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评协动态>正文

《积德泉》中的巧思,你get到了吗?

2025-10-0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编者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集中展演。吉剧《积德泉》作为优秀剧目之一,近日在长安大戏院演出,获得观众好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特邀该剧编剧、吉林省文艺理论研究室一级编剧、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范亚男与青年评论者唐芊缘、立心、锦来和青年观众蓝雨潇、欣瑜面对面,以推动创作与评论结合,专业评论与大众评论互动,增强评论的朝气锐气。

编剧眼中的《积德泉》

青年编剧范亚男:吉剧《积德泉》的历史叙事与美学追求

一、泉脉深藏:一滴水照见大时代波澜

每当有人问起《积德泉》的创作缘起,我总感到一股来自地脉深处的涌动,那是一段被尘封、却始终在民族记忆里汩汩不息的历史回响。在东北黑土地上长大的人,大抵都懂得泉水的意味。它不似江南流水那般婉约,也不像山涧溪流那般欢快,就像剧中主题曲所唱“一眼神泉润万疆”,它是冻土之下不屈的生命源流,是万物寂寥中悄然搏动的地脉心跳,象征着一种在最严酷环境中依然葆有的生机与希望。

剧中的“积德泉”,其意象具有多重维度。既是“神泉有灵”的天赐护佑,也是“泉水蜿蜒那是家的方向”的情感归宿,更是主权与文脉的象征,是各方势力觊觎和争夺的焦点。当伪装成“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商人的山本太郎以“资本合作”之名,行窥伺泉源与秘方之实时,这眼泉便不再是普通的自然资源,它映射的是民族资本在殖民资本挤压下艰难求存的缩影。“清泉映月照见泪千行”,这泪水,既是为骨肉分离而流,也是山河破碎的悲泣之泪。

作为吉林省的文艺工作者,我始终将深入挖掘吉林地域文化、传承关东文脉视为核心职责。将这片土地的故事通过戏剧的形式推向全国舞台,是我由衷的创作愿景。《积德泉》以真实存在的积德泉酒厂历史为叙事基底,让故事贴近历史肌理,但剧中主要人物以及“嫁女”“别子”等核心情节均为艺术创作,是我对众多东北酒厂故事与东北人命运的典型化浓缩。希望通过这部剧,让那段沉重的历史,渗入一口酒的回甘、一个家的温度、一眼泉的澄澈之中。于是,“泉”成了我最坚实的叙事锚点,既是一切故事的源头,亦是所有情感的归宿。这一滴看似微小的泉水中,照见的是一个时代波澜壮阔的暗影与一个民族不屈的底色。

吉剧《积德泉》演出照

二、酒魂激荡:一坛酒淬炼民族魂之烈

东北的酒,是在风雪与历史风云中双重淬炼出的烈性。“一锅老酒正气长”,它早已超越饮品的范畴,成为这片土地性格的液态符号,是在屈辱岁月里用以壮胆、明志、祭奠乃至抗争的液体火焰。在剧中,酒的功能被置于这一特定而残酷的历史语境下,从而获得了层次丰富的抗争意蕴:

酒,是捍卫尊严的武器。二奶奶“斗酒”一场戏,是全剧第一个高潮。表面上是酒量的比拼,实则是意志的角力、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她用从碗到缸再到坛的递进,将个人胆识与民族气节层层推向高峰。这场戏的设计,源于东北民间“酒品见人品”的古朴观念,在面对侵略者赤裸裸的武力与文化优越感挑衅时,这种最质朴、最直接的方式,反而成了捍卫尊严最有力的武器。那喝下的不仅是酒,更是寸土不让的宣言。

