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11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评协承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电影家协会、朝阳区文联协办的第二十一届北京文艺论坛举办。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上海、陕西等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和创作者围绕“新大众文艺”相关话题演讲对谈,35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区文联和社会组织的代表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论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近一年来,新大众文艺在文艺界和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新大众文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已成为波澜壮阔的潮流。本届论坛以“新大众文艺视域下的北京文艺创作与实践”为年度主题,旨在对新大众文艺进行系统性阐释、学理性分析,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探讨北京新大众文艺的内涵、形式、特质,以引导北京文艺创作实践,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论坛现场
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中国评协第一、二届副主席,北京评协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施战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中国评协理事,天津评协主席,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志强;中国评协理事,河北评协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邢建昌;天津市文联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刘志勇;市文联副主席马国颖;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马驰;中国评协第二届理事、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宋宝珍;北京评协副主席张清华、许锐、周海宏、胡智锋、唐东平、蒋慧明、陶庆梅、岳永逸、徐秋等出席论坛。论坛致辞环节由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主持。
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
徐粤春在致辞中指出,新大众文艺是对当下波澜壮阔的宏大气象、温暖细腻的人间烟火以及身边千千万万平凡的拼搏者、奋斗者喜怒哀乐、情感梦想的关注、表达和呈现。新大众文艺是表达场景里的新时代最主要最直接的文艺样式,开展对新大众文艺的评论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学术命题。北京文艺论坛已经成为首都地区重要的文化品牌,去年的第二十届北京文艺论坛,共话北京文艺的精品追求,从“精品”到“大众”,谈的不是跨越,而是融合,如何引导新大众文艺表达场景里的新时代,正是文艺评论履行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职责所在。
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
马新明在致辞中表示,北京文艺论坛创办21年来,始终坚持学术性、专业性、前瞻性,搭建起理论研讨、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本届论坛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新大众文艺展现出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市文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构筑激发人民广泛参与、面向全民创新创造、满足人民广泛精神体验的文艺生态,推动文艺事业为了大众、源于大众、创于大众、传于大众、享于大众、评于大众,充分彰显大众的文艺主体地位。
颁发“星火文丛”出版项目证书
颁发2025北京文艺评论推优优秀著作证书
颁发2025北京文艺评论推优优秀长评证书
颁发2025北京文艺评论推优优秀短评证书
《2024北京文艺发展报告》揭幕
论坛期间,举办了北京文艺评论年度推优和“星火文丛”出版资助项目表彰活动。徐粤春为“星火文丛”出版资助作者胡祥、陈都颁发证书和奖杯。王一川为北京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优秀著作代表唐昆、曹书乐、帕孜丽娅·阿力木颁发证书;唐东平、蒋慧明为北京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优秀长评文章代表樊迎春、傅逸尘、李松睿、张鹏禹、杨天东、张阳等作者颁发证书;徐秋为北京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优秀短评文章代表卫如珍、林洁、包磊等作者颁发证书。此外,还发布了北京市文联基础理论课题重点项目——《2024北京文艺发展报告》,马新明、王一川、马驰共同为《报告》揭幕。
多重维度剖析新大众文艺“新”在何处
围绕新大众文艺,王一川、孙郁、施战军、宋宝珍、许锐、周海宏等6位专家学者发表精彩演讲,为新时代北京文艺创作与实践提供了多元视角和深刻见解。
中国评协第一、二届副主席,北京评协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
“新大众文艺已经呈现出顺应媒介变革新趋势的新媒介性、以非职业艺术家为主创的群众作者性、传统文化引导性、呈现基层民众生活原生态的日常性等诸多美学特征,它们已经和正在成长为当前北京文艺的有生力量,给北京文艺创作提供了富有感召力的社会语境滋养和有益启迪。”王一川以“借潮扬帆的北京文艺”为题,深入阐述新大众文艺潮中的北京文艺新美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
“新世纪到来后,散文写作的队伍日趋扩大。小说家的散文与学者散文风头不减,新涌现的作者对于书写的空间有所拓展,审美的路径显得五花八门。宏大叙述的作品让位于个体生命的吟哦,审美的多样性成为常态。”孙郁在题为“新京派散文的几个特点”的演讲中总结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京派散文的流变。
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施战军
“我们有必要在出现了一定程度非此即彼声音的时候,重视分析文艺大众化趋势与文艺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大众中产生的创作者和始终心怀人民的文艺家,都是以人民生活为创作源泉、从人民智慧中汲取灵感的,他们共同构成了新大众文艺的创作主体。”施战军以“新大众文艺的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和传播主体”为题,提出新大众文艺既是大众的,也是文艺家的。
中国评协第二届理事、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宋宝珍
“新,可能预示着艺术的新业态,新趋势,一出现就有破圈表现,打破人们既定的思维惯性和传统经验,是常则中的例外,因此需要人们具有新标准的验证和前瞻性的研判。”宋宝珍在题为“新大众文艺视域下的演艺新空间构建”的演讲中,详尽分析演绎新空间与新大众文艺的关系。
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
“新时代下新大众的精神需求变化,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观赏,而是追求更深度的参与、更即时的互动和更个性化的表达。也许舞蹈的春天会在新场域中到来,但是更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用我们的生命体验去感受、去创造。”许锐以“舞蹈在新大众中的传播与互动”为题,以舞剧《杨家岭的春天》为例,讲述从大众到新大众,从漫山遍野到云端互联的变化,在新大众文艺的场域下,技术再绚烂,舞蹈的核心仍是鲜活的舞者、鲜活的观众。
