有机会被万千人看见,这正是新大众文艺的一个可贵的价值——让生活的烟火气成为时代的底色,让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成为动人的史诗。


(作者:罗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

技术赋能艺术不能止于浅表化审美(罗丽)

破局主题创作同质化、模式化、功利化(罗丽)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