酒,亦是传承薪火的仪式。在阴云密布的年代,任何寻常的告别都可能成为永诀。少武远行前,母亲为他斟满的那碗“积德泉”老酒,叮嘱他“它能让你记住这儿是咱齐家爷们儿的根”,这碗酒承载的是家族存续的密码、是文化根脉的象征,是对下一代人“不忘来路,铭记家仇”的沉痛嘱托。此外,女儿远嫁、刑场别子、举家避难,每一次,二奶奶送走亲人都要让他们喝上这碗烧锅老酒,这碗酒,是护佑,是叮咛,更是一颗深埋的火种。

酒,最终升华为与敌偕亡的烈焰。二奶奶选择以酒自焚,将百年积德泉化作冲天的火祭,这是全剧最悲壮的时刻。这一情节,不仅是个体抗争精神的极致表达,也是对整个东北大地深重苦难的一种艺术性浓缩与升华。也回应了“细菌战蔓延,生灵涂炭”的历史真实——当苦难无法用言语形容,当抗争到了最后关头,肉体与传承的祖业一同焚毁,便成了最决绝、最崇高的控诉与抗争。酒坛的爆裂,是宁为玉碎的悲歌,这烈焰,既是对侵略者的最终回答,也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祭奠。这一坛烈酒中,淬炼的正是东北人民在压迫下不屈不挠、刚烈如火的民族魂。

三、韧草擎天:一个人与一个家的命运悲歌

如果说《积德泉》有一个灵魂,那它一定是二奶奶张桂芝。动笔之初,我心里反复回荡着一个问题: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如何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不仅要撑起一座家业,更要守住一方正气,护住一脉根苗?我不愿意把她写成完美无瑕的圣人,那会失去人间的温度;也不愿意让她只是命运的被动受害者,那会削弱抗争的力量。她必须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既要有东北女人的泼辣、果敢与通达,能在满堂宾客前举坛痛饮,以智慧与胆魄与敌人周旋;也要有慈母的万般柔肠与无尽泪水,能在生死关头,于刑场前强忍悲痛装作不认亲儿,将那一声锥心刺骨的“儿啊”硬生生咽回喉咙,化作支撑自己走下去的无声力量。她的刚与柔,她的忍与决,共同构成了这部剧最坚实的骨架。

在塑造二奶奶时,“积德”秘方是她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埋剧中,直到最后一刻才解密的重要伏笔。在当时的东北,一位女性要独立撑起偌大家业,面临的阻力超乎想象。她假托老掌柜留下秘方,此举绝非简单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深刻的生存策略:以此确立自己无可争议的当家人身份,凝聚可能涣散的家族力量,避免家业在内外交困中分崩离析。而“积德”二字,在二奶奶掌家的数十年间逐渐超越了“以德兴商”的商业伦理,升华为一种在强敌环伺下,以不屈抗争的民族气节为内涵的“大德”。她守护的,不只是一张“积德”秘方,更是中华民族的魂,是这片土地上不容玷污的尊严。

一位母亲的故事,永远离不开她的儿女。齐家的几位子女,正是戏剧深层冲突的推动力,也是二奶奶命运的不同侧面。少武,是热血与牺牲的化身。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最纯粹的硬骨头精神,这份气节让他成为乱世中悲壮的英雄。少文,则是矛盾与迷惘的缩影。他并非恶人,甚至初衷也是想守护家族,但他性格中的软弱与现实的计算,让他在关键时刻屡屡退缩、妥协。他的签字,他的摇摆,并非个人的卑劣,历史从来不是由纯粹的英雄和叛徒简单构成,正是无数个像少文一样在灰色地带挣扎、时常走上错误道路的凡人,构成了时代悲剧的广泛基底。少筠,是沉默的奉献者。她的远嫁,是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为家族前程换来一笔沉重的资本;她的泪水,无声地浇筑着母亲的坚韧与家族的延续。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隐忍的细节中,撑起了全剧另一重深沉而无言的悲凉。