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
“和要众,曲不能低。学校美育应是适宜的,满足各种欣赏水平与审美偏好的人;多元的,丰富多样的艺术能够培养人的创造力、想象力与文化包容力;提升的,应该是大家稍微踮踮脚够得着的东西,方能培养与提升审美心智,引导价值导向。”周海宏在题为“水涨船高——提高学校美育水平提升大众文艺质量”的演讲中,呼吁提升学校美育水平、提高国民审美心智。
跨界视角探讨新大众文艺融合发展
嘉宾对谈:新大众文艺的理论建构
嘉宾对谈环节的“新大众文艺的理论建构”单元,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庆梅表示,新大众文艺内在的丰富性以及复杂的矛盾张力,给理论界提出了严肃挑战。中国评协理事,天津评协主席,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志强表示,新大众文艺的“大众”是知识化的大众,泥沙俱下中定会有美好的雕像树立在历史长河。中国评协理事,河北评协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邢建昌表示,新大众文艺就是新大众的生活,生活和艺术之间没有分明的界限。中国评协理事、视听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表示,媒介化、数字化、AI的智能化是新大众文艺崛起的核心背景。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员丛治辰认为,新的媒介、新的人群和新的艺术三个层面的互动构成了新大众文艺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思表示,新大众文艺的生机体现于在制度化的力量下寻求突破与裂缝的文艺努力。
嘉宾对谈:从精英到大众,文学的边界拓展
在“从精英到大众,文学的边界拓展”单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刚表示,文学的边界拓展一是纵向地从精英文学向大众文学下沉,二是横向地向影视等领域拓展。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表示,新大众文艺既有大众的一面,也有通向精英的一面,依然会传承古老而永恒的文学传统。北京作协网络作家分会副主席、网络作家携爱再漂流表示,数字技术让网络文学搭上了“出海”的快船,打破了空间、受众和价值观的边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薛静表示,文学从过去书房里的一盏孤灯变成现在热带雨林般的生态系统,正在变成改编或其他文艺形式的源代码。作家范雨素表示,文学在当下的社会功能就是让每个人都可以被看见。科幻作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顾适表示,新大众文艺应尽可能地用大众能够听懂的语言去表达。
嘉宾对谈:科技重塑大众的艺术感知
在“科技重塑大众的艺术感知”单元,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黄悦表示,技术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深层文化体验的入口,真正好的科技艺术是技术退后一步,让文化和情感站到台前。北京舞蹈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教授任冬生表示,科技与艺术的加持组合形成“1+1>2”的现场效果,是一种观念的胜利、表演形式的胜利。中国评协副主席、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主任,新媒体《影视独舌》总编辑李星文表示,AI虽解放了生产力,但无法做到一线深入采访、沉浸式行业体察和对问题的长期关注研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助理陈可表示,建筑设计艺术感知分为审美体验、理解认知、情感共鸣,数字科技的加持让更多人感受到建筑的魅力。云戏(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黎冬表示,作品是作品,工具是工具,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成为艺术创作的好手段。阿里游戏业务负责人刘政表示,历史文化是文艺创作、科技发展的内核和源头,是持续竞争力。
艺产融合近观文艺创新澎湃动能
嘉宾对谈:文艺赋美城乡发展
在“文艺赋美城乡发展”单元,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岳永逸表示,新大众文艺强调大众的主体性,由大众共创。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杂协主席俞亦纲表示,杂技艺术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保留了传统文化根脉,又注入了现代发展活力。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冰表示,文艺作品创新要应用现代技术,发掘当地文化,坚持下去就有成果。中国评协艺术产业专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表示,好的艺术让村民有获得感,艺术乡建应注意战略性跟地方文脉的脱节,避免主体性对在地居民的忽略,谨防为艺术而艺术,应通过艺术的赋美实现产业的增值。朝阳区作协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表示,发展是永恒的,当下乡村承载的更多是一种情感记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黄仲山表示,文艺工作者是走向大众,是主动融入,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而非趋向大众。
嘉宾对谈:新媒介生态下电影的美学传统
在“新媒介生态下电影的美学传统”单元,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社长兼主编、《当代动画》杂志主编皇甫宜川表示,中国电影美学传统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诸多传统艺术建立起来的,呈现形式丰富。中国评协副主席、视听艺术专委会主任,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胡智锋表示中国电影最重要的传统是现实主义传统,变化的是时代性特质,不变的是为社会带来真实有力的认知与审美引领。中影集团国家一级导演江平表示,中国电影核心美学是现实主义,如果不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就不会有现实主义题材的优秀作品出现在荧幕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编剧、导演陈宇表示,应把镜头对准不完美的生活和不完美的人,创作要扎根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演员郭晓东表示,扎根生活是对创作者最基础的要求,生活细节决定人物性格特征,要用眼观察生活,用脑思考生活,用笔记录生活,用阅读让生活更加多元。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赵方表示,中国电影要坚持中国审美,“话已尽而意不止”,希望制作的电影能让观众在离开影院时,回想其为现实生活带来的帮助和意义。
北京文艺论坛创办于2005年,迄今已举办二十一届。曾以“新时代北京文艺的价值向度与艺术创新”“传承与发展:新时代北京文艺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新北京:北京文艺的精品追求”等为年度主题,紧贴时代、追踪热点。市文联和北京评协服务首都文艺工作,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面向创作者、学术界和大众展开跨门类、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论对话,做好专业与大众之间的沟通,探索文艺繁荣发展之道,尊重艺术规律之道、文艺人才成长之道,助力文艺评论发挥提高艺术审美、引领社会风尚作用。
论坛合影
签发:王庭戡
责编:唐晓
供稿:北京评协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