我常想,《积德泉》骨子里是一出关于母亲与儿女的戏。母亲是深扎于黑土地的根,儿女是向不同方向伸展的枝桠,共同承受着时代的风雪。因此,若要为二奶奶寻找一个意象,我觉得她更像是东北旷野上的一种“韧草”。这种草,根系深长,紧紧抓住脚下的黑土,春风一吹,便从冻土中顽强钻出;它看似柔弱,却能“百折不挠”,车辙碾过,马蹄踏过,风雨摧折过,它伏下身去,待风雨稍歇,又缓缓挺立。它不追求绽放夺目的花朵,它的力量在于沉默地、持久地蔓延,守护着脚下的一方水土。二奶奶张桂芝,正是这样一株“韧草”,以平凡之躯,擎起了一片即将倾颓的天空。 二奶奶与其子女构成的家庭史诗,正是《积德泉》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处的关键。

吉剧《积德泉》演出照

四、史诗回响:一家事映射山河泪之重

《积德泉》所追求的史诗感,其力量源于对历史经纬的忠实勾勒与深刻洞察。在剧本所聚焦的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的长春,东北黑土地正遭遇着一场步步紧逼的侵蚀。剧本第一场的历史背景特意设定在“九一八”事变之前的20年代初期,意在揭示一个更为残酷的真相:东北主权的沦丧,并非一夜之间的剧变,而是一个主权被日复一日、步步为营般蚕食的渐进过程。日本通过“满铁”这一集经济掠夺、政治控制、文化渗透于一体的庞大殖民工具,此时已在长春圈占多处“满铁附属地”,形成了拥有独立行政、司法,甚至武装力量的“国中之国”。积德泉烧锅的兴衰、齐家的聚散,与这段宏大的国难史紧密交织,将国家主权的沦丧之痛、民族文化的存续之危,如同刻刀般深深地镌刻进每一个戏剧细节之中,也使得“一家之事”与“一国之运”紧密相连,同频共振。我在剧本结构上刻意经营这种“家国同构”的叙事:满铁附属地的扩张阴影,直接转化为酒坊原料运输、市场销售的困境;山本太郎看似文明的经济渗透,是殖民势力巧取豪夺的微观缩影,揭示了经济殖民的实质;而最终焚毁酒厂的那场冲天大火,则与广袤东北大地上的战火与苦难相互呼应,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毁灭与涅槃。这种写法意在告诉观众,历史的洪流,最终会冲刷进每一个家庭的院落,主权的丧失具体而微地表现为一个家庭的破碎、一份祖业的危机、一眼泉水归属权的争夺,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此外,史诗的韵味,还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苦难展示与悲情控诉。让观众感受到,那段历史留下的不仅是山河泪的重,更是民族魂的烈。二奶奶的牺牲,不是故事的终结,而是精神的传承。少文带全家远赴天津投奔妹妹少筠,带着母亲的嘱托与家族的印记,使全剧在悲怆中孕育着不屈的力量,在毁灭中昭示着新生的可能。正如长白山的泉水,即便在数九寒天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地表之下依然有温暖的潜流在默默涌动,等待着春天来临,破冰而出,再次滋润大地。“待到那国威重振乾坤朗,积德泉老酒飘香永流芳”,这束希望之光,让作品的史诗感拥有了向前看的开阔视野,而非沉溺于过去的伤痛。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积德泉》的晋京展演所引发的广泛共鸣,恰恰证明了这种创作路径的价值:它通过扎实的地域文化挖掘、真实的历史细节支撑和深刻的人物命运刻画,让一段宏大的民族记忆,变得可感、可触、可泣。就像一坛用岁月与血泪酿造的老酒,启封之后,散发出的不仅是浓烈的酒香,更是黑土地的芬芳、泉水的清冽,以及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淬炼出的、不可摧毁的精神之魂。

吉剧《积德泉》演出照

有人说,写作是孤独的。我深以为然。

无数个深夜,我独对孤灯,纸页空白,耳畔却已是大雪压城、北风呼啸。那些从历史中走来的人物,清晰地立在我面前,用他们灼热的目光注视着我,敦促我为他们寻找命运的出口。《积德泉》的创作,让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编剧从来不是故事的造物主,而更像是一位忠实的“守望者”。我们匍匐在泉边,聆听、记录,然后谦卑地让这源自历史与文脉的活水,自然地穿过我们的笔端,流淌成台词、化作动作,最终在舞台的灯光下与观众的心田相遇。

最后我要由衷地感谢李滨导演以其深邃的洞察与磅礴的舞台驾驭力,为这出戏注入了灵魂与筋骨;感谢作曲家张思光谱写出如此动人心魄的旋律,让情感有了翅膀;更要感谢主演刘杨等吉剧团的每一位艺术家,是你们以精湛的演绎和全情的投入,让纸上的人物血肉丰满地立于舞台之上。还有吉林省剧协的推荐,以及所有帮助过这部戏的老师和专家们,正是所有人的匠心凝聚、共同努力,才最终将文字里的“积德泉”,浇灌成舞台上如此震撼人心的生命之流。

倘若,当二奶奶将那声撕心裂肺的“儿啊”无声咽下时,台下有心碎的静默;当少武毅然端起那碗象征家仇国恨的烈酒时,场内有热血的共振;当积德泉在烈焰中获得永生时,满座为之屏息凝神——那么,我所有孤独的守望,以及所有同仁倾注的心血,便都有了最珍贵的回响。

泉在,根便不死。谨愿这一汪由苦难与风骨、由集体智慧共同酿成的“积德泉”,能流入更多人的心间,清澈地、倔强地,长流不息。

吉剧《积德泉》演出照

青年评论者眼中的《积德泉》

青年评论者唐芊缘:“白山黑土孕育的吉剧新作”

吉林省是东北抗联的诞生地和主要活动地,是杨靖宇等民族英雄战斗、殉国之地。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创排演出的吉剧《积德泉》,以老字号“积德泉”展现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吉林风貌、抗战精神、吉商风骨。

典型人物跃然台上。关东女中豪杰二奶奶既是女当家也是母亲更是中国人,面对日寇索要秘方、强求合作、强征军需,她软拖延,巧周旋,绝不就范;面对儿女从“别儿壮行”到“送女远嫁”再到“辞子诀别”,她咬牙支撑,从40岁到70岁,国家危难之下家业困难,酿成“慢品细酌韵悠长”的生命历程。深耕吉剧舞台25年的一级演员刘杨主演,以彩旦、青衣和老旦的不同表演技法诠释,展现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曲词唱腔雅俗耐品。表演舒展,唱腔激越,曲词艺术。母子刑场重逢等多场二人对唱,戏份凝练,句句用韵且一韵到底。“待到那国威重振乾坤朗,积德泉老酒飘香永流芳”“一锅老酒正气长,一脉相传兴家邦”,铿锵有力。

灯光舞美服装写意。侧光、顶光、追光、逆光、脚光,光影流转,舞台化呈现酒坊“酒魂”,是地域精神物质化的成功实践。向隅密谋、千里嫁女、七十寿诞等室内场,布景简约;闯关东、少武夜逃、刑场送别三场室外戏,均有风雪,亦见风骨。

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积德泉》,一年来成功热演数十场,是青年编剧范亚男、导演、作曲、演员、舞美等共同努力的结果。

青年评论者立心:“戏以载道,戏以化人”

吉剧《积德泉》以积德泉酒厂在遭遇日本侵略施压后的历史变迁为叙事逻辑,生动演绎了积德泉秘方背后的邪正博弈,折射出吉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该剧将影视、话剧等表现形式创新融入传统吉剧,有思想高度、情感温度、实践力度,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新鲜活力。积德泉的秘方,在大少爷开“魔盒”中揭开秘密时,反映出“二奶奶”为了经营大家庭的良苦用心。同时,面对日本侵略压迫、女儿远嫁、儿子牺牲,“二奶奶”处事不惊、不屈不挠,决不出卖良心,坚决不和日本人合作,唱出了“山河犹在家国殇”的悲壮。戏以载道、戏以化人,观众通过看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在倍加珍爱和平中,砥砺奋进、开创未来。

青年评论者锦来:“一部有根有魂、守正创新的吉林好戏”

该剧以“积德泉”这一百年老字号酒坊的起落为线,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紧密交织,让酒坊兴衰与历史洪流相互共鸣,生动塑造了以二奶奶为代表的、兼具诚信经营理念与民族大义的典型吉商形象,是吉剧守正创新的优秀原创作品。舞台呈现既保留吉剧传统唱腔、身段和表演风格等精髓,又灵活融入现代审美元素,舞台简约写实、灯光感染力强,营造出浓厚的东北历史风情。唱词文字考究,精炼传神,有的唱段细腻感人,有的唱段豪迈大气。剧中角色多数由剧团的青年演员担任,主角演绎层次分明、形象丰满,配角各有特色,显示出剧团较为丰厚的人才储备。这种“以戏带人”的做法,为剧种传承培养了后备力量,值得借鉴。

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在叙述节奏上可以更优化,部分场面可以更紧凑,目前只是通过人物叙述带过东北抗日联军,没有场景呈现,略为遗憾。二是在舞台道具上可以更考究,少数道具与故事年代不太符合,建议专门做考证,按真实样式还原,提升剧目的质感和历史感。

吉剧《积德泉》演出照

青年观众眼中的《积德泉》

青年观众蓝雨潇:“酒坛藏风骨,德义铸山河”

该剧在艺术呈现上彰显吉剧特色与东北文化符号,反复运用大面积的红黑对比色,适度融入东北方言俚语,伴奏主要使用激越的大鼓与铿锵的铙钹,既渲染了民俗氛围,又暗合剧情的悲喜转折;“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台词,则以乡土诗意反衬山河破碎的沉痛。张桂芝的形象尤为动人,她既是“孤影独酌伴凄凉”的寡妇,也是“酒好人品好”“积德积善积财源”、善于经营管理的“掌柜”,更是“山河犹在家国殇”时,果决坚毅选择“玉石俱焚”的勇士、义士。桂芝的抉择印证了“几百年在白山松水间能立足的秘方”,正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积德行善”的传统美德与“一脉相传兴家邦”家国大义。

青年观众欣瑜:“一坛戏酿照肝胆”

《积德泉》以“酒”为媒,醇厚演绎的不只是一部商帮传奇,更是一曲淬炼于烈火中的民族风骨。其最醒目的亮色,在于塑造了“二奶奶”这一女性掌舵者的独特形象。她没有止步于“寡妇守业”的悲情,而是在乱世中展现出惊人的商业智慧与雷霆手段,将“积德”祖训从朴素的商德升华为“毁家纾难”的民族大义。她最终与侵略者同归于尽的抉择,不是剧情的突兀高潮,而是其人格力量与时代悲剧碰撞的必然,极具震撼力。同时,该剧编排的匠心在于“老调新弹”。它扎根于吉剧的唱腔与神韵,并运用酒坛阵列、烈焰意象等象征意义的舞台视觉与现代配乐,营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审美体验。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形式嫁接,而是让舞台语汇直接参与叙事,将“积德泉”的兴衰沉浮与东北大地的历史阵痛紧密交织,使地方故事拥有了宏大的史诗品格。《积德泉》不仅是一台戏,更是一坛用乡音酿造、让人品出历史回甘的酒。

*文中剧照由演出单位提供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编辑:王筱淇


延伸阅读:

我们为什么推荐《左宗棠收复新疆》?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访谈录

全球人文与中国文艺评论的国际化研讨会暨《中国文艺评论精粹(第一卷)》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交大举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